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韶关红色精神以忠诚坚定、艰苦奋斗、一心为民为基本内涵,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和现实必然性。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构成韶关红色精神生成的客观条件、实践基础和组织保障。 关键词:韶关;红色
摘要:韶关红色精神以“忠诚坚定、艰苦奋斗、一心为民”为基本内涵,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和现实必然性。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构成韶关红色精神生成的客观条件、实践基础和组织保障。
关键词:韶关;红色精神;中国共产党;生成逻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并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为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滋养和动力。这些重要论断彰显红色精神研究的时代价值,也为红色精神传承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广大韶关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开展了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传奇,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以“忠诚坚定、艰苦奋斗、一心为民为”基本内涵的韶关红色精神。韶关红色精神是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以及革命斗争实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和现实必然性。
一、客观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
(一)优势的地理位置
韶关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自古是中国南方的交通要道,韶关所辖包括南雄市、始兴县、仁化县、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曲江区、翁源县、新丰县、浈江区、武江区等10个县(市、区)。它位居粤湘赣三省交汇处,具有丰富的交通运输资源。这种外接湘赣、内联珠三角的地理优势,为革命运动兴起与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例如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把北伐大本营设在韶关,亲临韶关开展北伐誓师大会,严明军纪、整顿军风,督师北伐,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又如韶关仁化毗邻瑞金中央苏区与湘赣苏区,成为拱卫中央苏区、连通湘赣苏区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要点和战略后方,也为红七军进入中央苏区、中央红军长征过境粤北向西部战略转移、畅通红色革命洪流等做出了特殊贡献。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
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浈江、武江、北江交汇而过,雨水充足,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75%,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粤北绿色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韶关富饶的生态资源,为韶关红色精神生成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例如赣粤边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的油山,地处赣粤两省交界,横跨江西赣州市信丰县、大余县和广东韶关南雄市,长达八九十公里,宽三四十公里,形成一个长条的半月形地带。这里重峦叠嶂,竹木丛生,接近城市,紧靠平原,山谷里散布着小村庄和稻田。就是这个中心区域,红军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南方游击战。陈毅元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这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官兵风餐露宿的真实写照,也充分展现韶关良好生态环境对革命战争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丰富的人文资源
韶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既有以曲江马坝人遗址为典型代表的石峡文化,又有闻名遐迩的六祖惠能的禅宗文化,还有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的南雄珠玑巷客家文化;既有古代时期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将领陈璘等杰出人物,也有近代时期赣粤边“游击司令”李乐天、农运主席蔡卓文、抗日名将张发奎和薛岳、久经沙场的谭甫仁中将等英雄豪杰。孙中山、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一大批革命家也曾驻足韶关,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广泛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例如:朱德元帅在韶关曲江区犁铺头进行了新式练兵运动,亲手编写《步兵操典》和《阵中勤务》两部教材供部队训练使用,并总结提出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雏形:“强敌进攻莫硬打,抓敌弱点我猛攻,孤敌疲敌我围歼,常遣精兵骚扰敌。”[2]犁铺头整训,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深刻浸润着韶关红色精神。
二、实践基础: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在革命洪流中,广大韶关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仁化暴动、南雄水口战役、湘赣粤边游击战争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韶关红色精神生成奠定重要的实践基础。
(一)仁化暴动:“海陆丰第二”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共北江特委积极响应号召,先后领导曲江西水暴动、乐昌坪石暴动、仁化暴动、南雄暴动等北江农民暴动,参加暴动的农民高达十万之众,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及其统治根基。在这其中,仁化暴动作为中共广东省委组织的北江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海陆丰第二”。中共广东省委特派省委委员阮啸仙到仁化,成立中共仁化县委,建立区一级和乡一级苏维埃政府,组织华阳寨和石塘寨战斗。其中石塘寨(双峰寨)保卫战坚持时间了长达九个月,守寨军民在国民党军队长期围困和猛烈攻击下,浴血奋战,宁死不屈。最终,弹尽粮绝,奋勇突围,四百多人壮烈牺牲,写下了广东革命史上的悲壮篇章,被广东省委称为“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阮啸仙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专题介绍了仁化暴动的经验教训,受到共产国际关注,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和历史地位,也给当时全国各地农民武装暴动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指导作用。仁化暴动展现出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大无畏等精神,为人民武装斗争谱写了光辉篇章,永远激励着韶关军民顽强拼搏、奋勇抗争。
(二)水口战役:拱卫中央苏区的恶战
南雄地处赣粤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为中央苏区县,对拱卫中央苏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红一、红五军团经信丰渡过桃江,到达南雄乌迳地区,发现粤军第四师由浈江南岸向水口方向逃窜,随即红第三、第十三两军向水口堵击,粤军第四师遭伏击重创后退守水口圩。余汉谋命令粤军第四师原地等待救援,不久与粤军援兵会合。“红五军团将敌10个团错当4个团来打,结果遭敌反扑。”[3]红五军团处于劣势,战斗异常惨烈,伤亡严重。红一军团和第十二军在毛泽东率领下,从中站、里东、邓坊等地出发,赶赴水口战场,与红五军团和独立第三、第六师会合。在毛泽东战略部署下,浈江两岸的红军一齐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水口战场硝烟四起。经过几小时激战,红军共击溃粤军15个团,迫使粤军向南雄方向溃逃。至此,视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前哨战的水口战役结束。参与这次战役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水口战役是著名的恶仗。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作出了“如像水口圩和团村这一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作大胜仗”的评价。[5]水口战役的胜利打击了粤军嚣张气焰,粤军全部撤出了赣南根据地,确保了中央苏区南翼较长时期的稳定,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抗先”队:广东抗战的先锋力量
1938年10月,随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八路军广州办事处、国民党广东省政府等机构相继北迁韶关,韶关成为战时广东省会,也成为了全省抗战的后方。在中共广东党组织和北江特委的积极领导和发动下,南雄、翁源、曲江等地区纷纷组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抗日救亡运动迅速高涨。北江各地“抗先”队组织,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抗击日寇和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39年3月,广东“抗先”队总部迁至韶关,“抗先”组织规模迅速发展壮大,队员数量“从1938年12月的4000多人发展到1939年10月的12000余人。”[6]这些“抗先”组织和队员,积极组织抗日武装,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协同作战,直接参加抗击日寇的战斗,并积极推动和帮助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通过上政治课、作时事报告、出墙报等形式,在支援抗战、促进军民团结、振奋士气、保卫华南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在韶关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广泛创建各级党团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和组织工作,为韶关红色精神生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和组织保障。
(一)组建各级党团组织机构
韶关各级党团组织机构的组建和创立,使革命运动和武装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为韶关红色精神生成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始兴进步青年张光第参加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成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团员之一。张光第回到始兴任教,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乐昌进步青年陈德钊、丘鉴志、谢蔚然等组织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后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雄进步青年曾昭秀、陈召南、彭显模等在广州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些早期组织,为北江党组织的正式建立奠定了重要根基。从1926年至1949年,北江党组织机构非常多,主要包括中共北江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北江特别委员会、中共曲江县委、中共赣粤边特别委员会、中共北江前线特别委员会、中共路东工作委员会、中共粤桂边特别委员会、粤北党政军临时委员会、中共五岭地方委员会、中共滃江地方委员会、中共粤湘边临时工作委员会以及各级县委等。这些不同时期的党组织机构,为韶关革命斗争顺利开展和韶关红色精神生成提供了坚强领导和组织保障。
(二)领导开展各项宣传和组织工作
北江党团组织成立后,在思想宣传、组织成员发展以及各项武装斗争等方面积极开展领导和组织工作,为韶关红色精神生成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指导。例如北江特委的成立,组织和发动了曲江、仁化、南雄、乐昌等地的农民暴动,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础;又如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后,韶关成为战时省会。广东省委非常重视对粤北韶关抗战文化的领导,成立了以石辟澜为组长的粤北地区党的文化小组,后又成立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积极领导文化界人士,占领和开辟文化阵地。报刊业盛极一时,拥有《新华南》、《北江日报》、《抗先通讯》、《新军》等20多家报刊。尤其是《新华南》,成就和影响最大。该报以“团结抗战,打败日寇,肃清汉奸,建设新中国新华南”为主旨,以统一战线刊物的形式出现,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大胆揭露顽固派扼杀言论和出版自由的行径,积极维护广东团结抗战大局。《北江日报》则以“联共抗日、反对投降”为宗旨,坚持进行联合抗日及持久战的宣传,深刻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和反动派的真反共、实降日的阴谋,深受韶关人民群众的欢迎,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政工师论文投稿刊物:《党建与人才》主要介绍研究党建理论,交流党建信息,开发人才资源,指导基层工作。主要读者对象: 各级党委和党委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农村、机关、街道、学校、部队等党的基层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宣传工作者,各级党校、团校、干部学校。
综上所述,韶关红色精神是广大韶关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以韶关深厚的人文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及现实必然性。审视韶关红色精神生成逻辑,对于把握韶关红色精神丰富内涵、传承韶关红色精神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
[2]戴利婕.朱德与范石生在韶关[J].红广角,2015(03):18-20.
[3]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429.
[4]聂荣臻元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125.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5.
[6]韶关市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北江地方史(1919-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267.
作者:陈文林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