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历史上出现的现代语言学流派以语言发展的某一角度对语言及语言本质做出分析并提出各自的看法,外语论文存在不全面及系统性较差的缺陷。而对多种现代语言学流派的分析和借鉴则将各个学派的理论纳入一个统一体中,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众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在对
历史上出现的现代语言学流派以语言发展的某一角度对语言及语言本质做出分析并提出各自的看法,外语论文存在不全面及系统性较差的缺陷。而对多种现代语言学流派的分析和借鉴则将各个学派的理论纳入一个统一体中,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众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在对现代语言学流派的借鉴和学习中,教师及学习者要根据外语本身的特性及语言学习规律,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以教学需要为基础,探索适合外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外语测试与教学》集中探讨外语测试理论和实践,开展外语测试的学术交流,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探讨外语测试与教学的相互作用,促进外语测试和教学的共同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严格学术规范,倡导学术创新,一方面不断推出富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成果;另一方面立足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实践,把握国际学术动态,促进学术研讨。
语言学作为系统性研究语言产生及发展历程的学科,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性。外语教学作为语言学在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与语言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语言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的教学理念、方法及手段,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众多现代语言学流派获得迅速发展和繁荣。现代语言学流派虽然因为自身理念及研究角度不同在外语教学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是从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深刻内涵出发来研究教学问题,从而为外语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为外语教学及世界范围内语言的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一、传统语法与外语教学
传统语法是指以早期的拉丁或希腊语法为源头,在19世纪中期之前对语言进行系统描述和具体分析的现代语言学流派[1]。传统语法诞生于前语言学时期,而并非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产生时期。传统语法追求语言描述及表达上的准确无误,十分讲究利用文学手法进行语言雕琢和完善,赋予语言以特殊的文学意义。此外,传统语言多使用拉丁模式,在进行语言表达和书写时,强调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论述,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在外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编写外语教材及安排语法知识常常以传统语法作为理论根基,将早期一些具有语言权威性的学术作品作为教学资源使用并将其视为教学典范。随着语言形式不断退化,外语教学不断将书写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加以强化,而并不十分关注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从细节出发,研究语言某一层面的用法和结构,而并不重视对语言整体的探究。因此,外语教学中,学生经常被要求注意一些禁止使用的语法和禁止出现的语言错误。外语课堂教学中,翻译和语法探讨是整个外语教学的重点。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常常教授语言的定义、用法及使用规则。此教学方法注重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将语言学习过程看作知识的传递和认知过程,并将语言学习模式固化,即采用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的形式。传统语法模式使学生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语言语法结构及语法规则,对语言使用方法有明确认识。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学生能够利用传统语法带来的益处进行诗歌及散文创作。在欧洲美学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大量创作文学价值及艺术价值较高的文学作品,大大促进了欧洲文化繁荣和发展。而如今的外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教学法仍旧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20世纪中期,语言学发展逐渐从传统语法学中脱离,成为一门具备自身独立性和教学思维的学科,即结构主义语言学,也被称为现代语法学[2]。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语言符号的构思和表达为核心,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往和联系的最为重要的形式,应具备符号功能和内涵,并能够通过有关手段和方法抽象为一系列符号,以此使学习者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结构主义语言学十分注重口语能力培养和锻炼,而对书面用语的关注度不高。他们认为,语言最终的目的在于完整而生动地描述事物的本质,而非对事物的面貌和特征进行人为、死板的束缚和规定,即语言是平等的,无好坏之分。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编写的外语教材具备科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语法架构和语法模式进行融合,以语法结构为教学重点,注重对学生语法能力和语言结构的训练。与传统语法相比,结构主义语言学较为重视实践的作用,重视读写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完全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也适应外语教学发展。在实际外语教学中,使用结构语言学进行教学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和水平,突破固有的语言障碍,为外语人才培养和输送做出贡献。但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存在众多缺陷,如忽视外语教学的内容,机械要求学生掌握大量句型和语法,而对所学内容并无清楚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低下。因此,外语教学要将这一方面作为警戒,切勿陷入该种教学境况。
三、转换生成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是指以本民族语言为基础,通过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了解语言规则及语言本质,继而接触其他语言并进行学习的一门学科[3]。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认为,语言种类繁多,而众多的语言种类构成一个总体,总体中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异同点。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习惯性作用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和对比的过程。将本民族语言系统与其他民族的语言系统进行系统性整合和处理,从而形成符合自身认知习惯和认知水平的语法套路。转换生成语言学对语言进行转换活动主要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转换规则等方面出发,利用一系列规则对语言进行处理[4]。转换生成语言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首先,在外语教材编写过程中,深层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型可以结合,以此深刻理解并掌握句子中的语法现象、语法残缺、语义分析等;其次,使用转换规则可以使复杂的语法结构变得简单易懂。教师利用转换规则对句子进行分析和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法规则、熟悉语法结构的构成,从而对语言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转换生成语言学的盛行催生了认知教学法的产生。认知教学法改变传统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局面,强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了外语教学效果,提升了外语教学效率。此外,外语教学在借鉴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基础上,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高,避免外语学习出现畸形。
四、交际能力理论与外语教学
传统观点认为,语言能力仅仅与语法结构的理解和使用有关,而与实际情景中语言的运用无牵扯。该观点弱化了语言的本质和内涵,大大扭曲了语言学习效用和目的[5]。语言学习应将实际运用作为最终目的,这是交际能力理论推崇的观点,也是现代语言学习所要追求的效果和境界。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可能性,即掌握理解基本语法和句型的能力,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第二,可行性,即语法或句型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得到使用,并不出现语法错误,能够为使用者或学习者所理解;第三,得体性,即恰当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要求在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的基础上,增加语言使用技巧性;第四,执行性,即能够自如地使用语言进行一系列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强调具体情境下的语言使用能力。交际能力理论学派的学者认为,语言学习要在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和语法结构及词汇的基础上,对语言使用技巧和能力进行训练并加以掌握,以便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参与相关语言实践活动。语言能力的衡量标准具有多样化特征,不仅要求使用者说出的句子符合基本的语法规则和结构,还要符合当时的语言氛围和环境。要求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完全符合语言社会性特征,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要与社会环境的变革相联系,也要与社会发展同步[6]。因此,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外语学习能够为实践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此外,可使用情景教学法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将外语学习融入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培养交际性外语人才。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0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