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医学论文》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预防> 正文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预防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0-24 10:33

本文摘要:摘要:介绍意外针刺伤的概念,意外针刺伤在护理工作中发生的情况,避免发生的情况实施的对策,为职业防护措施的实施及采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损伤;职业防护 引言 护理人员每日接触不同患病人群,实施各种具有针刺伤危险的护理操作,处理各

  摘要:介绍意外针刺伤的概念,意外针刺伤在护理工作中发生的情况,避免发生的情况实施的对策,为职业防护措施的实施及采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损伤;职业防护

中华护理

  引言

  护理人员每日接触不同患病人群,实施各种具有针刺伤危险的护理操作,处理各种感染性的分泌物和体液,日常处于病原菌经针刺伤传播的危害当中,导致身体伤害或致命的可能,为了防止这种可能出现,因此避免针刺伤,需要护理人员正确处理污染物品并采用防护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主动增强自身针刺伤防护的意识。

  一、针刺伤的概念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二、针刺伤发生的情况

  护理人员常暴露在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环境当中,其中之一就是被医疗锐器刺伤,导致皮肤破裂出血的意外损伤,即针刺伤。比如:在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时;在拔针时;在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在注射、抽血、连接输液泵时;重套针帽时。它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首先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其次防护意识淡薄,然后工作忙乱、粗心、紧张,还有就是病人情绪躁动、不配合等导致,所以其实60%-90%的概率都是由护理人员本身造成的,经研究证实,20多种病原体的接触传播可经针刺伤传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三、针刺伤危害的程度

  针刺伤是一种导致皮肤深部受伤引起出血的意外伤害。针刺伤一旦发生感染,就可能导致身体伤害或致命。一方面,英国医学协会(BMA)曾对与针刺伤有关的艾滋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及其流行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被艾滋呈阳性的针头刺伤后发生艾滋感染的机率小于1/200,据统计在英国艾滋携带者为1/2000,乙肝病毒携带者为1/1000。因此,被带血针头偶然刺伤而致艾滋感染的机率低于1/400000,因针刺伤而感染艾滋至少需要0.1ml血液。乙肝病毒则较艾滋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μ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被携带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一次随时发生的针刺伤导致乙型肝炎的机率为1/5000。

  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会引起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受伤者的心理状态,每天必须进行抽血注射等操作,锐器收集盒等硬件设施配备不健全或设施使用不当,大部分护理人员虽然认为意外针刺伤无法避免,但同时大部分护理人员还是认为针刺伤有极大的可能导致自身感染,因此感到害怕、恐惧、惊慌,极少数人持无所谓的状态。

  四、预防发生意外针刺伤采取的措施

  (一)无论病人是否患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所有病人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将视为可能具有艾滋病,乙肝,丙肝及其它经血传染的病原体,为了预防针刺伤导致的身体伤害或致命的后果,使用过的医疗锐器的安全处理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正确处理临床工作中使用过的针头。

  1.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带上针帽,但必须单手回帽,切记不能双手回帽,以防回帽过程当中,针尖刺破针帽,导致持针帽的手刺伤。

  2.正确处理针头,严格操作规程,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品。借助工具,比如使用钳子夹住使用过的针头,直接拔去注射器上的针尖,然后保证针尖不掉并不用手接触的情况下扔到锐器收纳盒内。

  3.使用专门的带把手的锐器收纳盒,在需使用针头的地方随时放置一不易被刺穿的容器内,即锐器收纳盒,针头在使用后立即放入其内。专门为丢弃针头和锐器而设计的锐器收纳盒必须有足够大的空间以容纳使用过的锐器,锐器盒材料符合国家标准,每次容纳量达到3/4时应使用牢固的盖子进行有效的封口,使容器的封口紧密、严实,使用时不可用手直接分离针头。在锐器收纳盒外标有明显的生物危险品警告标志提示。

  4.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减少50%以上,还有研究表明,通过2层有弹性的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02%~0.25%,故戴2副手套能有效防止或降低感染率。

  5.采用预防针刺伤的先进护理用具,并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美国为了保证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被针刺伤,立法要求护士一定要使用的输液接头就是无针密闭这种类型的。目前,我国很多一线城市的某些医院都已经开始使用这类防止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可以自动回套的针头了,通过这些安全护理用具,能够使护理人员更加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二)鉴于针刺伤的发生大多数原因是由护理人员本身造成的,由于在高强度紧张的工作之下和对安全意识的薄弱认知,进行安全工作方面的技术和方法的教育对所有护理人员就尤为重要,从而以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1.对医院在法律上进行了约束。

  必须保证每位护理人员上岗前,接受专业人士组织的安全工作方面的技术和方法的专门培训,使其熟悉并安全使用医疗锐器。对医院环境内一切具有潜在接触危险的物质,如病人的血液、尿液、唾液等中的细菌、病毒等进行筛查,一旦发生针刺伤,及时将医疗工作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向有关部门汇报。

  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业务培训和学习,培养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整体思想素质。在护理人员实习期间,就开始注意重点向护理人员讲解血液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的途径以及如何更好地预防职业感染。向其讲解如何进行标准预防,包括接种乙肝疫苗、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洗手,如何选择防护用品,对污染的锐器如何处理,对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标本如何处理,医疗垃圾的废弃方法等。

  同时,对实习生的各种操作技术进行完善和提高,以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加强医护人员的预防性意识。在英国,所有雇主必须遵守1974年通过的保健安全法和1994年保健规定关于有害物质(包括病人血液、体液中的细菌和病毒)控制的条款,确保雇员得到适当的教育,确保安全工作,防止事故发生。必须通过教育使护理人员真正了解正确处理锐器的必要性,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的工作技术和预防措施,以防止自己、同事、病人或探视者遭受意外针刺伤。

  3.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在受伤后,要轻轻挤压伤口,尽量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再使用肥皂、流动的水对伤口进行清洗。冲洗完全后,使用酒精、碘酊等消毒液充分消毒,并将伤口包扎。在处理好伤口后,护士要尽早地检测抗体,根据自身的免疫状态,选择处理方式,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护理论文投稿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创刊于1954年5月1日,至今已有57年历史,是我国创办最早、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护理学术期刊, 以全国广大护士为主要读者对象,综合报道护理学科各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护理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护理理论研究。

  例如被乙型肝炎的患者感染,除了要进行全套的乙肝疫苗外,还需要进行高价免疫球蛋白的注射。被丙型肝炎患者感染,要及时注射干扰素。为了预防针刺伤可能导致的身体健康伤害,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按照各项护理操作流程规范操作,主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或杜绝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如果发生意外针刺伤,应立即上报相关部门,经调查显示,在各级医院当中均有漏报或少报的现象,有些人对自我防范意识不强,认为使用过该针头的患者无任何传染疾病显示,不值得上报,也有人认为自己有接种过一些对应的疫苗,不担心自己会被传染,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提高防护意识,应让每一位护理人员意识到上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

  [2]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532.

  作者:陈佳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2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