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医学论文》 儿童忽视对其独孤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正文

儿童忽视对其独孤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9-02 10:26

本文摘要:【摘要】目的:为探究儿童忽视、自尊以及孤独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为维护儿童身心健康,降低其孤独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儿童被忽视量表、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275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儿童忽视与孤独感呈

  【摘要】目的:为探究儿童忽视、自尊以及孤独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为维护儿童身心健康,降低其孤独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儿童被忽视量表、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275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儿童忽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0.540,<0.01),其四个维度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均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0.297,0.454,0.251,0.536,<0.01)。儿童忽视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0.404,<0.01),其四个维度均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0.230,-0.326,-0.225,-0.389,<0.01)。自尊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0.447,<0.01)。自尊在儿童忽视与孤独感之间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0%。结论:儿童忽视不仅能直接影响其孤独感,还能通过儿童的自尊进一步影响孤独感。因此可通过加强对儿童的关注,尤其是情感关注和交流关注来提高其自尊水平从而降低儿童的孤独感。

  【关键词】儿童忽视;自尊;孤独感,心理健康

儿童医学

  前言儿童忽视是一种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存在的现象,是儿童虐待中十分常见的,也是极其严重的类型之一,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儿童被忽视的现象存在于各个地区和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儿童忽视定义为―儿童父母或者照顾者、监护人未能在卫生、教育、情绪发展、营养、住房和安全的生活等方面为儿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包括没有提供适当的监督和保护使儿童免受伤害[1]。有研究显示,儿童忽视率是比较高的。吴萍萍等人对乌鲁木齐3-6岁儿童忽视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总忽视率为51.89%,总忽视度为49±6[2]。

  同样,儿童忽视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具危害性的。有研究指出,儿童忽视会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情感和行为发育产生短期或长期的严重有害影响[3]。尤其是发生在个体生长和发育早期的忽视,会对儿童以后的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危害;它会让儿童在成长到成人这一阶段中产生不良的社会或情感反应,造成其躯体、心理或行为的失常。比如,往往被家长或社会忽视的孩子,不愿与人交流,在社会交往中采取退缩或回避方式,减少与人交往。儿童期的忽视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主要危险因子[4]。体验过被忽视经历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缺乏情感支持,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孤独感,影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也被称作社交需求,是指个体要被周围的人关心和爱护的需要,从而带来归属感和爱,满足社交需求。一旦这种需求无法被满足,则会产生不良情感体验,感受到孤独。很多研究得出:如果儿童与他的家庭成员缺少情感连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忽视,或者说家庭管束不恰当,他们便会感受到孤独。孤独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意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5]。儿童感受到孤独会影响其心理状态,造成孤单和缺乏陪伴的感受,一定程度上也有损其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儿童,最不可忽视情感交流,绑好情感交流纽带,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有过儿童虐待史的在自尊量表得分上低,还发现儿童心理虐待可以通过自尊对心理问题产生影响[6]。而儿童忽视属于心理虐待的类型之一,也是比较严重的虐待行为。由此也可以看出,儿童忽视也会对儿童的自尊水平产生影响。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7]。国外研究也指出,儿童期的忽视经历不但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功能与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还和个体的低自尊、人格障碍等有关。

  儿童期的情感忽视会导致个体心理和行为发生问题的机率大大增加,主要有低自尊、自卑、焦虑等[8]。此外,儿童期受忽视的经历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中包括低自尊[9]。也就是说儿童期的忽视经历会对个体的个性特征产生不良影响:比如自尊、焦虑等,儿童忽视与个体的自尊水平息息相关,影响其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 孤独感和自尊都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且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衡量着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二者的密切关系也有研究揭示,即孤独感和焦虑感水平高、自尊水平低的个体容易把人际环境视为具有威胁性的和不怀好意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采用敌意的防御方式进行消极沟通,进而恶化其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10]。陈晓科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孤独感和自尊之间呈显著负相关[11]。综上所述,儿童忽视对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危害是极大的,会从多个方面如自尊、孤独感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自尊和孤独感都作为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二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儿童忽视、自尊、孤独感三者之间息息相关,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童忽视已经成为常见且严峻的问题了,需要家庭、社会各界予以高度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儿童忽视、自尊与孤独感的关系,探讨儿童忽视对孤独感的影响,以及自尊在这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为降低儿童孤独感,提高情感交流,以及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选取浙江省湖州市某实验小学四、五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团体测试。共发放300份问卷,除去由于作答不完整和作答一致的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275份。其中男生143名,女生132名。

  1.2研究工具

  1.2.1儿童被忽视量表(ChildNeglectScale,CNS)

  采用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世昌等(2006)编制的儿童被忽视量表[12],共38个条目,包括四个维度: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该量表采用四分级评分制,其中0表示―无‖,1表示―偶尔‖,2表示―经常‖,3表示―总是‖。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描述的被忽视行为与自己最相符的情况,得分越高表明被忽视程度越高。被忽视量表均分≥1认为存在被忽视的情况,维度均分≥1认为该维度为阳性,即被试在该维度上存在被忽视的情况。在本研究中儿童被忽视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5。

  1.2.2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采用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13],共10个条目,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要求被试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得分越高,则代表其自尊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自尊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681。

  1.2.3UCLA孤独量表采用Russell等1988年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13],共20个条目。该量表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从未、2表示很少,3表示有时,4表示一直。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孤独感越强。在本研究中孤独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2。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录入,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2结果

  2.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的测量工具均为自陈量表,故而会产生因为共同数据来源、共同测量环境、共同评分者与共同语境或量表本身性质所造成的数据共向变异,即共同方法偏差,故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共同方法偏差[14]。将儿童忽视、自尊以及孤独感3个变量的所有项目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为16.217%,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儿童忽视、自尊以及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儿童忽视及其安全忽视、情感忽视两个维度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自尊及孤独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儿童忽视及其交流忽视、情感忽视两个维度以及自尊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孤独感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

  2.3儿童忽视、自尊以及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为了解儿童忽视、自尊以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对这三个变量及其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忽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0.540,P<0.01),且其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四个维度均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7,0.454,0.251,0.536,值均<0.01),表明对儿童忽视会造成其孤独的心理状态,且情感忽视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交流忽视。

  儿童忽视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0.404,P<0.01),且其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四个维度均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0.326,-0.225,-0.389,值均<0.01),表明对儿童忽视程度越高,儿童自尊水平越低,尤其是交流忽视和情感忽视的影响最大。儿童自尊水平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0.447,<0.01),这表明儿童自尊水平越低其孤独感程度越高。

  2.4自尊在儿童忽视与孤独感之间的的中介效应检验

  检验中介效应最常用的方法是逐步检验回归系数[15,16],本研究采用SPSS做三步回归分析,逐步检验回归系数。第一步回归方程中,以儿童忽视为自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通过分析发现儿童忽视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40,<0.001)。第二步回归方程中,以儿童忽视为自变量,以自尊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儿童忽视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404,<0.001)。第三步将自变量儿童忽视和中介变量自尊一起纳入回归方程中,发现儿童忽视和自尊对孤独感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30,β=-0.274,<0.001),但儿童忽视对孤独感的影响系数减弱。

  结果说明自尊在儿童忽视和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还采用bootstrap法[17]进一步对自尊在儿童忽视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共重复抽样5000次。结果表明,自尊的中介效应值0.08,其95%置信区间[0.05,0.13],上下限不包括0,说明自尊在儿童忽视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成立,效应占比20%。

  3讨论

  人口变量学分析结果表明对男生的忽视程度要高于女生,这可能是被性别的“刻板印象”所导致,觉得女生相对男生来说更柔弱,更需要被照顾和关心,因而对男生则略微忽视。

  儿童忽视和自尊在年级上有差异,四年级忽视程度低于五年级,这是由于四年级学生年纪更小,更需要被关心和照顾,而五年级被忽视程度高,缺乏情感支持等,因此自尊水平较低。从以上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考察的三个变量间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儿童忽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向相关,即忽视程度越高,孤独感越强。与前人的研究一致[18],即遭受忽视的儿童比正常儿童表现得更为孤独。很多在生命早期(儿童期)经历过忽视的高中生会出现认知能力差,反应迟缓,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尊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19]。

  本研究得出情感忽视对儿童的孤独感影响最大,其次是交流忽视。儿童忽视与自尊之间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被忽视的程度越高,其自尊水平越低。同样地,情感忽视和交流忽视对儿童的自尊水平影响较大。可见,给予儿童更多情感和交流方面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而自尊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即自尊水平越低,其孤独感越强,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0]。可能是由于儿童在情感、交流等方面被父母忽视,身心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心认为自己是不受关注和重视的。在与人交往中也常采取回避方式,情感支持较少,因此产生孤独感且伴有较低的自尊水平。

  回归分析表明,自尊在儿童忽视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儿童忽视可通过影响自尊水平进而影响到孤独感。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伴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而儿童期的忽视经历,尤其是情感忽视,会导致个体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的受挫,最终影响总体自尊。而低自尊往往伴随着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如表现为不与人交往,回避交流,久而久之会使儿童产生孤独感。低自尊更多与抑郁、焦虑和攻击性等消极心理及行为有关[21]。这也严重影响了的个体心理健康,各方应加强对儿童自尊水平的关注。

  有研究指出,如果被忽视的儿童能够与非施虐的家庭其他成员建立温馨稳固的合作关系,那么他们就会迅速恢复重新振作起来[22]。因此,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各界应重视儿童忽视现象,并给予儿童情感关注和支持,维护儿童自尊,以降低孤独感。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儿童忽视分别与孤独感、自尊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与前人研究一致。而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也与孤独感息息相关。

  儿科护理论文范例: 儿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

  在降低儿童孤独感的同时,也应关注儿童的自尊水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被忽视就会觉得自己不被接纳和关注,也会导致自我接纳程度不高,产生低自尊。本研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自尊在儿童忽视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想降低儿童孤独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就可以加强对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情感和交流方面,以此来提升儿童的自尊水平,进而降低儿童孤独感。让儿童感受到归属感、安全感和爱,进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儿童忽视及其四个维度与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儿童忽视可直接影响孤独感。(2)儿童忽视及其四个维度与儿童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儿童忽视可以显著预测其自尊水平。(3)自尊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儿童孤独感。(4)自尊在儿童忽视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儿童忽视通过自尊对儿童的孤独感起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WHO.Reportoftheconsultationonchildabuseprevention.Geneva,Switzerland:WHO,1999:29-31.

  [2]吴萍萍,贺苗,杨静,等.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1):1099-1104.

  [3]HildyardKathrynL,WolfeDavidA.Childneglect:developmentalissuesandoutcomes.[J].Childabuse&neglect,2002,26(6-7):679-695.

  [4]谢智静,唐秋萍,常宪鲁,等.457名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1):63-65.

  [5]StevenR.Asher,JulieA.Paquette.LonelinessandPeerRelationsinChildhood[J].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2003,12(3).

  作者:胡春香①孔明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2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