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农业产业链下农民合作社风险机制研究基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 正文

农业产业链下农民合作社风险机制研究基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1-22 11:24

本文摘要:摘要:农业产业链已经成为农业经营趋势,作为产业链节点组织一员,合作社的风险呈现更多的风险关联性。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风险识别风险承担风险防范理论框架,引入资产专用性和剩余索取权理论对农业产业链下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承担风险进行匹配分析,得出农民合

  摘要:农业产业链已经成为农业经营趋势,作为产业链节点组织一员,合作社的风险呈现更多的风险关联性。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风险识别—风险承担—风险防范”理论框架,引入资产专用性和剩余索取权理论对农业产业链下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承担风险进行匹配分析,得出农民合作社由于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面临更多风险,更应该关注风险机制设计的结论。通过3个合作社风险防范案例的嵌入,在“共担风险”和“系统防范”的原则下,提出以关系契约和分成契约为基础的农业产业链横向主体联结风险机制,以及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风险工具介入来完善合作社的内外部风险机制。据此,提出鼓励农业产业链主体联结模式创新、构建与农业产业链配套的制度体系、创建金融风险工具的政策扶持体系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链;资产专用性;风险机制;案例分析

农业产业链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风险最直接的表达就是不确定性”。现代农业风险和传统农业风险并不相同,各类风险频发重发,相互影响,彼此联动,集聚形成综合性的风险,大大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引起的交通封锁、市场和消费管理等“断流”措施给农业新型主体带来较多不利影响。朱守银、邵科(2020)研究发现75.6%的新型经营主体反映遭受疫情损失,且经营规模大、水平高的受访主体受到的风险更大。因此,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建立常规性的风险机制应对农业突出风险和一般风险,确保经营成果的稳定性。

  当前我国处在农业转型、农产品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时期,农业产业链模式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各个产业组织常采用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链是指为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不同服务功能的农户、合作社、企业等联结起来组成的网络结构,与传统经营相比,突破了农业主体“单打独斗”的困境,呈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主要特点,但同样也面临着主体联结下的道德风险。作为产业链重要节点组织一员,合作社发挥着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服务衔接功能,在承担风险上和其他经营主体体现出更多的关联性,容易面临其他主体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

  学者们较早关注的是农业产业链横向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企业及农户等面临的风险。农户通常受到自然风险减产、市场风险波动和政策风险收入的影响,但农户感知程度与客观风险总是存有偏差。农业企业更多涉及销售领域,所以面临经营风险。合作社作为特殊的中介组织面临的风险种类众多,从传统的自然风险到新冠肺炎此类的突发风险,从外部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10到内部社员间分配的财务风险,涵盖了产业链的大多环节1112。

  在农业产业链的纵向环节风险分析上,集中讨论基于产业链本身特点所面临的风险问题。郭迎春等13提出由于产业链环节较多,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将会导致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韩薇薇14提出生产链质量的严格把关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控。皮上玉15认为需求风险分担与收益共享匹配制度的完善能够带来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利益共享。可以看出,在农业产业链风险研究过程中产业链又与价值链、生产链、供应链等不同概念混合在一起。随着农业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研究合作社如何进行风险规避。部分学者侧重于合作社管理能力的提升,认为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是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关键16,应从刚性和柔性两方面相结合来实现合作社的风险管控17。

  相较于内部风险规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金融工具的应用在风险防范上更具可视化,农业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可以在自然风险来临时保证农民收回成本,农产品期货市场会消除经营主体面临的价格不稳定因素,从而降低风险18。但是依据成本分担原理,合作社在规避风险时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各主体风险分担约定的缺失破坏了合作的稳定性,导致在面临市场风险时损失严重19。合作社应与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共同设计风险防范机制,实现风险共担20。

  以农业产业链为依托,产业链各主体共担风险已成为农民合作社的现实选择。现有研究侧重于单个经营主体的风险,例如合作社、企业、农户面临的风险种类、原因和风险规避措施,缺乏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和各节点组织的风险识别、风险承担程度及风险机制的研究。在对合作社风险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将合作社置于农业产业链中,分析合作社与其他经营主体的风险关系,并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在理论研究方面也较缺乏。因此,本文以农业产业链为视角,以产权理论为基础,分析农业产业链上风险分担问题并提出相应风险机制。

  二、理论分析

  (一)农业产业链下不同农业经营组织的风险识别

  农业产业链模式下不同经营主体在各个节点执行相应功能,承担了所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在传统经营过程中,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21,内部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外部风险则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2223。而在农业产业链下,由于呈现各主体联结的模式,面临的风险存在特殊性,除传统经营下的风险以外,还会遭受主体利益联结下带来的逆向选择、锁定风险、敲竹杠等道德风险24。农业产业链是相互依存的合作链,每个节点组织参与合作的程度不同,农业产业链风险对其影响程度也有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风险的归属,即风险的所有者。农业产业链的节点组织一般包括企业、合作社、农户三个经营主体。

  以典型的“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为例,农户处于产业链上游,主要负责农产品供给;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负责农产品销售;合作社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介组织,主要负责农资购买、农产品的收购、初加工、储藏、包装和运输等环节。从农户到合作社再到企业既是产业链生成过程,也是产品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升值过程。由于各主体承接业务分别处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导致各主体面临的风险种类不同。其中,农民合作社主要涉及上中游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因此面临的风险类别较其他主体要多。

  (二)农业产业链下不同农业经营组织的风险承担

  在探讨各经营主体承受的风险程度时,罗必良等25提出应从农业资产的投入这一源头上寻找风险成因,各经营主体正是由于其资产专用性的投入强度不同而带来的风险不同。威廉姆森将资产专用性分为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本、专用人力资产以及特定用途的资产。在此分类原则上,采用周振26测量农业主体资产专用性投入的方法,分析产业链下农户、合作社、企业在面临农业风险时所承担风险的态度。

  在传统的农业经营中,由于农户、合作社、企业各自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以参与的农业环节重复交叉,在资产专用性的投入程度上都显现出较大的趋势。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土地,主要体现为家庭劳动力以及农机具的投入。传统经营中的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生产环节需要承包成片土地、购买大型农机具设备,运输、储存环节需要专业的冷链物流设备投入,在销售环节与经营管理方面大量引入专用的人才资产。农业经营主体各自都投入大量资产,因此面临的风险程度也相对较大。

  在农业产业链典型的“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下,不同经营主体分别承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因此资产专用性的投入程度也显现出不同,合作社相较农户和企业资产专用性投入强度大。在农业产业链的运转过程中,农户的资产投入多是生产环节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一般性的资产投入在面临风险时具有普遍适用性,农户只要能使收支平衡在各种条件下都可以提供自己的农产品。

  企业往往承接农产品的销售过程即特定用途资产和专用人力资产的投入,相较传统模式下资产专用性投入低,由于其在产业链的上中游并未存在太大的投入且农业收入属于企业的部分收入,所以不会主动采取安全措施。合作社参与产业链的上中游环节,承包大规模土地和投资基础设施,在专用实物资本则体现为农机设备的购置、冷链物流体系的提升等,而专用人力资本是指社员经验丰富的农作能力、组织运转管理能力以及决策能力、销售能力等。此外,合作社为提高生产能力,还会投入一些特定用途的资产。

  很明显可以看出,合作社参与的产业链环节较多,资产专用性的投入范围广,几乎涵盖了四类资产,资产专用性投入程度较强,就会考虑到交易中巨额专用资产的风险性,所以通过设计出相应的防范机制,来保障此后交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合作社在面对风险时愿意采取主动进行风险规避的积极态度。

  (三)农业产业链下合作社的风险防范

  与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相比,产业链模式下合作社与其他组织的利益以契约方式联结。合作社由于资产专用性较高,易受到来自其他主体的违约风险。剩余控制权是由于不确定性导致在交易中出现一些特殊用途而如何被使用的决策权27。所以,在出现特殊情况时,将剩余索取权配置给资产专用性投资较多的一方,提高其谈判地位,从而能够降低再谈判时的“敲竹杠”风险,减少专用性资产投资激励扭曲。合作社投入的资产专用性大,面临的风险高,倾向获得更多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也就更愿意主导风险机制。

  一般来说,在剩余索取权安排上,最有能力承担风险的契约方应该并总享有剩余索取权。在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将剩余控制权配置给财产所有者是最有效率的。农业经营过程中,合作社因投入的资产专用性大,更容易面临“锁定”问题,因此将剩余索取权配置给合作社能够增强其专用性资产投资激励,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剩余索取权不仅体现在合作社拥有更多的决策权,还表现为合作社愿意承担和主导更多的风险设置。

  合作社为了规避因投入资产可能面对的风险,会主动采取以下不同措施进行防范:一是交易前建立专门的治理机构,当风险发生时可进行调解和赔付,称为预防型风险机制28;二是在交易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促使双方延长持续合作的意向,即用技术性的安全措施稳定彼此建立的双边贸易,称为技术型风险机制;三是在交易结束时调整激励机制,通过事后专用性资产的控制对剩余索取权分配而影响事前激励,根据合同的具体收益进行利润分配或制定罚金标准,最大化双方总的净收益配置,即适应型风险机制29。

  三、案例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更是大农业模式发展的创新区,将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的风险机制模式进行总结,可以为各地农民合作社风险防范提供示范建议。本文所选取的案例资料来自对黑龙江省龙江县、克山县、富裕县、拜泉县等地区的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中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形成对每个地区合作社的调研报告。此外,通过对每个合作社的实地考察加强对合作社的感性认识,同时借助当地农业部门、新闻报刊材料等辅助信息进一步详细了解所调研的合作社30。在对调研的合作社进行整理后,最终选择三家典型的合作社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选择这三家合作社有如下3个原因:

  第一,作为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有利于清晰地展现出合作社在资产专用性投入较大情况下更愿意主导风险机制。第二,合作社组织模式不同造成专用性资产的投入方式不同,往往呈现出在合同签订的不同时期采取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影响。第三,案例研究方法能够对命题进行反复验证,有助于增强案例研究的有效性。

  (一)CY合作社——预防型风险机制

  CY合作社是龙江县规模最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合作社。CY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的投入几乎涵盖了四类资产,合作社共经营土地207公顷,发展社员387户,辐射带动858户,转移当地劳动力100余人。合作社创建时投入资金1000万元,拥有储藏钢板粮仓一间,机具库7000平方米,农机具总价值4000万元。CY合作社在应对风险时考虑到自身的实际特点。

  第一,合作社种植规模较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机具等基础设施投入资产相对较大,在面临风险时无法立刻改变用途,带来沉没成本。第二,合作社是在产业扶贫背景下建立的,所以更愿意选择稳妥性种植,进行安全性与持续性生产,以保护农户的收益。理事长会根据前一年的种植情况与社员们商讨风险投资,提前制定预防性的措施。合作社与太平洋保险公司、银行及中粮集团合作建立“金融+期货+保险”预防型风险机制。这种风险机制有效地避免农业种植风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及农户违约风险。首先,龙江银行为托管农户提供贷款服务,弥补托管资金的不足。

  太平洋保险公司以每公顷1.7元标准收取保费,北京一米农业科技公司给予金融支持,合作社保障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收益每公顷47元以上,这种提前进行保险防范能够有效化解农业种植风险。其次,为降低小农户贷款风险,公司规定全托管农户必须购买每公顷1.7元的产值险,降低了农户违约风险。最后,合作社和中粮集团签订销售协议,农户把玉米贮存在中粮集团设立的玉米银行,在适合的市场价格下进行销售。合作社代农户结算销售款,在扣除农户贷款费用后剩下的再交由农户。因此,CY合作社在面对巨额资产投入的情况下,事先建立合理规避风险的预防型机制,有效地化解了市场和自然风险。

  (二)YB合作社——技术型风险机制YB合作社成立的时间较晚,但处于现代农业合作社发展增速最快的阶段。YB合作社固定资产投资共1500万元,基础设施包括投资1000万元的3000多平方米冷库,冷库冷藏能力为500吨;投资200余万元的660平方米脱水车间;投资200余万元的800平方米酸菜车间;投资100余万元的540平方米蔬菜清洗车间。

  由于合作社主要种植作物是蔬菜,属于生鲜类经济作物,经营风险较高,因此合作社面临更多的是外部市场风险,为了应对资产专用性风险问题,选择用技术保障整个产业链的质量安全,从而控制蔬菜作物面临的高市场风险。YB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农业经济人,有着多年蔬菜销售经验,对蔬菜市场价格和需求情况有清晰的判断和把握。合作社在品种质量环节进行严格把控,选用高质量的菠菜品种,做到优质优价。采用进口胡萝卜品种,和一般大众品种相比,在品相、品质、产量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市场需求量大,从而防范了一定的市场需求风险。

  在生产环节中,合作社对生产的全过程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同时配套蔬菜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资料、设施和技术管理。合作社重金聘请专业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全部采用较为精良的设备进行生产,通过技术控制产品各成熟上市时间,用差别化上市的举措平抑和化解加工储存运输环节的价格波动风险。合作社建有冷库、布种机、清洗车间、加工车间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对物资供应、技术管理、加工包装、质量监控、市场销售实施全程管理,减少了蔬菜产业的易腐、运输的损失,避免了蔬菜大量上市带来的竞价风险。合作社在面对大量的资产投入下,通过技术对整个产业链的质量进行控制,降低了蔬菜这种时令性农产品带来的市场风险。

  (三)RF合作社——适应型风险机制

  RF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时期较早,在多年的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合作社建立初期投入固定资产1.2亿元,拥有马铃薯组培楼1800平方米、智能温室2.3万平方米、网棚58栋、仓储窖3800平方米、日烘干500吨和1000吨玉米烘干塔各座、黄牛饲养场6200平方米、机械装备132台套,规模经营土地733公顷。RF农机合作社社员较多,种植范围、投入资产较大,并且牵头联合家省级规范社组建联合社互为担保,因此更多面临的是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合作社总结出一套具有灵活性与机动性特点的适应型分配机制防范内部风险。

  四、农业产业链下合作社风险机制设计

  (一)风险共担:产业链主体联结适应型风险机制

  农业风险机制的设计应建立以合作社为中心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主体联结的风险机制,提高各主体在农业经营过程中资产投入与参与程度,由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分担合作社独自承担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32。因此,在风险机制的设计中要贯穿“共担风险”和“主体联结”的原则性思想。首先,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在生产经营中,应事先建立一种“关系契约”合作模式。契约双方长时间合作形成特定的方式鼓励双方进行有效的交易,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33。

  因此,建立关系契约使参与主体事先默认可能发生的一切意外是可以由参与各方共同协商解决的。在风险机制的设计中,交易各方考虑到共担未知风险有助于长远利益的获取,就会主动进行协商与承担。其次,产业链主体应对经济波动中存在的不稳定风险考虑事后的适应型设计。张五常34认为,如果土地单一的只由佃农投入生产,那么佃农的边际产出和土地的边际产出呈反方向变化,甚至佃农的边际产出呈负值。

  而“分成合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资源的未分配,根据实际产出分配减少不确定性,增加了风险共担意识。因此,在农业产业链风险机制设计中,应将各利益主体联结在一起,对农业要素进行分配,实现风险的共同分担。在此,可借鉴“分成合约”模式,在投入与产出中,各主体应根据实际的产出或投入进行比例分配,或是依据出资的多少承担相应的风险,共同应对风险问题。

  (二)风险控制:“系统防范”下合作社内部技术型风险机制

  在风险内部技术型机制设计中,合作社应通过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联合农民、企业共同抵御风险。首先,合作社应通过民主决策与财务管理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以应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35。实施规范化运作、科学化管理、引入职业经理人,帮助合作社作出科学的决策。

  其次,合作社应建立以市场机制和社员需求为导向的适应型利益联结机制,根据要素贡献合理确定分担风险的机制,有利于合作社后续风险的分担,避免投入要素的退出影响经营的稳定性36。同时,合作社应寻求企业的技术优势,引导产业链在企业局部的技术创新到整体技术渗透,共同寻求技术的革新。首先,对技术人员进行激励补贴,与农业科研院校进行研发合作,实现农业技术成果落地,形成完善的技术链条37。其次,在纵向一体化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对于上游生产的农作物,尤其是蔬菜等经济作物,可以直接进入加工、运输车间,经过严格的处理程序,在增加农作物附加值的同时,保质保量,以应对市场风险和质量风险。

  (三)风险转移:“系统防范”下合作社外部预防型风险机制

  在合作社外部预防型风险机制的设计上,根据经营作物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与策略,以积极地应对农业风险。合作社在产前可通过补贴社员参与农业政策性或商业性保险以减少损失。当自然灾害风险发生时,通过农业保险分散部分风险,从而降低风险和稳定收入。期货是现代农业中运用较多的精确定价和风险对冲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保险的不足。期货的套现保值功能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通过公开交易的价格寻求产品价格波动的态势,为合作社提供出售产品的最优时机,保障农民基础性收入,达到消除市场风险的目的。

  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可以选择“订单农业”或“粮食银行”等金融工具化解市场和自然风险。“订单农业”为合作社提供定价收购服务,能够转移销售风险和生产风险,保障合作社和农户收入。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改善和应对由于不愿意承担风险而被拒收的现状,为农业生产销路保质保量,稳定农民收入。“粮食银行”是粮食企业面向种粮农户开展的一种粮食代储代销业务,合作社可通过“粮食银行”解决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阶段出现的困难,降低在产后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帮助农民保值增收,同时缓解集中收粮的压力,节省一些资源配置的成本,对于优质的粮食来源拥有更好的掌控能力。

  五、结论与启示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充分考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面临复杂多样的农业风险问题。本文以农业产业链为研究背景,基于“风险识别-风险承担-风险防范”分析范式,在资产专用性与剩余索取权的产权理论框架下,对3个典型合作社进行分析借鉴,对合作社的风险机制进行设计。主要结论如下:

  (1)在农业产业链模式下,合作社因投入资产专用性较高而面临的风险较大。因此,合作社在遭受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锁定风险时,也更倾向于主动规避风险,进行风险机制的设计。

  (2)从风险管理的自担、控制、转移手段入手,基于产业链各环节与各经营主体,对产业链风险管理机制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农业风险机制的设计应该基于“风险共担”的适应型原则,将产业链各主体联结到一起共同应对风险。其次,合作社在“系统防范”基础性下应更加注重自身的持续性发展,提高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最后,金融工具作为合作社等主体在应对风险时的转移手段,来确保经营成果的稳定性。

  基于研究结论,得出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鼓励农业产业链主体联结模式创新。在不损害农户利益的前提下,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可以采取多种契约形式,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为防范契约不稳定风险,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合同模板、确立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范企业和合作社经营制度等方式加强监督管理。

  第二,构建与农业产业链配套的制度体系。政府应对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如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给予政策支持,并构建和完善农业产业链的政策支持体系38。运用现代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来帮助农业风险机制的完善,开展“产销”一体化技术研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各环节技术衔接。

  第三,创建金融风险工具的政策扶持体系。在现有普惠制政策保险基础上,探索收入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区域性保险等多种保险形式。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与银行、保险机构合作完善再保险制度。鼓励合作社和银行及保险公司合作,探索“银行保险期货”的商业保险模式,防范经营风险,确保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韩俊加快构建新时代农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政策体系[J].乡村振兴,2020():16

  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调研小组疫情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利影响[N].农民日报(三农理论),202028()

  韩喜艳,高志峰,刘伟全产业链模式促进农产品流通的作用机理理论模型与案例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19():5570.

  付豪,赵翠萍,程传兴区块链嵌入、约束打破与农业产业链治理[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108117.

  方蕊,安毅粮食种植大户的农业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基于风险感知视角[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219228.

  陈新建,黄嘉升生产风险、风险规避与农户农业生产机械投资——购买机械还是购买服务?[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803812.

  LUW,YEXQ,HUANGJF,etal.EffectofclimatechangeinducedagriculturalriskonlanduseinChinesesmallfarms:Implicationsforadaptationstrategy[J].EcologicalIndicators,2020,115(106414):10.

  李晓阳,陈奕彤,王思读,等经营风险能否调节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贡献[J].农业技术经济,2020():131142.

  胡宜挺,罗必良我国农户市场风险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0.

  作者:张梅,邢蕾,颜华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