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地方财政收入负增长的因素和建议> 正文

地方财政收入负增长的因素和建议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11-26 10:22

本文摘要:这篇财政论文投稿发表了地方财政收入负增长的因素和建议,地方财政库款,是地方财政部门存放在国家金库的财政资金,它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保障。论文分析了辽宁省的财政经历了高速增长,并提出了财政可持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类论文投

  这篇财政论文投稿发表了地方财政收入负增长的因素和建议,地方财政库款,是地方财政部门存放在国家金库的财政资金,它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保障。论文分析了辽宁省的财政经历了高速增长,并提出了财政可持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类论文投稿,地方财政 可持续性

财政类论文投稿

  一、辽宁省的财政经历了高速增长一负增长一正增长的过程

  2003-2013年辽宁省财政收入保持在两位数增长,最高达32.4%(2007)年,后因辽宁省统计数据造假,2014、2015连续两年去除水分,2015年财政收入为2125.6亿元,相当于2010年的财政收入水平,2016年辽宁省财政收入为2199.3亿元,由负转正,增长3.4%。2016年,辽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2199.3亿元,位居全国第16位。同时,辽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高达4582.4亿元,辽宁财政自给率仅为47.99%,超过一半(52.01%)的支出来自中央财政的各类转移支付。2016年辽宁财政民生性支出比例高达75%,这一比重越到基层越大。高比例的财政民生支出,也同步带来了十分刚性的财政支付压力,特别是随着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压力和风险也会与日俱增。

  二、地方财政收入负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实体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辽宁省情来看,近期地方财政收入负增长现象与经济增速下滑、二三产业占比下降和物价变动相关度较高。首先,经济增速下滑。2003-2013年辽宁GDP保持在两位数增长,最高达22.34%(2008年),平均为15.82%。2014年以来辽宁GDP开始明显下滑,2016年为22039亿元,下滑到2011年的水平。本轮经济下行是“三期叠加”的结果,这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变化基本吻合。其次,二三产业占比,特别是第二产业占比下降。近期辽宁产业结构的变化很难用优化或恶化来形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既可能是第三产业本身发展得好,也可能是第二产业有所衰退,而辽宁则是兼而有之。第三,物价波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水平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经济参数。它不仅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是否适度、国民经济是否正常的反映,也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二是做实财政收入因素的影响。做实财政收入,是指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上报财政收入数值。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提出辽宁经济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现象,这引起了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8月开始着手做实财政收入。2006-2013年辽宁财政收入基本遵循相同的季度变化特征,即1月、3月、6月、9月、12月财政收入水平较高。进入2015年,特别是“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辽宁自上而下进一步重视做实财政收入工作,2015年下半年各月财政收入水平不及6月,可以认为是人为降低了财政收入水平。

  三是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近期来看,影响辽宁财政收入的政策性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导致财政收入下降。二是9项基金划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导致财政收入上升。

  三、辽宁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休养生息,增强地方财政收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容忍程度,构建内生增长机制。一是要充分汲取以往行政命令式、数字式增长的教训,树立正确的增长观,克服速度情结,进行必要的休养生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逐渐形成辽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内生机制。二是要构建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机制,尊重财税经济规律,充分考虑经济增长预期指标及各种税收政策调整因素,实事求是地确定收入预期目标,依法组织收入,特别要避免因财税指标重新引入政府考核体系而出现的数据再失真的现象,从根本上告别“考核一造假”的怪圈。

  2.统筹谋划,切实将辽宁财政收支活动置于国家整体来考量。要认真汲取以往赶超战略的负向性影响,充分认识到中国现有财税体制的特殊性,从夯实辽宁财政质量入手,严禁“过头税”“空转”等虚增收入行为,最大限度享受现行财税体制“红利”。

  3.有效注入流动性,盘活辽宁现有存量资产资源资金,谨防道德风险。高比例的财政民生支出,也同步带来了十分刚性的财政支付压力,特别是随着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压力和风险也会与日俱增。面对上述现况,亟须加大资金的筹措力度,提高极为稀缺财政性资金周转和配置效益,尤其要避免形成大量的“沉淀、休眠”的怪现象。

  4.及早谋划,防范政府债务和民生保障等风险,营造可持續发展的环境氛围。一是尽快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二是积极争取落实国发62号文件第十二条“中央财政提高对东北地区民生托底和省内困难地区运转保障水平”的要求,三是妥善处理好一般公共预算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关系。

  推荐阅读:《金融科学》财政金融刊物。推动我国金融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广大金融工作者的素质,促进金融为改革和四化建设服务。荣获中文核心期刊(1996)。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1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