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政法论文》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政治伦理价值探析> 正文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政治伦理价值探析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1-10 11:32

本文摘要:摘要:文化与民族向来都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自人类社会出现政治现象后,政治与伦理的联系日益紧密。在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厚价值的基础上,搭建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政治发展的对话桥梁。立足伦理与政治的价值关联性,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孔子君子人格思

  摘要:文化与民族向来都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自人类社会出现政治现象后,政治与伦理的联系日益紧密。在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厚价值的基础上,搭建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政治发展的对话桥梁。立足伦理与政治的价值关联性,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中丰富的政治伦理价值意蕴具有深远意义。明德至善的政治伦理理念、礼法之制的政治伦理原则和慎于治身的政治伦理规范构成了其思想的内核,在思想先行的价值导向下规范政治伦理制度,提高政治行为主体的治道底蕴。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政治伦理,价值

君子思想政治

  政工师职称论文范文: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文化多元化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展开适当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文化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研究文化多元化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其中主要包括顺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利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以及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几方面内容。

  在中国哲学中,人格存于义理、人伦关系之中,离不开社会价值体系、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的制约与调节。先秦儒家对君子的论述最为充分,据统计,在《论语》中出现“君子”一词一百余次,足以见得孔子君子人格理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众多学者已经围绕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修养途径以及当代价值多方面展开论述,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内涵研究,大多学者通过归纳总结孔子关于对君子特征的描述,总结了君子人格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展现了儒学所追求的完美理想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李长泰认为,君子作为孔子的理想人格,除具备智、仁、勇三达德的精神,事君孝亲的伦理道德关系,心怀天下以及重视自我修德外,还从政治管理、如何做人处事、涵养践履等方面凸显了君子的精神风貌。[1]2关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养成方法研究,王齐州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看作是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三条行为准则。[2]

  关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通常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结合论述。部分学者将其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结合考察,还有学者借君子人格中的道德人格品质提高官员的道德修养,为当代行政伦理的建构提供价值借鉴。总的来看,学界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研究多从道德人格层面或哲学概念探讨为主,在当代价值的论述中也多从道德修养价值角度展开论述。

  值得肯定的是君子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其仁德至善的内圣外王理想离不开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包含对人性的探讨、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思考,这些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内涵中均可窥探一二。而政治伦理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调节、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及政治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3],本文从政治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政治伦理价值作一尝试性探究。

  一、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传统政治伦理价值意蕴

  在分析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政治伦理价值时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即政治与伦理向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政治伦理的本质是反思与把握含在政治问题和现象背后的价值底蕴”[4]7,其核心问题是“公共善问题”。站在系统建构伦理政治的理论起点,孔子以自己对中国古史的全面关注和深刻领悟,历史而又系统地揭示了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涉性。[5]

  作为社会政治与伦理规范的周代礼乐之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前提,孔子又将仁与礼结合,以仁收拾人心、以礼规范举止,使得伦理与政治之间可以相互诠释。孔子塑造了一个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君子形象,这种理想人格承担着“教人成圣”与“治国安邦”的双重功能,也为古代人的为人处事提供了形象典范与实现路径,影响着当时国家的政治发展走向。

  1.明德至善与和合天下:君子人格思想具有政治伦理理念

  儒家思想将政治与伦理两者规范统一于政治生活中,“斯有仁心,故有仁政”的政治伦理主张正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外在表现,这也体现了实现公共道德的政治伦理目标。孔子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内核中的“仁”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儒家曾经对人性做过深刻探究,既有“性本于善”的善端发源,也有“化性起伪”的后天去恶,这种人性向善的本体论贯穿于孔子思想。子曰:“苟志于仁,无恶也”(《论语·里仁》)。

  朱熹解“仁”为“爱之理,心之德”,李泽厚认为,“仁”在这里具有使人从善如流或改恶从善的特殊功效[6]109,肯定了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是“无以尚之”的。《系辞》有曰:“天地之大德曰生。”[7]86君子本性承天地之德,不断立志修身,上达而下作。“德者,性之端也”(《礼记·乐象》),“德即得,也就是性得于身,德性是心性的延续”[1]205,德性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化为德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论语·为政》),统治者用德性来治理国家,就是以仁育万物,就会达到“众星拱之”的良政局面,这种明德至善的政治指向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建设。孔子君子人格与天、与地、与人相生相息,传统儒家试图用天道来约束君主行为,君子遵从天命规律,顺心而作,和而不同,才有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抱负。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之一,对政治生态伦理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力求形成一个以“仁”为内核的和谐健康的善治环境。

  2.礼法之制与名实一致:君子人格思想内含政治伦理原则政治伦理原则体现着政治伦理价值,为政治活动提供行为准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对于天下的事,强调的是做法的合理性。《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起于神。从示从豐。”[8]

  礼者遵循天理之节文,尽人事之仪则。夏、商、西周三代的国家模式,以自然血亲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的背景下内含着血亲人伦的礼制规范价值体系。孔子又举例说明君子之礼,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论语·八佾》)君子没有可争之事,就算射箭竞赛也是“君子之争”。同样在面对“告朔饩羊”,孔子亦发出了“我爱其礼”的感慨。礼作为君子的行为风范,重在力行。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才不至于离经叛道。[9]

  71君子“怀德”“怀刑”,这种礼乐制度在孔子看来,不单单是形式上的框架制约,更重要的是这种礼乐文明下的德性之道。礼乐秩序既是一种外显的制度制约,更是人内心道德律的自我约束。孔子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的礼就必须要有对礼的内心价值认同,建立一套仁与礼相统一的政治伦理秩序,否则只能是一种单纯教条僵化的礼教制度。

  因此在面对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不讲名分的等级混乱之景时,孔子也提出了正名思想,这既是为君臣名分正名,更是为正礼之名实。在子路提出为政之问后,孔子道:“必先正名乎!”名不正容易招致言不顺,事不成容易导致礼乐不兴,所以君子说话用词,均有其理由和依据,丝毫马虎不得。[9]

  15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君子言行的宗旨是忠信以德,言行中体现出恭敬等礼节,用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坚持中正之道、以礼行道,通过正名来纠正关于古代礼制、名分上的不合理,有助于形成君子言行得民心的德政之风。

  3.怵于待禄与慎于治身:君子人格思想提供政治伦理规范政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实践政治善的行为,政治善体现出了行为主体追求政治上的向善本性,而政治伦理规范则为评判政治行为人的道德提供了参考标准和价值准则。孔子重视德性的修养,以修身成德为根本追求,孔子肯定了颜回的君子之道,体现出君子的坚定信念和亲和态度,以及得到官禄时戒惧,修养自身时谨慎的君子风范。这既是君子修身的必然要求,也是君子所要达到的人格追求。

  在孔子眼里,君子具有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学而优则仕”的提出说明孔子十分重视官德的培养,要求做官从政者善于学习,还要注重修养工夫。君子怵于待禄,爱财而取之有道,坚持内心的底线与原则,要有“一箪食,一瓢饮”也能“不堪其忧,不改其乐”的为政之德。这是制度美德外化为政治主体德性的指向与要求,也是政治制度之善与政治主体之德良性互动的重要保证。政治诚信同样要求政治主体遵循道德规范,这种规范性准则也是由具有诚信品格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决定的,这种诚既是一种信的体现,也是诚心的要求。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又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0]君子不像小人那样做不善之举,君子慎独是诚意的体现,时时为善,而不管周围是否有人,始终做到表里如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礼记·中庸》),通常人会在独处之时把内心的真实人格展露出来,特别是不正当的私欲。这时人更应谨慎谦卑,戒骄戒躁,时刻反省自己是否有不得当之处,以便及时改正,所以这一要求则显得更为严格。慎独作为君子修养的真正工夫,只有慎独才能主静寡欲、正心诚意,才能不被外在的利欲纷争所困扰。

  二、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当代政治伦理价值构成

  政治伦理源于人的向善目的和内在需要的实践驱动,体现出一种公共理性精神。有政治生活,就有政治伦理,政治伦理根植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反映出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理性反思与政治道德实践。深入挖掘传统价值与现代社会的内在关涉性,使得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政治伦理底蕴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焕发新的价值。

  1.君子“追求和善”有利于坚定现代国家的政治价值理念

  传统君子的和善追求与现代社会政治理念相契合。和合传统一直影响中华文明,君子追求和善天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指的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发展状态,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平衡。杜维明认为,儒学对人性的根本观点就是“不把人看做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强调人和人,人和自然、社会、天合起来的全面形象。”

  [11]这也是孔子君子人格中固有的价值导向,孔子对“仁”的追求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性。道德是一种人性的内在精神需要,而政治和道德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政治伦理的实践性和现实反思性。[4]

  5政治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生活的实践活动,政治理论源于政治实践,又必将指向政治实践。因此,在政治生活中,政治理念的贯彻落实也十分重要。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之纳入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层面,更加彰显其影响力。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与公民有机统一地协调起来,“己欲达而达人”,通过个人修身报国来塑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人能弘道,人在实现圣贤之路上皆可助人成圣贤,有利于增强政治共同体的凝聚力。君子敬天的气质之性,植根于地的诚心之意和修身成人的为人之本体现着天地人和的和谐气象,这种形上的天道观、形下的实践论赋予了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特征。同时孔子的德善追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指引着政治生活的向善核心。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君子一刻也离不开仁,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仁”能够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以及人生态度。[6]110在这种价值指向下,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政治与安全、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共生,助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

  2.君子“德法兼顾”有利于完善法治社会的政治伦理制度

  传统君子的礼法规范与现代法治主张相契合。自孔子至孟子、荀子,儒学逐步建构了一套以人道———人性———天道为基本架构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道为出发点,以内在的人性为媒介,追寻超越的天道根源。这种理论体系的内核与德性有关,只有以仁德为本性,才能下达上学,形成一个公平、自由、和谐的政治制度。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国家治理中,将德政与礼法相结合,这样民心才能归服。自古以来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因为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中提倡对国家忠诚,对民族自信,对他人礼让宽容的养成,在孔子看来都离不开礼教的引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发展了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中的政治文明理念,使政治文明有了完全不同的新内涵。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更加注重人民权利的落实,民主的理念是保证权力向社会负责,信用公开是保证民主决策的前提,并在其中注重发挥社会成员的个性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时就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绝对意志。这样的德政之风推进了政治行为主体间的双向互动,有利于为政者更好地集民意、聚民心,使得民众的真实意愿能够得到反映,领导干部也能切身考虑人民利益,加强了党作为伦理榜样感召者的存在感。

  同时,这一理论基础也为“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制定提供了传统智慧。坚持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中的政治伦理原则,德法兼备、善用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治秩序协调有序运行、政治权力对人民负责,以此形成一个“善”的制度。民主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在新时代继续加强人民的主体地位,将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健康有序的发展。

  3.君子“自制修德”有利于提高政治行为主体的治道底蕴

  传统君子的慎独修德与现代政治人的品德要求相契合。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中“仁、智、勇”的道德品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形象,君子行之以礼而言行得民。学习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为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提供道德指向,为筑牢群众基础提供道德支撑,为加强现代政治建设提供道德动力。在当代培育孔子君子人格,一是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君子之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身觉悟崇高,其人格力量深深扎根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并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周易》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7]

  53君子作为天下、国家之才,既要有仁德之心,还要有明辨是非的智德。习近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党员的德性修养,为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他曾引用“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这既是君子慎独思想的体现,也是为政者所应当达到的人格境界。

  公民认同是政治伦理的基础,传承孔子君子人格思想,有利于政党自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弘扬我党的君子之风。二是有利于提升政府公职人员的行政道德素养。政府公职人员的角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公职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服务社会,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公民中的一员,同样享受社会公众福利。正是因为政府公职人员的特殊身份,学习孔子君子人格思想,有助于规范自身的政治行为,更加高效地行使公共权力,真正做到为公众谋福利。

  三是有利于强化社会公民的责任道德意识。公民作为伦理政治化的主体之一和良好政治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利与履行政治义务有利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子曰:“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做到这些才算是真正的君子。君子人格体现得是一个入世学习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工匠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中,应对道德教育、爱国精神等继续传承与现代转化。学习孔子君子人格思想,有助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素质和公众监督能力。

  三、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当代政治伦理价值实现

  唐凯麟指出:“政治伦理研究通过揭示政治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确立合理的政治道德规范,奠定我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道德基础。”[12]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更好推动政治建设,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需要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现代转化。

  1.以“君子之性”确立科学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

  在一定的经济社会中,政治与伦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伦理道德的价值导向影响政治制度的确立,而政治制度又为伦理道德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强调德性,主张从“道德的自我修身开始”,[13]这种以德修身的内圣修为在儒家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首先要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社区开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和谐社会风气。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这可以帮助和引导人们辨别是非善恶,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其次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于国家而言,这是对未来发展目标所持有的一种坚定的态度。理想信念集中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一个政党而言,它既是政治坚定的关键因素和制胜法宝,也是全党不懈努力、实现目标的精神动力。

  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立场体现为人民性,也就是要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最终目的也是用文化育人,达到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的作用。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发展文化的终极目的。最后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将和谐美好的发展理念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推动五大发展理念的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4]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坚持主体性原则,紧密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使得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都能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在共同体的框架下发挥自己的自由个性。

  2.以“君子之道”规范政治伦理原则与制度体系

  由于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的,因而伦理的原则规范可以直接提升为政治的原则规范。政治伦理原则的改善对维护社会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中崇尚的礼法践行、敬身省察和躬身力行等行为准则,同样适用于当代我国的政治建设之中。当前,我国坚持“四个全面”的有机统一,并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深度融合起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政治建设。十九大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同时以严格的纪律性来保证党的先进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形成君子德风的政治生态环境。孔子说过:“政者,正也。子率以正,熟敢不正。”(《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为政就是正民、正己,用自己的道德人格去感化人心、教化民众。对这种伦理道德的认同也是对政治权力的认同。另外,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

  在当今社会中,政治腐败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最本质的途径是依赖道德自律,从思想上绝缘腐败。同时,只有建立必要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惩治措施,也就是强有力的制度之笼,才能更好地营造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型“德治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依靠道德教化民众,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进一步拓宽公民的政治伦理空间。

  3.以“君子之风”加强政治行为主体的道德培养

  威尔·杜兰特说过:“有什么样的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15]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只要做到孝顺长辈,友爱兄弟,并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就算参与政治生活了。因此,君子以立心立命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孔子在评价子产时指出他的四种行为符合君子之道:“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为政者应力争做一名社会楷模,成为伦理榜样感召者,使得公众作为被感召者认同伦理榜样而悉心效仿其德性德行。这种君子人格下的公民身份,使得人的尊严与个人自由意志的发挥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满足。

  一要树立公民的主体意识。《礼记·乐记》讲:“君子乐得其道”,真正的主体性应该包含丰富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不仅仅是专才,更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与抱负。二要学习君子的修性养质。无论是为政者还是普通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君子广学立志,脚踏实地,学以致仁蓄德,不学无以知天命,君子所学在于一以贯之,坚持自己内心的信仰。三要重视君子的躬行实践,传道爱人。孔子非常重视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言语不多但内心却坚定自己的信念,只有广泛地学习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才不至令人鄙夷。“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作为政治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注重自己的言与行,力求做到“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参考文献:

  [1]李长泰.天地人和———儒家君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齐州.“立于礼”: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二[J].社会科学研究,2017(3):175-182.

  [3]贾红莲.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架构及现代价值[J].中国哲学史,2004(2):67-74.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