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下面是两篇中学生教育论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教育,为中学生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教育。第二篇论文介绍了中职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为中职教育中手机依赖的预防干预及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依据。
下面是两篇中学生教育论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教育,为中学生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教育。第二篇论文介绍了中职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为中职教育中手机依赖的预防干预及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依据。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构成健康范畴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针对中职学生青春期的特点,为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教育,应遵循渗透性原则、理性原则、特异性原则和稳恒性原则。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发展;中职生
国际卫生组织早已确定的健康标准明确指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构成健康范畴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以此为基础的个性发展教育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些青少年因心理危机而走入歧途时,社会上才零星出现了诸如“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中心”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他们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而出现的,令人喜忧参半,因为他们至少存在这样的不足:即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缺乏系统的了解和长远的计划,难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因而社会迫切需要学校担此重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家庭教育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确立系统科学的心理及个性发展教育大纲,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勇于实践,为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更多的经验。中学至大学时代的学生即将投入新的环境(或是新的学校、或是社会),因而在此期间,必须完成从理想型向实际型的心理结构变化。其健康的心理结构是:活泼、勇敢、敏感、理智(罗素语)。具体地讲,一是明确自我意识,对自己能做客观评价,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不因长处而自大、自傲,不因缺点而自卑、自弃。二是性格开朗、乐观和善于控制情绪。三是有正义感、责任感和战胜邪恶的勇气。四是与人为善,人际关系良好。同时,还应注意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
1.渗透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地学好教育心理理论,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渗透性原则的第一层含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那么学生生活圈的这位活榜样,必然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良好的影响,增强其塑造自我的信心。我们常常发现:一个性格开朗、情绪稳定的老师,其学生中不乏乐观进取、不骄不躁者;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班主任,可以带出一个正直得力的班委会;一个独立思考、创造力强的任课教师,可以使学生作业中的解难方法色彩纷呈。这一切都是教师“身教”的结果,它为“言传”达理预期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渗透性原则的第二层含义是在集体中进行相互渗透式的教育。
人无完人,但只要集中大多数成员的优点,并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目标,培养集体意识,就会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控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班级每个成员就会在维护集体形象(集体意识的外在形式)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进步而更加热爱集体,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集体意识并日益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接近。
2.理性原则。理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始终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保姆式的溺爱或家长式的严格,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遵循这一理性原则,才能使教师提出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一步,应当在关怀和爱护中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真正弄清产生问题的根源;第二步,正确地、恰当地、明确地制订教育计划并严格地执行。如果学生要执行中对改变自己的缺点没有信心,教师就应尊重并鼓励学生以增强其信心。许多学生自学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信心,缺少一个严格与关怀相结合的良师益友。
3.特异性原则。特异性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种:自傲与自卑,虚荣和嫉妒,盲目从众与逆反心理,消极的自我满足,另外还有孤独感、多疑恐惧症等。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对新环境中的生活不适应、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或专业思想差、情绪重、或因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差、或因自尊心太强过于敏感等。至于个性形成的原因更是千差万别。
遵循特异性原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心理健康及个性方面的材料、对学生的个体情况了如指掌,并要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其次,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问题、不同个性的学生,要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稳恒性原则。稳恒性原则要求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即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一致性,避免相互矛盾、彼此抵消,以增强教育的合力;同时,还要求有科学系统的教育计划,并严格地执行下去,防止前后脱节、虎头蛇尾,以保证教育效果的积累,从而保证教育效果在时间及空间上的稳恒增长。正因为如此,才应确立系统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教育大纲,通过千千万万教育者的实践,真正地“救救孩子”。
作者:陈永江 单位: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
《中职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
摘要:目的了解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探究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中职教育中手机依赖的预防干预及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广东省某健康职业学院中职部护理、助产、药剂和农村医学4个专业1~2年级的在校学生1055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职生手机依赖倾向的总检出率为20.2%,手机依赖总评分、手机依赖各维度评分与心理健康总评分、心理健康各维度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敌对、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是手机依赖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中职生手机依赖倾向的程度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对较高,且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敌对心理越强、学习压力越大、情绪不平衡的学生出现手机依赖倾向的可能性越大。
关键词:中职生;手机依赖;心理健康
智能手机在青少年人群中已经普及,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日趋严重,过度使用手机会使青少年产生身心健康问题[1-3]。我国中职生群体多为中考分流中的失利者,是青少年中的弱势人群,更易于出现身心健康问题。近年来,中职生群体的规模日趋增长,2014年全国中职生入学人数占高中阶段总人数的44.12%[4],其身心健康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有关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影响的研究不多,其中关于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多偏重于精神症状的评估,忽略了心理健康的多维度特点。本研究运用问卷和科学量表对广东省某健康职业学院的在校中职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探究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中职教育中手机依赖的预防干预及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6年6月抽取广东省某健康职业学院中职部护理、助产、药剂和农村医学4个专业1~2年级共16个班级的1055名学生。
1.2方法
培训施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到场施测。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所有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依据自愿原则和保密原则,参与研究的被试者现场填写匿名问卷并回收。剔除漏选、多选及全选同一选项的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统一编码,获得有效问卷989份,有效回收率为93.74%。数据采用软件Epidata双重录入。
1.3评价标准
(1)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由王小辉编制[5]。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9,分半信度为0.882,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程度越深。共16个项目,包含戒断性、突显性和强迫性三个维度。其中戒断性包含有4、6、9、11、13、14共6个项目;突显性包括3、5、7、10、15共5个项目;强迫性包括1、2、8、12、16共5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从1“极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总分大于48分(不包含48分),及平均分大于3分者(不包含3分),即判定为有手机依赖倾向。(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由王极盛、李焰等人编制[6]。共60个项目,包含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性不良、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性10个维度。评分为5级评分,用1~5表示程度由低到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各效应因子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职学生手机依赖评分
989名中职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总分呈正态分布,平均为(40.4±10.5)分,戒断性、突显性和强制性三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15.2±4.8)、(14.9±3.7)和(10.3±3.8)分。
2.2中职学生手机依赖各维度的人数和检出率
200名学生被检出有手机依赖倾向,占总人数的20.2%,戒断性、突显性和强制性的人数和检出率分别为761人(76.9%)、435人(44.0%)和91人(9.2%)。
2.3中职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3.1手机依赖组与非依赖组心理健康评分比较手机依赖组与非依赖组心理健康总评分及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10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2手机依赖组与非依赖组的心理健康得分的相关性分析手机依赖总分与心理健康的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10个维度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手机依赖戒断性、突显性和强制性3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维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见表2。手机依赖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484,P<0.001),见图
2.3.3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维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手机依赖为因变量,选择单因素分析P值在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心理健康的10个维度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敌对、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是手机依赖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本次研究中中职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20.2%,高于国内高中生的手机依赖检出率(8.27~15.36%)[5-6],分析原因:中考后学习生活自律性较强的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进入了高中,而学习生活自律性较差的成绩相对低分的学生进入了中职学校,自律性的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中职生相对较难控制自身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本研究结果还提示,中职生过度使用手机时主要表现为出现明显的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和过度使用、查看手机的行为特征,这也符合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共同表现[7]。本研究提示,手机依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非手机依赖的学生,手机依赖倾向越严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越严重。
这个结果与国内外多名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目前普遍认为过度使用手机会让青少年脱离现实生活,影响其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产生疏离、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敌对心理越强、学习压力越大、情绪不平衡越严重的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的可能性越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敌对心理越强、情绪不平衡是冲动型人格的典型表现,Smetaniuk[9]认为低的冲动控制力是手机依赖中最显著的预测变量。这类人群缺乏对自我认知、计划、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容易对手机的使用产生成瘾性[10]。学习压力大,易产生厌学心理,如果没有好的疏导方式,就可能选择从手机娱乐功能的使用中释放压力,增加手机依赖倾向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中职生手机依赖倾向的程度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对较高。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10个方面出现问题。手机依赖倾向越严重,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就越大。敌对心理越强、学习压力越大、情绪不平衡的学生出现手机依赖倾向的可能性越大。建议家庭、学校及社会重视中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多引导及鼓励中职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制定相关的制度约束中职生过度使用手机的不良行为。
作者:王洁艳 张静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
推荐阅读:《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河南教育学院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