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电子论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手机媒介内容治理研究> 正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手机媒介内容治理研究

所属分类:电子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5-12 10:34

本文摘要:摘要: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各类应用软件、信息平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内容。手机媒介内容对人类的认知与行为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多元化的网络内容既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对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出全新挑战。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智能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阻断

  摘要: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各类应用软件、信息平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内容。手机媒介内容对人类的认知与行为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多元化的网络内容既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对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出全新挑战。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智能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阻断网络不良内容的传播,对强化国民思想意识形态、培养民众文化自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手机媒介;互联网;内容;治理

手机媒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手机领域的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从2G时代到4G时代,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科技产物,功能日益丰富。建立在智能手机基础上的各类APP、信息传播平台等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新形势下,5G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使用常态化,使得手机媒介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复杂。

  手机媒介论文:创设手机支持途径助力学生有效学习

  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不仅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对我国文化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不良信息在手机上的传播,严重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对国民文化自信心产生巨大冲击。为了维护我国文化生态环境,确保互联网环境安全有序,必须加强对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严格把控手机媒介内容传播渠道,并充分借助手机媒介优势,加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一、文化自信与手机媒介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之根,文化自信是民族之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肯定、积极发扬中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人民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在于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层次的自信。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文化自信的强大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深厚的传统文化夯实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基,奠定了国人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是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与传承充满坚定的信念,并积极投入到文化实践中。

  (二)手机媒介的特征

  手机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信息以手机为载体,通过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实现传播。文化自信视域下,手机媒介不同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它具有跨媒介、移动化、融合化、交互化、共享化等特征。例如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抖音短视频平台等,加快了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它既能为社会正能量与文化传播提供丰富的渠道,也能冲击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与传统媒介相比,智能手机媒介的显著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内容多元化、交互人性化等。智能手机具有明显的互联网特征,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提供更多可能,另一方面需要人们对其不良内容进行治理与把控。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手机媒介内容治理的必要性

  (一)我国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需求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自信是民族团结的桥梁、社会进步的阶梯,是引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驱动力,更是社会大众意识形态的基础。当今社会,智能手机普及,各类APP、应用平台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调查发现,当前我国98%以上的年轻群体日常工作生活离不开手机,并且智能手机正在以高速的形式在学生与老年群体间普及,以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百度新闻、抖音短视频平台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媒介,正在逐渐取代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的市场地位,新进人群逐渐增多,手机媒介内容传播也越来越丰富与复杂。由于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力量的源泉,是民族团结的根本,要想做好我国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工作,就必须从手机媒介内容入手,严格把控亿万民众网络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从文化自信视域出发,加强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本质上是我国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需求。

  (二)我国网络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从信息传播角度出发,手机媒介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内容传播载体,使我国信息传播领域发展呈现出全新特征。建立在大数据与互联网基础上的各类手机APP、应用平台等不断赋予我国信息传播新内涵。在这一形势下,社会信息传播融合化、共享化、移动化等已经成为信息传播领域发展的新常态。同时,社会大众的互联网思维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已经逐渐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方向转变。

  各类信息内容在手机网络上的传播,使社会大众思想意识形态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一方面,手机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陈旧、冗余的信息,降低了社会大众对手机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海量信息的鉴别能力普遍不高,一些不良信息、虚假内容藉由手机媒介的交互性、移动性、匿名性、超时空性等特征充斥在网络空间中,严重危害网络生态环境。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与人员对手机媒介内容进行整治,严格监督手机媒介内容的传播,维护好我国网络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手机媒介内容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负面思潮冲击,意识形态不稳当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手机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与不良内容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危害。手机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网络空间产生负面思潮,诸多手机用户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一些不法分子、敌对势力在网络上恶意传播谣言,使一些思想意识不强的网民产生消极想法,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严重破坏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此外,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一直是信息权威的代表,从国家角度来讲,广播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我国社会舆论导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媒介出现,逐渐改变了社会大众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介的依赖。市场上一些公司或商人为了博眼球,进行低俗化炒作,人们的正向意识形态遭受着严重的冲击与影响。手机媒介上不良信息的传播,会造成社会大众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遭受创伤。

  (二)媒介内容复杂,网络结构失衡

  在智能手机普及与兴起的时代,各类手机APP、应用平台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手机网络空间中的复杂内容也提高了人们对信息鉴别的难度。由于各类手机APP、应用平台建立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框架之上,因此它们本身具备较强的互联网特征。手机媒介内容的交互性、匿名性、复杂性,使手机用户置身于海量的信息中,难以找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内容,手机媒介内容的稳定性与实效性无法充分发挥。

  一些手机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使用大量的重复化、夸张化、虚假化标题,甚至发布一些暴力、色情内容,严重污染网络生态环境。此外,当前我国主流媒介依然坚守传统的广播电视阵地,手机媒介市场被个人或企业抢占。手机网络上的内容更多源自于经济利益与商业目的,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遭受挤压,泛娱乐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大众文化自信心的树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手机媒介内容治理的路径

  (一)强化舆论引领,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网络舆论作为手机网络环境强有力的推手,舆论导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手机媒介内容的产出方向与网民的思维意识方向。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做好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首先需要在手机网络舆论引领上下功夫、给予高度重视。相较于现实社会的舆论,手机网络舆论具有容量大、传播快、受众性强、易发酵等特点,手机网络舆论方向牵引着手机媒介内容的走向。基于手机网络舆论导向的强化,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从搭建多维一体化手机网络媒体宣传阵地入手,增强我国文化的占有度,积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进一步强化广大网民的正确思想意识形态。

  例如,倡导各地创建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短视频平台、今日头条账号、哔哩哔哩账号、移动客户端等,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上传到手机网站平台上,提高内容的传播力度,注重内容的创新性,进一步迎合社会大众的喜好。通过正向文化的传播,有序引导手机网民参与社会讨论;成立相关工作小组,搜集社会大众的评价信息,制定出科学的网络舆论策略,有针对性地在网络评论区进行思想意识引导与正能量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使其充分意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广大网民的文化自信。

  (二)提升执法效能,健全手机媒介监督机制

  手机媒介内容的未知大于已知,对于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我国一直处于不断摸索阶段。为了更加有效地治理手机媒介内容、创建良好的手机媒介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需要从被动转向主动。主动建立健全手机媒介监督机制,提升手机网络执法效能,用法律手段约束网络内容运营团队及个人,与手机各大APP平台企业建立起联系机制,规范手机网络内容传播市场,将提高手机网络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手机媒介内容治理的核心环节。

  例如,定期举办手机网络环境建设活动,号召手机应用市场上的主流企业与个人参与进来,由政府牵头制定手机网络环境建设主题,要求各大企业与个人增强网络意识,禁止传播不良信息。同时,要将监督机制渗透到手机媒介内容的制作环节中,对手机媒介内容的产出进行层层把关,一切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内容都应退回,并给予相应的惩罚。针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暴力色情信息、诈骗信息的不法人员,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成立工作小组,调查信息源头,对不法人员依法处理。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手机网络执法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大众对非法内容的抵制与举报意识,向社会大众普及网络法律法规,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为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三)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手机网络文化特色

  文化自信视域下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除了要在网络舆论、媒介内容监督与执法上加大力度外,还要从我国社会大众思想意识形态入手,用传统文化的净化改造手机网络文化环境,打造全新的手机网络文化特色,进一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

  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曾在手机各大视频网站热播,引得手机网民高度重视与追捧。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在手机网络上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有力引导了广大群众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进一步增强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效能,需要以先进的治理手段为依托,积极借鉴成功的治理案例。相关部门应加大鼓励措施与激励力度,鼓励人们多创作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的题材、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故事短片。通过创新的文化题材创作,进一步畅通我国文化在手机网络上的传播渠道,使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到更多的青年。同时,通过相关题材的传播,也能够进一步引领手机网络新风气,从而间接达到手机媒介内容治理的效果。

  五、结语

  文化是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手机网络生态环境,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需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手机媒介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文化环境与国人思想意识形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当前手机媒介内容治理面临挑战,应以强化舆论引领、健全手机媒介监督机制、打造手机网络文化特色等方式,提高手机媒介内容的治理效果,从而创造氛围良好的手机媒介环境,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江凌,曾斯琪.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修补”及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20(20):22-23.

  2.杨雅迪,李妍洁,陶炳臻.网络空间治理,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以B站为例[J].魅力中国,2020(39):21-22.

  3.郑萌萌.以文化自信推动网络文化生态建设[J].人民论坛,2019(28):122-123.

  作者:邓榕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dzlw/2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