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苏通跨江融合对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作用> 正文

苏通跨江融合对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作用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5-18 10:26

本文摘要:[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在中国范围内发展相对快速的区域之一就是长江三角洲区域。该区域以上海为中心,周边多个城市协同发展。文章以苏州南通跨江融合作为例子,分析两个城市间融合发展的优缺点,以便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发挥两地交通路网优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在中国范围内发展相对快速的区域之一就是长江三角洲区域。该区域以上海为中心,周边多个城市协同发展。文章以苏州南通跨江融合作为例子,分析两个城市间融合发展的优缺点,以便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发挥两地交通路网优势,促进人才交流和互动,提升企业发展质量,进而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完成创新发展目标,打造一流城市群体,使长三角区域成为世界创新发展高地。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跨江融合

经济发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当今时代,经济技术多方位快速发展,沿江沿海城市及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发展尤为迅速,甚至一个城市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城市或地区。其中发展尤为迅速的区域之一就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长三角地区是目前中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并且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长三角地区经济迅猛发展,提高区域生产质量及效率,为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影响。而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苏州和南通隔长江相望,但二者近些年跨江融合发展已初步取得成效。

  经济论文范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研究

  1.2研究意义中央明确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更高质量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长三角地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带动作用。[1]随着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概念被多次提及。作为重大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任重道远。[2]而苏州和南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了沪苏通金三角的两个重要位置,在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3]通过历史及现行状况仔细分析,只有清晰认知到苏州和南通的各自长处,二者优势互补,才能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1.3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及实地调查法,重点研究苏州及南通各自的城市优势以及二者跨江融合发展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作用,为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发展做出良好榜样,并且对未来其他区域的融合发展提供可借鉴意义。

  2苏通跨江融合及长三角一体化相关概念

  2.1长三角一体化

  长江三角洲区域有悠久的历史,以其发达的水系和富饶的土地,从中国封建时期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从明清开始,长三角地区出现九座大型城市,其中上海一度是南北沿海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而在近代,由于政策和历史 原因,城市化进程略有减缓甚至停滞不前。但近些年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各个城市应以上海为中心,融合周边苏、浙、皖各省份的多个城市协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大都市群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承载力量。[4]长三角一体化具体来说就是以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为主体,整体谋划,全面布局,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以协同推进都市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5]

  2.2苏通跨江融合

  苏州东邻上海,西抱太湖,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苏州是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也是中国大陆经济总量第五的城市,仅次于北、上、广、深四地。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依,也是长江入海口第一个河口港的所在城市。[6]苏州是长三角南片区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第二产业极其发达,南通是长三角北片区潜力和后发优势最强的城市,农业基础良好且第二产业完善。二者之间有多处交通连接,如通常汽渡、苏通大桥、通苏嘉跨江城铁、沪通铁路等。并且苏州、南通两市跨江联动合作,开发了苏通科技产业园,这也是苏通跨江融合发展的有利尝试。

  3苏通跨江融合对长三角一体化的作用

  3.1研究内容从2018年开始,中国政府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沪苏通金三角的概念更多被提及,其中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是近些年相关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苏州毗邻上海和浙江,西侧与太湖相接,北侧有长江流过。在地理位置上,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与苏州隔江相望,是江苏省唯一一个既沿江又靠海的港口城市。苏州和南通的地理位置各有特色,这也造就了二者不一样的城市发展路线。

  苏州的水运和公路运输特别发达,其短板在于航空业的空白、铁路的稀缺以及长江南北两岸的低效衔接,这极大程度上制约了苏州的国际化进程。南通机场发达,与铁路、码头和公路等构成了完善的立体交通系统,但由于长江横隔,来自上海和苏南的经济辐射力度大大被削弱。此外,苏州主要发展经济及其他优势新兴产业,民生及高技术产业成为苏州的强项。南通的渔业、农业、纺织、船舶行业都很发达,工业门类齐全,虽然近些年致力于第三产业并且有一定发展前景,但仍需更多的机遇 和努力。但将苏州和南通二者的优劣对比来看,二者有些方面刚好可以互相弥补,也就是说跨越长江天堑的沟通合作,才是两方共同进步的最佳出路。

  3.2苏通跨江融合对长三角一体化的作用

  3.2.1苏通融合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一环苏州南通两座城市在政府领导下,协作发展,优势互补,使江苏省与上海接轨,以金三角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平衡。长江三角洲区域水系众多,其中以苏州为最。这种自然条件造就了船运海运的发达,但这种土地条件也限制了部分城市发展,比如土壤及海拔制约了苏州的机场的建设计划。政府领导者及相关人员致力于找准城市定位,发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并和其他城市互补发展。有远见者意识到这是两地双赢发展的出路。具体如苏州、南通同为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有其擅长的行业及不足,二者跨江融合能满足自身城市需求,同时改善居民生存条件,这也是江苏省对接上海,进一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一环。

  3.2.2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企业和区域共同进步

  苏州和南通基础设施完备,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便于企业宏观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繁荣。由于生产成本及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些苏州企业需要将公司搬迁至其他区域,为企业稳定和人才框架维护,很多企业会选择搬迁至邻近城市。而沪苏通三角区有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这无疑为企业搬迁及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已经建成的过江通道,为苏州企业搬迁去南通提供了便利条件,甚至在沪苏通交通体系得以完善之后,部分企业可以整体搬迁到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这无疑是交通便利发展对长三角区域共同进步的一大贡献。

  3.2.3两地人才流动及合作提升区域发展速率苏州和南通之间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人才流动和交流,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速率。由于虹吸效应,在上海这种巨型新兴城市旁边,苏州和南通自身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两城市近些年的跨江融合计划,无疑对双方都带来了较多的有利影响。有许多南通的企业将研发中心拓展至苏州市域,以便于同高校合作,招揽更多年轻的技术型研发型人才,有利于企业自身突破发展,同时也有一些苏州出身的企业,将加工厂搬迁至南通。

  总体来说,苏州可以吸引更多高水平学术型研发人才,在合作中可以更侧重于研发,南通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优势会更侧重于生产,这是苏通融合发展在人才运用方面形成的良好影响。苏通双方协作设立的苏通科技产业园促进了两地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也带动周边其他城市学习,提升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速率,这无疑是苏通融合为长三角区域的和谐创新发展做出的又一巨大贡献。

  4苏通跨江融合的现存问题及建议

  4.1两地内部及对外交通受阻地理上两地隔长江相望,虽然苏州和南通两地之间已经有多处大桥及隧道建设,并且有多项跨江工程正在建设中,但其能否满足两地之间生产生活交流仍有待商榷。同时在长三角区域有许多断头路,这都严重制约了各个城市发展,尤其是上海周边,本应是受经济辐射照拂的距离,却因为公路、铁路的不完整而错失多重机遇。建议各个政府共同协商,完善交通路网,在国家的指导下,争取满足各个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需求。

  4.2两地自身文化理念不同苏州有丰富的园林和沿江文化,在苏南地区中尤为突出,近些年由于人才大量涌入苏州,新苏州群体更多信奉精英文化。而南通由于其曾经相对闭塞的地理,以及固有的产业结构,更多信奉江海文化和兄弟文化,有着更讲求人情关系的沿袭性风气。二者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制约苏通经济协同发展的又一因素。出于对文化的尊重及考虑,国家及各级政府可以针对各地风气出台相关政策,在尊重城市特色的前提下,呼吁人才及其他市民为整个区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4.3部分企业缺乏全局思想由于企业考核标准更侧重于经济指标,各层领导必须更关注于自身经济发展和收益,而无法真正顾及全局,无法以牺牲部分小我为代价以满足成全其他城市或企业需求。建议国家或上级政府统筹安排,以全局观指点长三角区域各个城市,提升企业及部门的宏观发展意识,谋求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4.4两地距离过近,出现发展同质化现象,未能优势互补纺织、钢铁、机械及各色代工企业,从前一直是苏州的经济支柱,但是在2016年以后,以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力。南通则以纺织、船舶制造、电子信息行业及教育闻名。南通在仿造苏州的成功模式,虽然现阶段也有如智能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以及轻工食品、精细化工、电力、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和高端器械等多个新兴优势产业,但其发展速率始终无法赶超苏州。

  参考其他区域,集群化产业发展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从整体来看,苏州和南通两地的发展逐渐趋同,这对于苏通区域整体发展益处不多,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建设。建议成立统筹机构、采纳相关学者及专家意见,从全局出发,推进各个城市高质量协调发展。

  5结论

  一体化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或根本目的。要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州和南通的跨江融合势在必行。建立强有力的机制,参考政府专家和相关学者意见,既要挖掘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学习苏州和南通的融合计划,发挥城市带动城市的作用,超越局部利益的限制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载体,结合世界其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促进长三角区域的优质发展,合力打造一流城市群,才能使长三角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创新发展的高地。

  参考文献:

  [1]吴国玖.江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重点[J].唯实,2020(8),20-22.

  [2]陈群.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共绘长三角发展“工笔画”[N].解放日报,2020-09-15(008).

  [3]佚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J].理论导报,2020(8).

  [4]花建.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使命、优势资源、实施重点[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0(4):32-48.

  作者:李语航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