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的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 正文

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的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3-11 11:42

本文摘要:摘要与传统小额信贷相比,以网络平台小额信贷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不但可以分散风险、降低信息成本,而且可以缓解资金供给不足的困境,因而在小额信贷领域备受期待。本文利用公益性网络借贷平台宜农贷开展的追踪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宜农贷平台借贷对农户收入的

  摘要与传统小额信贷相比,以网络平台小额信贷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不但可以分散风险、降低信息成本,而且可以缓解资金供给不足的困境,因而在小额信贷领域备受期待。本文利用公益性网络借贷平台———宜农贷开展的追踪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宜农贷平台借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法(PSMDID)分析表明:宜农贷平台借贷促进了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且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户的农业类收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宜农贷平台借贷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作用与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之间呈现U型关系。因此,本文建议,在处于脱贫攻坚战关键期和加快乡村振兴的当下,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小额信贷来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发展,进一步扩大返贫力量和资源。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网络借贷;PSM-DID;农户收入

普惠金融

  0引言

  近年来,以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为主要特征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因素。在诸要素配置扭曲之中,又以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为甚,并且由于金融加速器原理的存在,影响也更为广泛(Bernankeetal.,1999)。

  金融论文范例:金融投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

  另外,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事实导致,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扭曲更为严重,农村居民往往面临更为严峻的信贷配给。这不但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能使得贫困农村地区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脱贫攻坚战的成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黄滢晓和汪慧玲,2007)。因此,如何有效缓解农村地区信贷配给,切实提高农户信贷可获得性,成为当下金融市场改革的关键议题。研究表明,小额信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居民的信贷配给。

  理论研究认为,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小额信贷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知识(localknowledge),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Stiglitz,1990)。而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创办孟加拉国乡村银行(GrameenBank)的尤努斯,更是使得小额信贷在缓解贫困方面得到经验的认可。有鉴于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国小额信贷事业发展迅猛。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共有小额信贷机构8551家,实收资本8270.33亿元,贷款余额9799.49亿元(中国人民银行,2018)。虽然我国现有小额信贷机构众多,但它们普遍面临一些问题。

  受资金来源限制及瞄准度差等原因,导致传统小额信贷机构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较为有限(余新平等,2010;丁志国等,2011)。如何对小额信贷进行创新,以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一直是困扰政策界和学术界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借贷平台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兴起(黄益平和黄卓,2018)。与传统小额信贷机构相比,网络借贷平台不但分散了风险、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信息成本,也解决了传统小额信贷机构时常面对的资金供给不足的难题,因而在小额信贷领域备受期待。为引导网络借贷平台支持农村地区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

  目前,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地区方兴未艾,那么它是否可以提高农户收入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科学评价农村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同时也为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供必要的借鉴。有鉴于此,本文利用公益性网络小额信贷平台———宜农贷开展的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方法(PSM-DID)估计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公益性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公益性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并且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户农业类收入实现;另外,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公益性小额信贷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作用与农户人均纯收入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随着农户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该提高作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补充。一是本文分析了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小额信贷对于客户收入的影响。以往对于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小额信贷的研究,主要关注风险监管、客户选择机制等方面,研究小额信贷对客户影响的文献还较为缺乏。二是本文利用一家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宜农贷的面板调查数据,运用PSM-DID方法,较好地处理和控制样本选择性偏误带来的内生性问题,从而提供了较为严谨和稳健的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1部分对既有文献进行了回顾;第2部分介绍了模型和数据;第3部分是实证分析;第4部分是稳健性检验和对异质性的进一步讨论;最后是结论和建议。

  1文献回顾

  从全球第一家网络借贷平台Zopa诞生到目前,学术界已积累了大量的实证文献,本文主要关注以借款人为对象的研究。现有文献集中于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借款人的借款成功率、借款利率和违约率等,即针对借款人的信息识别研究(廖理和张伟强,2017)。

  基于Prosper数据,Klafft(2008)认为,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是影响借款成功率的最重要因素。类似地,Herzensteinetal.(2008)也发现,相较于财务指标,人口特征对融资结果的影响较小。然而,也有研究发现,相貌在均值以上的人,借款成功率要高出1.59%,借款利率要低60个基点左右;与白人相比,黑人借款成功率较低、借款利率和违约率都较高;虽然违约率在不同年龄的借款人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但年龄在均值以上的借款人的借款利率要高出14个基点(Ravina,2019)。使用我国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数据,Chenetal.(2017)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借款且违约率更低,但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另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借款人的违约率显著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借款人(廖理等,2015)。

  除了自身特征外,也有研究发现,借款人在网站提交的身份声称(identityclaims)也会影响其借款成功率。例如,对Prosper平台上的身份声称进行文本分析后,Herzensteinetal.(2011)发现,借款描述中使用的身份声称种类越多,借款利率越低,借款成功率和违约率越高;身份声称表现为“可信任”和“成功”有利于提高借款成功率。与识别借款人信息的研究相比,分析网络借贷对借款人福利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借款人。

  随着互联网金融主体纷纷深入农村金融领域,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专门针对农业和农民的网络借贷平台也逐渐增多。然而,目前针对农村网络借贷平台的研究多数以描述性分析为主(马九杰和吴本健,2014;江维国和李立清,2015;赵华杰和黄迈,2015;贾立和汤敏,2016;张正平和石红玲,2017),以下是少数几个例外。

  孙瑞婷等(2017)利用贵州和湖北两省40个乡镇的500多个农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居民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意愿与影响因素,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感知收益对使用意愿有正向的影响,其中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最显著。在对借款人福利影响方面,利用重庆市调查数据,鲁钊阳(2016)发现,网络借贷对于缓解农户融资难问题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鲁钊阳和廖杉杉(2016)基于15省2131份问卷调查数据发现,网络借贷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虽然以上三份研究开始关注网络借贷对农户的影响,但由于他们使用的都是截面数据,鉴于农户能否获得网络借贷很大程度上内生决定的,因而很难据此得到因果性的结论。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于针对农村地区客户的网络借贷平台的研究,主要关注风险监管、借款人信息识别方面,缺乏对于借款人(尤其是农户)福利影响的研究;二是已有实证研究使用的数据多数为截面数据,难以很好地控制由样本选择性偏误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利用公益性网络借贷平台———宜农贷收集的两期面板数据,运用PSM-DID处理内生性问题,估计以网络为媒介的公益性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净影响,从而得到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2模型、方法与数据

  2.1实证模型

  评估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公益性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最理想状况是,观察并比较一个农户分别在获得该小额信贷和没有获得该小额信贷情况下收入的变化。

  3实证分析

  3.1估计样本农户获得宜农贷平台借贷的倾向得分值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模型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获得匹配所需要的关键元素,即样本农户获得宜农贷平台借贷的倾向得分值。而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户获得宜农贷平台借贷。一般而言,小额信贷机构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农户的申请时,可能会考虑后者的个人特征(年龄、教育程度等)、家庭特征尤其是收入状况。

  4进一步分析

  4.1稳健性检验

  虽然运用PSM-DID方法,我们得到了支持宜农贷平台借贷可以提高农户人均纯收入的证据,但该结果是对于模型设定敏感、还是稳健,这需要进一步地检验。为此,以下我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我们知道,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有效性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条件独立假设和共同支撑假设。

  在本文的3.3节中,我们已经对共同支撑假设进行了检验,因此现在只需要检验条件独立假设。具体到本文情境,条件独立假设成立,要求农户能否获得宜农贷平台借贷仅仅取决于其可观测变量指标。如果存在某个不可观测的遗漏变量,且该遗漏变量同时影响农户能否获得宜农贷平台借贷及其收入,那么此时条件独立假设不再满足,因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得到的估计值仍然有偏。虽然本文采用的数据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农户个人及家庭层面的指标数据,但仍然可能存在一些不可观测的影响因素会同时影响农户能否获得宜农贷平台借贷及其收入。

  例如,个体沟通等社交能力可能会同时影响女性获得宜农贷平台借贷与家庭收入水平。虽然条件独立假设成立是保证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有效的前提,但对该假设进行直接检验却并不容易。借鉴已有文献(Ichinoetal.,2008),为检验条件独立假设,本文采用基于模拟的稳健性检验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首先,假设存在给定的可观测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变量,使得条件独立假设成立;其次,假设不可观测的变量可以从现有的可观测变量中模拟出来;最后,把通过可观测变量模拟得到的不可观测变量的数据作为额外的匹配变量与原有的可观测的变量一起组成新的匹配变量集合,然后比较分别由原有的匹配变量集合和新的匹配变量集合匹配得到平均处理效应的关系,即可判断原先得到的结果的稳健性。

  5结论和建议

  利用宜农贷平台开展的两期农户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宜农贷平台借贷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在面板数据可以消除农户不随时间变化的固定效应的基础上,本文采用PSM方法对农户进行匹配以尽量降低因农户自选择带来的选择性偏误的困扰,较为科学地评估了宜农贷平台借贷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宜农贷平台借贷的获得对于农户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该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第二,宜农贷平台借贷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提升作用是通过增加农户收入中的农业类收入实现,反映了宜农贷平台借贷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第三,在对不同人均纯收入水平农户的分组分析中,本文发现,随着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宜农贷平台借贷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提升作用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呈现U型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而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则是当下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保障这些地区成功脱贫决定了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成败。国内外研究以及我国长期的反贫困实践都表明,“造血”比“输血”更为有效和可持续,而针对农户的宜农贷平台借贷就是“造血型”扶贫的典型例子。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等方式,宜农贷平台不但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向农户提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急需的金融资源,缓解了农户长期被压抑的金融需求,促进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借助当地公益性小额信贷的信息优势控制了借贷风险,同时也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应该在加大对网络借贷平台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鼓励支持网络借贷平台与当地公益小额信贷合作以实现创新发展,发挥其对农户收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丁志国,谭伶俐,赵晶.2011.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32(11):72-77,112.DingZG,TanLL,ZhaoJ.2011.

  Theeffectofruralfinancialdevelopmentonpovertyreduction[J].IssuesinAgriculturalEconomy,32(11):72-77,112.黄益平,黄卓.2018.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17(4):1489-1502.HuangYP,HuangZ.2018.ThedevelopmentofdigitalfinanceinChina:presentandfuture[J].ChinaEconomicQuarterly,17(4):1489-1502.

  黄滢晓,汪慧玲.2007.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与贫困关系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12):83-86.

  作者:1李绍平2秦明3董永庆4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