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河流汛期水质变化分析及保护对策> 正文

河流汛期水质变化分析及保护对策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8-16 10:20

本文摘要:摘要:为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文章分析了河流汛期水质变化及保护对策。在水质调查中发现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环境破坏、监管能力不足是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此,在控制外源污染、建立河流汛期水质监测模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条件下,制定河流汛期水质保

  摘要:为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文章分析了河流汛期水质变化及保护对策。在水质调查中发现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环境破坏、监管能力不足是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此,在控制外源污染、建立河流汛期水质监测模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条件下,制定河流汛期水质保护对策,以期为水资源的保护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河流汛期水质;水质变化特点;影响水质因素;水污染现象;对策分析

水质检测

  从20世纪早期开始,世界上的河流水质随着环境污染逐渐恶化,各国科学家先后提出了水质评价方法,如质量指数法、水质现状评价的质量指数法及内梅罗指数法。进入中期以来我国也开始在主要河流进行水质评价研究。从1981年第一次全国水质调查开始,我国连续不间断地对主要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对河流汛期水位变化加以研究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废水和居民污水的排放日益增加,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我国河流水质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河流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的现象频繁发生,90%左右的主要河段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长江等七大河流水系的水质也持续不断恶化,1/3河段受污染严重,全国主要城市河段近一半人口达不到居民饮用水的标准,在对我国七大水系216条河流503个主要断面进行了监测后,我们发现I—III类的水质为38%,IV、V类的水质为29.5%、优V类水质为32.5%,因此对河流水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保护对策对改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1]。

  1影响河流汛期水质变化的因素

  1.1人类活动频繁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人类活动和河流水质变化息息相关,人类活动是目前造成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药残留三方面[2]。其中工业废水是主要污染源头,其构成性质和成分非常复杂,每个工业部门产生的废水都不尽相同,如果按照成分能分为三大类:一 是金属加工和建材制造产生的无机物工业废水;二是毛皮加工和食品生产产生的有机物工业废水;三是造纸产业和化肥工艺产生的两者兼容工业废水。

  每天数以万计的三类废水大量排入我国各条河流,使化学需氧量严重超标。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水,作为主要的水体污染源,其排放和再利用的比例严重失调。大多数居民处理生活污水的方式为统一集中处理,污水没有严格分类,造成再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沿湖居住的居民大都存在养殖产业,大量未经处理的粪便、饲料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流,使水质进一步恶化[3]。最后就是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促使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提高,然而过量使用化肥,再以传统农业灌溉的方式回归水流入河流,带入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致使大量残留物流入河流内,水体自净能力降低,钙离子和硫化物增多,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1.2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和河流的水质变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河流周围的生态环境对河流水质起着正相关的作用,生态环境越好,河流水质也就越好,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附近河流水质也会受到污染。调取某地区近10年河流汛期水质情况,分析生态环境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近年来受人类活动频繁影响,围河造田、圈河养鱼现象严重,对水生态环境破坏较大,造成鸟类栖息环境破坏,使得靠河流生存的鸟类被迫迁徙甚至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体蒸发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枯水期流经城市内部的河流河段接近干涸、基本断流,大部分区域的河流生物、植被几乎消失;随着雨水增多进入平水时期,河流径流较小,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降低河流净化能力,导致河流水质污染加重;在丰水期,其河流径流较大,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受冲击力不断涌入下游河段,水体突发造成污染[4]。

  1.3监管能力不足

  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是解决当下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政府应该保证所管辖领域的水体质量能够达到用水安全指标,设立水功能区监测机制,在河流各个断面以及主要支流口建立污水管理站并进行建档工作,定期对河流取水口、河流排污口开展监测、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随时准确地掌握河流动态、水质水量和污染负荷变化情况[5]。但如今某些地方政府没有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规,使得监督缺乏政策体系导向支持,水体环境的监测和预警系统非常薄弱,获取信息渠道单一,数据传输过慢不能第一时间发现水体污染情况,无法落实在个人身上,其责任划分不明确,监管人员缺乏责任心,导致水质监管的力度不足,河流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2河流汛期水质保护的重要性

  2.1保持水体自净能力

  河流自身有净化功能,但由于大量的污水排放,导致河流自净化能力下降,因此开展河流保护对策研究,可以发现河流的净化能力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浮游的植物、二是浮游的动物、三是水生的植物。首先浮游植物是整个水体系统的初代生产者,其数量繁多,是主要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参与者,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中。浮游植物代谢效率非常高,能够抵御污染源的脉冲,减缓污染速度以完成河流水体自净。

  其次浮游动物对水域环境变化有着非常敏锐的察觉,平常以浮游植物为食,也是更高级水域动物的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天然水域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对物质能量循环和流动产生协调,保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6]。

  最后水生的植物根系发达,其根部和水体能够形成比较大的接触面,形成密布的过滤层,对水体流速产生缓冲作用,在较高强度水流经过时能把悬浮的有机物进行沉降,过滤掉水中的污染物质,使周围水体变清。调查2015—2020年丰水期浮游生物含量,观察水质质量。可知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多为绿色植物,对水体含氧量都有一定指示作用,可以降低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溶解沉积的营养物质,降低河底营养物质的含量,能够完全沉没于水中,其根茎叶能对水体表面进行离子交换,净化水体,减少富营养化。

  2.2满足人类生存需求

  人类的生活活动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能够方便地利用水资源开展渔业和耕作业,增加自身经济收入,对河流汛期水质开展保护、减少水体污染,满足人们的工业和农业生活。自从改革开放打开沿海城市的水陆交通后,河流流域的产业结构明显发生变化:

  一是农耕文明由传统种植业转变为多元化现代农业,以水稻为例,在河流聚集的地区更适宜农作物生长,经济产物迅速发展,农产品结构越来越合理化;二是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医药、煤电、机械、电力、纺织等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加速城镇化发展,对发展迅速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渐出现,形成了具有较高强度竞争力的一批品牌企业,第三产业崭露头角层次划分明显,沿海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高于内陆地区;三是交通便利,在河流水位丰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载货能力的水运交通网,以国道、省道为主干线、河流流域航运事业不断发展、形成横纵交错的运输网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7]。

  2.3维系生态平衡

  在对河流水质保护政策中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首先从大环境下退渔退耕政策,减轻了网箱养鱼导致的粪便排放现象,使河流水体的环境容量增加。其次在汛期时,河流底部的芦苇等水生植物生长速度快,能够通过过滤、吸附等物理途径减少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大量污染水源,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且当河流汛期水量加大时,各个河流河口处能够形成天然的湿地系统,湿度较大,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水循环系统,降水量增多,从而改善入河水质。再加上周边温度适宜,有利于植被和生物生存,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实现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平衡[8]。

  3制定河流汛期水质保护对策

  3.1控制外源污染

  河流外源污染一般分成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首先是点源污染控制包括工业和城市生活:其中将设立在河流周围工厂进行结构调整,改变用水方式,加大废水回收再利用工艺研发,减少污水排放量;对必须排出的污染物进行监管,设定排放标准,出水浓度必须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指标标准。对于城镇生活用水需建设统一处理厂,及时对接城镇生活污水;促进城市排水部门加强城镇的生活污染源治理职能,理顺城市生活污染源管理机构[9]。其次对面源污染重点安排在农村耕作业和畜牧业地区,对粪便分散收集并集中处理,利用沼气减少有机污染的生成;提高当地居民对农药污染的认识,加强农药使用规则,推广有机肥料,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安全使用农药。

  3.2建立河流汛期水质监测模型

  对河流水质进行监测能够实时反映河流水质情况,预防污染水源出现,降低污染性。但由于国家的重点目标放在水污染治理上,缺乏河流水质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因此无法真实反映河流汛期水质和水量状况。由于缺乏对突发污染事故的预警能力,导致水质监测能力稍显不足;由于没有专门的水质监测站,各地的水质情况依然由环境监测中心定期监测,监测频率较低不能满足现如今水质监测要求,其结果没有实效性,依旧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

  为此,本次模型建立运用灰色系统对河流因子的浓度进行预测,考虑环境变量和历年数据指标变化特点,将需要监测的河流设置断面,断面设置得越多,检测结果越精准。将影响水质的单因子依次输入至模型内部,通过计算水质因子的指标数和平均值区分综合水质类别[10]。当评价因子个数中的指标大多落于功能区目标时,设置模型评测等级,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1级水质良好、2级水质一般、3级水质合格、4级水质较差、5级水质恶劣,结合水质变化规律,完成河流汛期水质监测模型建立,进行水质监测。

  3.3加强政府监管

  由于当前环境保护法律操作复杂,政府单位工作效率低、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为此,各地政府需要结合现下的社会发展现状,从周围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出发,根据当地河流特征完善管理条例。政府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源保护区内各种有碍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源卫生的活动和行为实施具体监督管理。制定当地水质保护条例,明确水质保护目标、划定保护区范围、分配各单位人员的管理权限,将河流汛期水质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定期抽查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和污水处理设备运转的情况,对没有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擅自停用的工业着重处罚,责令其停产整顿,并处以重金罚款。此外政府还需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普及水质保护的意义、用水污染防治的方法以及节水知识,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保护水资源,关注水污染治理情况,支持并参与水源地保护的实际工作中[11]。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实现以源头为监管目标,秉持谁污染谁治理的高效工作态度,使法规和政策能够成为河流汛期水质保护的强有力后盾。

  环境论文范例: 肥东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4结论与建议

  为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本文分析了河流汛期水质变化及保护对策,通过对河流汛期水质变化的研究,发现水体受污染的影响因素,并对此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以期为河流水质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由于监测模型仅局限方案制定,本文提出的保护措施没有实验案例作为支持,未能真实反映当下的水环境状况。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希望能够尝试在自然河流中开展实验,对其进行优化改造,从而探究河流水质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减少水质污染和富营养情况的发生,为人们生活提供优质水源。

  参考文献:

  [1]田浩然,吕军.嫩江流域水质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21,39(2):47-48,72.

  [2]张芸,朱龙基.京津冀出入境河流水质年内年际变化趋势分析和对策探讨[J].海河水利,2020(2):19-22.

  [3]王广森.基于“一河一策”的复州河水资源保护对策探究[J].陕西水利,2020(6):113-115.

  [4]李熔曦.西北干旱区过度开发性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浅析:以哈密市石城子河为例[J].新疆环境保护,2020,42(4):39-43.

  [5]孙涛,张妙仙,李苗苗,等.基于对应分析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的水质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4):185-190.

  [6]罗育池,陈瑜,刘畅,等.水环境治理模式创新与关键对策:以广东省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20,46(1):25-29.

  作者:汤虹1,徐莉2,谭梦琰1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