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朱鹮栖息地生境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 正文

朱鹮栖息地生境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3-03 09:53

本文摘要:摘要:文章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先从宏观尺度上分析朱鹮栖息地整体生境构成问题,并对朱鹮3个活动周期范围内的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生境因子问题;然后以陕西洋县傥水河下游生境修复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在局地尺度上找出重要节点存在的具体生境问

  摘要:文章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先从宏观尺度上分析朱鹮栖息地整体生境构成问题,并对朱鹮3个活动周期范围内的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生境因子问题;然后以陕西洋县傥水河下游生境修复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在局地尺度上找出重要节点存在的具体生境问题,尝试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的设计方法,对重要节点——河流生境因子进行生境修复,设计适宜度较高的朱鹮栖息地。

  关键词:朱鹮栖息地,生境修复,景观设计,陕西洋县

生态景观

  朱鹮是当今世界最濒危、最珍稀的鸟类之一,被列入国家Ⅰ级保护动物、IUCN濒危(E)物种名录。1981年5月世界范围内仅存7只朱鹮在陕西洋县姚家沟被重新发现。经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已超过3000只。在这一阶段保护工作中,主要采取动物个体跟踪保护的方式——建立个体档案,大范围设置环志、人工定点投食、跟踪每一群体活动轨迹,力保每一个体成活率。随着朱鹮数量逐步增多,其活动范围逐步增大,此前跟踪式保护方法已不能适应种群发展的新需求。因此,提高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规划及设计适合朱鹮多种尺度的空间环境是朱鹮保护的下一阶段目标。

  1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东北、西北、华东南及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一带,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朱鹮的分布和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濒危。朱鹮濒临灭绝与栖息地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栖息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鸟类的地理分布、种群密度、繁殖成功率等[2]。人类发展与建设不断侵蚀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半个多世纪以来朱鹮栖息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表现为:1)在区域城乡尺度上,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导致朱鹮生境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及结合度减弱、生物跳板的数量减少、生物通道连续性缺失,影响朱鹮的迁移与活动,导致朱鹮行动受阻、种群日趋孤立。

  2)在局地绿地尺度上,生境破碎化程度较高,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植物物种丰富度、斑块密度不大,景观异质性不高,破碎度指数趋高,影响朱鹮遗传生物多样性和生境斑块均匀度。3)在生境斑块尺度上,由于绿地、植物、水体、田地、树林、河流等组成生境斑块的面积缩小,生境因子质量下降、丰富度降低,影响朱鹮在生境斑块内觅食、停歇、繁殖。

  2陕西洋县朱鹮活动规律与栖息地生境特征

  朱鹮常年活动规律为:在海拔较高地区营巢,在海拔低的地方觅食、夜宿、过冬。尽管朱鹮逐渐演化成留鸟,但朱鹮目前仍保留着短距离迁徙的习性,即每年冬季活动向气温较高的低海拔地区转移,繁殖季节再回到高海拔地区。因此朱鹮栖息地可分为繁殖区、越冬区和游荡区[3]。繁殖区位于海拔840~1200m的丘陵浅山区。

  2月—6月中旬,朱鹮在繁殖季节喜欢集群在繁殖区峪口的马尾松、栓皮栎、油松等树木上营巢,巢树高度平均在19m以上[4]。游荡区位于海拔450~840m的汉江支流两岸的河流平坝区。6月中旬—11月底,朱鹮迁移到汉江及其支流的沿岸地区开始游荡生活。洋县洋洲镇的草坝、傥水河纸坊段河滩及汉江大桥桥头西端河滩等地是朱鹮主要的夜栖地。越冬区位于繁殖区和游荡区之间的平坝丘陵区。平坝丘陵区有呈块状分布的次生林及大面积的水田、旱地和草坡,河流水库密布,是朱鹮越冬期主要的觅食区和夜宿地[5]。

  3朱鹮栖息地整体生境问题分析

  3.1栖息地整体生境地物构成

  选取朱鹮3个时期9个重要的栖息地[6],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购买洋县2015年卫片,通过易康进行解译,采用ENVI进行大气矫正。对各种水田、水体湿地、农田、林带等地物进行提取,利用遥感影像分析每个区域内各个地物面积占比,并根据王超[6]2014年统计的朱鹮数量和分布现状情况,列成表格。

  3.2生境问题分析

  1)繁殖区生境问题。安丰村与花园村交通闭塞,人口稀少,没有工业,农业粗放。朱鹮在繁殖期间遭受的人为干扰虽然相对较少,但从遥感地物分析得出这两个区域水田面积较少,不能满足朱鹮繁殖期对食物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初,大面积水田被改为旱田,由之前的200hm2一度减少到26.67hm2,这与朱鹮数量相对较少有直接关系。刘冬平等[7]认为在繁殖期朱鹮对水田的利用率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马志军等[8]发现冬季朱鹮主要的觅食地是冬水田,旱田冬季留水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2)游荡区生境问题。影响朱鹮游荡期栖息地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湿地因子(河流、浅滩和水库)。通过地物对比发现闫沟河、雷草沟水库区域内的水田、湿地生境因子占比较高,当地朱鹮数量也较多。后村的河流滩涂、湿地、水田、水库等觅食地面积较小,景观构成基本为农田的情况下,朱鹮数量最少。游荡区内重要栖息地——汉江及支流周边河流浅滩受人为破坏,城区段河流滩涂上人工垃圾废料居多,河流驳岸硬化、河道渠化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朱鹮觅食。改善湿地因子生境质量是提高朱鹮数量的最佳方法。

  4朱鹮栖息地生境修复设计——傥水河下游段

  4.1具有典型修复意义的朱鹮栖息地选取

  傥水河下游位于朱鹮繁殖期与游荡区南北迁徙交汇点,该河段约8km长度。此流域紧邻洋县县城北侧,是兼顾生态修复功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最重要结合点。由于此区域景观单元面积较大且连接成片,傥水河的修复有利于提高该斑块景观指数丰富度;有效连接河道两侧散落的中小型生境、增加该河道两侧破碎度指数,有利于景观多样性环境的形成,产生丰富多样的觅食地生境。

  傥水河下游生境修复对于改善朱鹮生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生态园斑块傥水河河流水体渠化现象严重,驳岸多为硬质,部分岸线较为平直,河水较深,缺乏适宜朱鹮觅食的浅水缓坡区域:在人为干扰较大的河段,整体河流生态功能退化,绿岛、林地较少,空间开阔无遮挡,不利于朱鹮躲避天敌;偶见的成片经济林却物种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大部分河段紧邻主要交通道路,一部分紧邻村庄聚落,干扰严重。

  5结论与讨论

  本文选取傥水河为鸟类栖息地的生境修复对象,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分层次展开修复设计,得出以下3点修复设计手法:1)加强河流廊道景观连接度,连通朱鹮关键栖息地主要控制点,沿途布置朱鹮生境生态跳岛,构建完整的河流生境网络。2)针对不同场地现状问题和朱鹮的栖息需求,将其分为朱鹮夜栖的生境修复河段、朱鹮觅食生境修复河段,以及朱鹮观赏景观设计河段3个修复功能河段,并分别对其进行规划设计。3)依据朱鹮觅食的行为习性,营建3种河流小生境斑块类型,即漫滩小生境、浅水小生境和绿岛小生境。

  景观设计论文范例:城市人工湿地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

  本研究尝试提出一种多学科、多角度探讨野生动物保护的思路,利用风景园林学科生态实践拓展朱鹮栖息生境保护与修复的方法。结合风景园林学科的规划与设计方法进行动物栖息地生境修复与营造。但是本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进一步实践反馈,不断修正,逐步建立一个人鸟共生、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亚祖.发挥生态指示效应,开启保护新征程[R].洋县: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8.

  [2]ADAMSCC.Theecologicalsuccessionofbirds[J].ScientificAmerican,1976,239(3):161-175.

  [3]丁长青.朱鹮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4]刘冬平,丁长青,楚国忠.朱鹮的潜在繁殖地[J].动物学报,2006(1):11-20,235.

  [5]丁长青,刘冬平.野生朱鹮保护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7(3):1-5,63.

  [6]王超,刘冬平,庆保平,等.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J].动物学杂志,2014(5):666-671.

  [7]刘冬平,丁长青,楚国忠.朱鹮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J].动物学报,2003,49(6):755-763.

  作者:赵红斌1韩露露1佟昕1庆保平2段文斌2曾键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