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象法在牛顿定律中的应用_《数理化学习》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4-04-10 11:44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年第8期,作者:徐高本 图象法是利用各种函数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由于物理图象能形象、直观地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清晰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图象成为一种特殊的数学语言和工具.在解决牛顿第二定
注:本文摘自《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年第8期,作者:徐高本
图象法是利用各种函数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由于物理图象能形象、直观地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清晰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图象成为一种特殊的数学语言和工具.在解决牛顿第二定律问题时,物体的受力过程和运动情况既可以用方程表示,又可以用图象形象表示,因此图象法是处理牛顿定律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图象法求解牛顿定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识图
识图就能直接从图象上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求解的关键是看清图象中的“点”、“线”、“斜率”(加速度)、“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
例1如图1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滑上传送带,以地面为参考系,v2>v1,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图2中v-t图象可能的是()
解析:如果传送带足够长,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后,先在恒定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然后在相同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大小达到v1,之后随传送带一起运动,如选项(B)所示图象;若小滑块滑到传送带最左端时,速度刚好减为零,则对应于选项(C)所示图象;若小滑块滑到传送带最左端时,速度还没有减为零,则对应于选项(B)所示图象;选项(D)图象描述的过程是小滑块先向左做减速运动,直到速度减为零,然后继续向左做加速运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正确选项为(A)、(B)、(C).
点评: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有关,正确分析摩擦的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例2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到外力F的作用,如图3所示为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则与F-t图象对应的v-t图象是图4中的()
解析:由F-t图象可知,在0~t内物体的加速度a1=F/m,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2t内物体的加速度a2=F/m,但方向与a1反向,做匀减速运动,故选(B).
点评: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都用图象表示,由受力情况判断运动情况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二、析图
析图就是通过对v-t图象(斜率、截距、面积、拐点)的分析,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把握物理量间的依赖关系,建立起完整的物理情景,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物理规律.
三、用图
有些牛顿定律问题可以借助用图象法求解,即根据题意把抽象的物理过程用图线表示出来,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化为几何关系,使物理情景跃然纸上,使得分析过程更清晰、直观,则可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例5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点评作出两物体的速度图象就能直观地看出两物体间的几何关系.
【杂志信息】:
《数理化学习》杂志创刊于2007年,曾用刊名《数理化学习综合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218X,国内统一刊号:CN23-1575/G4,邮发代号:14-181。
《数理化学习》已被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投稿须知】:
一、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
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