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过程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布兰芬布伦纳提出了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其将个体置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中进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过程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布兰芬布伦纳提出了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其将个体置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中进行考察,提升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人才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考量,系统、全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立体环境因素,建构创新创业培育生态系统理论行为模型,并以2016-2018年全国1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研究对象,萃取各高校采取的促进方法进行分析,为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环境提供启示。
关键词:创新创业,培育环境;大学生,生态系统理论
习近平同志一直是青年创业的支持者和鼓劲者。他强调:“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创业需要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要营造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等等[1]。
他对青年创业寄予厚望,鼓励青年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勇走创新创业之路,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高校作为人才聚集之所,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力度,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环境及其与生态系统理论的契合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环境的界定是优化培育环境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较多,而对创新创业培育的环境研究甚少。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在实践中具有被动性接受环境和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的观点,可将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环境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创新创业培育的各个主体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选择的环境,它是创新创业各培育主体根据教育目标,有规划地选择、改造和重组的对大学生产生激励、鼓舞、促进的环境;二是独立于创新创业培育的系统之外,是指通过实践中介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力提升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的是围绕大学生这一中心群体,通过介体与之发生作用的周边体的总称。根据上述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环境可以界定为影响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获得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
布兰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视为行为系统,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他将个体放置于4个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即微系统(Microsystems)、中系统(Mesosystem)、外在系统(Ex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并研究了4个系统之间的交互耦合的关系,使得研究成果更具有实际意义[3][4]。
布兰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实验室”某一特定环境下研究的缺陷,扩大了环境的概念,强调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人产生的重要影响,把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等环境因素都看成一个网络,并将个体的发展置于该网络中进行考察和研究,使得研究成果信度和效度更高。同时,强调发展的动态性,生态系统理论将时间纬度作为研究个体变化的参照体系。
从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来看,对布兰芬布伦纳的理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比对,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首先,二者的内容体系相契合。环境系统各层面都能对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不仅包括大学生周围的环境,还包括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次,两者目标一致,都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的发展是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等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两者的学科基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与社会学理论相关。布兰芬布伦纳的理论包括环境论、发展理论观和整体观等社会学和心理学特征[4],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也是在创新创业课、职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相关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成。
二、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创新创业培育环境考量
1.微系统——最内层、直接接触,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微系统是最内层的系统,主要指的是个体在参与某一特定环境时所经历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具有与个体直接互动的特点[4]。大学生所处的微系统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直接接触和互动过程中的教育微观环境,课堂(教师、导师)、同学、网络、家庭等构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微系统。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课程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主渠道,教师的高水平授课、丰富的实践经历都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同学同伴因素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实施影响,同学同伴积极参加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竞赛等活动都有助于创新创业培育效果的提升。
网络因素的影响在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重视在重构了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中传播创新创业相关内容,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家庭因素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家长往往是大学生的第一任和最重要的老师,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和认可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重要推动力。
2.中系统——两个或多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中系统是两个或多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4]。个体的发展潜力随着各个微系统之间支持性联系增多而提升,当微系统之间的间接联系相互鼓励、目标一致、能量平衡积极向有利于发展的个体转移时,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6]。
从横向维度上看,中系统主要包括创业课教师间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校党政干部间的关系等;从纵向维度上看,课堂、教师、创新创业基地、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等相互间的关系都属于中系统。根据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情况可将中系统划分为消极性和积极性两类。例如,创业教师或导师和同学之间、校领导和创业教师之间、教师和创新创业基地之间、大学生和创新创业竞赛之间的关系稳定、积极时,他们之间产生的正向能量就会传输给学生,进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的培育效果。
3.外系统——未直接参与,间接影响个体活动的直接情境。外系统指的是发展中的个体未直接参与特定环境中的事情,但特定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却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4]。对于高校创新创业培育,外系统主要包括学校的职能部门、校园设施环境、家人资金情况、校园地理位置等。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5]。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培育工作主要由教务部门牵头,实施学生工作部门、团委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只有加强学校顶层设计、保障教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效果评价,才能保障创新创业的培育效果。校园环境是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最主要场所,校园的基础设施环境、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区建设、创业宣传栏设置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对外在创业环境的主观体验。
4.宏系统——涵括文化亚文化的微观、中间、外层系统特征的总体模式。宏系统涵盖了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指在文化或亚文化层面对发展中的个体产生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经验获得或角色习得,如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习俗价值观等[4]。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特别是为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7],这就要求从宏系统上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社会条件。
结合实际,宏系统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认同、校园文化、法律法规、教育制度等方面。社会认同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肯定性反馈,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社会认同环境;校园文化涵盖了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辐射等功能[8],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科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科技文化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赛事,在实践中发现知识需求并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使学生个性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为积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每年评选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迄今已实施三年。这里以教育部评选出的150所典型经验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为研究材料,根据布兰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环境因素进行提取、分析。
1.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概况。
据统计,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典型经验高校分别有47所、45所和46所高校公布就业率,平均就业率分别为95?02%、95?54%和94?17%;分别有40所、36所和36所高校公布创业率,平均创业率分别为0?81%、1?24%和1?53%;创业率最高和最低高校分别为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7?50%和内蒙古大学的0?08%。2016年、2017年、2018年东部地区高校数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其中东中部地区占比达到70%。
2.典型经验高校与其他院校的对比。根据2017年50所典型经验高校的类别(部属、省属、高职高专)比例和排名,采取系统抽样方法分别抽取部属、省属、高职高专院校2所、4所、1所,对这7所高校的促进方法进行提取分析并作为参照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典型高校中各系统的平均值均高于参照高校,其中典型经验高校微系统平均值显著高于参照高校(p <0?05)。
3.高校创新创业培育影响因素萃取与分析。以150所典型经验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为研究材料,根据布兰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对影响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的环境因素分成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四大类。典型经验高校共计萃取出促进措施810项,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的促进办法分别有462、39、300、9项,其中,微系统占比最高,外系统数量次之,宏系统最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微系统和外系统的数量均显著高于中系统和宏系统(p <0?05)。
对典型经验高校的促进办法进行具体分析发现,促进办法主要围绕微系统和外系统两方面展开。对微系统的创新创业促进方法进行再分类,主要可分为6类: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项目、加强创业基地和平台建设、举办创业相关讲座和培训、开展各类社团活动。
其中,促进办法“加强创业基地和平台建设”和“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出现频率最高,分别达117和110次。对外系统的创新创业促进方法进行再分类,主要可分为6大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各类激励办法和机制、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创业教育学院(中心)化、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中“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校内外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频率最高,分别达63和55次。
四、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环境的实践启示
1.微系统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的核心要素。
微系统是生态系统理论中最内层的系统,是个体在参与某一特定环境时所经历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具有个体直接参加互动的特点,如参与课堂的学习。上述研究可知,典型经验高校微系统的促进方法数占到总量的57?04%,且显著高于参照高校。因此,微系统的促进方法建设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的核心因素。具体而言,加强创新创业第一课堂、创业基地和创业平台等与个体有直接接触的措施建设,将有效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培育效果。
高校创新创业培育尤其要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对广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作用,这也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的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要求高度吻合。因此,高校对制定微系统促进方法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创新创业的课程教育和实践基地建设的情况,将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产生核心影响。
2.加强微系统之间的支持性联系和外系统建设是提升培育效果的关键场域。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典型经验高校中系统的促进方法数占总数的4?8%,即目前高校所采取的创新创业促进办法中,对各微系统之间的支持性联系研究较少,如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家校协同、课堂教育与创业基地互补、社团活动与创新创业竞赛的协作等问题就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培育微系统间的支持性联系不足。此外,结果显示外系统中的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是典型经验高校获得成功的另一“法宝”。
但是,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学院(中心)化”占比最低,而创业学院作为中央、省级政府、企业、高校共同推动的项目,对高校自身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和加强与社会对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需更加注重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和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服务经济发展的相互支持度,优化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协同育人的外部促进机制,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化创新创业培育的宏系统建设是提升培育效果的必要保障。研究中的宏系统主要指的是创新创业教育所处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教育环境。习近平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回信时指出,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努力提高培养各类卓越拔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和水平[9]。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在宏系统的促进方法上重视明显不足,即目前对培育环境中的宏系统研究存在欠缺。
例如,在创客文化的培育、丰富宣传形式等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还未能够引起足够重视,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充分形成。大学生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新时代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宏系统文化氛围。广大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调动广大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积极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创业上升到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的理性和价值层面。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大力宣传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社会认同、家长认可的理性认知。
4.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形成创新创业培育水平提升的“长尾效应”。“长尾效应”基本逻辑指的是将市场等对象细分到很小的时候,不仅使得关注正态曲线中“尾部”在成本上变为可能,而且也使效益、效率、收益上变得现实和可观[10]。研究可知,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培育水平较东中部地区明显偏弱,仅占典型经验高校总数的30%,而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作为国家总体战略布局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培育水平,对地区经济产业升级所需的人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说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1]
同时,他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12]。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的投入,切实提升重视水平,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指导和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结语
基于上述研究,今后可利用生态系统理论,一方面关注时间维度的横向研究,着重从大学生成长期,如新生的磨合期、大二的迷茫期、大三的思考期、大四的抉择期等开展横向研究。另一方面,关注空间维度的纵向研究,即从微、中、外、宏等各个空间系统和环境层面,探讨高校创新创业培育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探索从纵横相结合的角度,利用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影响因素及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以利于从更加全面和新颖的视角,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培育水平。
创业论文投稿期刊:《科技创业月刊》(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和湖北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大型综合性财经类科技期刊。是中国创业投资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