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这篇生物课程教学论文发表了分子生物课程的多维评价和导向作用,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不能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培养需求,需要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来改善原有模式存在的不足,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作用。
这篇生物课程教学论文发表了分子生物课程的多维评价和导向作用,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不能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培养需求,需要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来改善原有模式存在的不足,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生物课程教学论文,多维评价,分子生物学,微助教,动态化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总结式的评价不但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更加不能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培养需求,建构多维的课程评价机制成为提高课程质量的必要条件[1].近些年不断推行的各种评价方式也在不断的充实着我们的课堂,作为高校课堂的关键环节,形成性评价的渗入,充分发挥了其对课程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进而激励学生学习,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同时也使授课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发展性和动态化的优势.
1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多维评价
让手机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工具,让课堂中的学生动起来,忙起来,让科学有趣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充实课堂,这样,手机就能很好的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幸运的是,目前各种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异军突起,如“微助教”、“雨课堂”等,利用这些平台不但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光明正大地使用手机,而且还摘掉了手机会“影响学习”的帽子,并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大利器,何乐而不为呢?
1.1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作用
1.1.1落实学生职责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多次利用“微助教”中的“签到”功能实现查验考勤,结果表现为既方便又快捷,在半分钟左右完成百人课堂的签到不是梦.并且辅助随机抽查及不固定签到时间等手段,可以尽量避免课堂外签到等弊端的出现,比起传统的课堂点名优势明显,学生不但没有抵制情绪,而且都争先恐后的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教室签到的大屏幕上,参与的热情格外高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该部分一般占平时成绩的10%左右,不做主要考核指标,可同时配合课堂其它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出勤的积极性.
1.1.2重视学生反馈“微助教”中的答题功能在解决客观题练习的及时反馈上尤其突出,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适时开启和关闭预先设计好的题目,学生则利用“微助教”手机端在课上在线答题.“微助教”的电脑端能够借助大屏幕投影实时显示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师则可以根据统计数据,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讲解,同时还可以对答题既快又准确者给予适当的分数或其它奖励,可以及时反馈教师的授课环节出现的集中问题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热情一改平常,试行效果极其令人满意.“微助教”的另一个优势是它的讨论功能.
1.1.3强化知识整合课堂笔记是继参考书以外的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学过的知识,克服大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尤其重要,而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和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在课堂中要想做好课堂笔记,学生与老师的思想进程必须高度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思想杂念,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时刻注意重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以用自己的话,用关键性词语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这对21世纪大学生是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其应有的基本能力,应重点培养.本部分内容占平时成绩的20%左右.
1.1.4突出知识再现课堂出勤是学生应尽的职责,随堂测验和作业是学习的及时反馈,课堂笔记是培养学生捕获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而分组汇报则是学生对知识再现的一种强烈表达.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按特定需求分组,对课堂所学内容或课程相关领域内容进行自选题材分组汇报.汇报前小组成员分工,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汇报课件;课堂汇报,组长根据组员贡献给出相应贡献率系数,作为小组成员最后得分的指标之一.通过此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成员参与团队合作的积极性,锻炼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一种巩固和拓展,实施过程中收效明显.本部分内容占平时成绩的20%左右.
1.1.5评价主体多元化对知识的捕获和再现固然重要,而批判性的学习更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4].本课程在分组汇报的同时,也试图培养学生科学客观的评价能力,努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施过程中小组内部同学先行自我评价,其它组别的同学也要对汇报组给予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说明优缺点,并给出评价成绩,自评和他评按特定比例综合评价得出汇报组最后成绩,评价成绩越接近最终成绩组本组该项得分越高,反之则越低.本部分内容教师不直接参与打分评价,完全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但可以适时适当给出指导,旨在锻炼学生对待问题正确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本部分内容占平时成绩的20%左右.
1.2破除总结性评价的刻板
总结性评价一般在学期末进行,主要目的是对课堂教学所达到的结果进行恰当的分析评价.传统的课程总结性评价有着知识本位的倾向,是面向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的考查,只是单纯从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多少去寻找不同,分级排序,难以科学合理地检测学生的才能和智慧.在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注重学生个体曾经和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和动态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分级排序.它承认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
2学习状态的分析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对教师教学与考核方法的意见建议,以及进行多维动态化评价的效果,本文立足于2013与2014级学生的基础上,又对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中2015级生物技术班的54名同学进行随访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
2.1学习自主性与参与度分析
在受访同学中,有81.3%的同学提出不会主动预习课程内容,谈及不预习的原因时,其中50.2%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学习惰性较为突出,认为在老师上课时认真听就好了,预习也学不会;20.3%的同学指出课业负担太重,没有预习时间;12.3%的同学认为老师不会检测预习与否,是否预习都没关系,老师也不会检查;其他同学另有各种原因,占比较少.有63.6%的同学在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后会进行课程预习,但目的不明确,存在应付心理,就是简单看一遍书,没能针对性的提出和解决任何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布置预习任务,明确提出预习要求,规范撰写预习报告,严格检查预习结果,已达到“命令式”的预习向“自主式”预习的过渡,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我校学生也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特点,基本没有同学主动参与,不管题目简单与否,仍以任课教师“点将”为主,积极参与度不高,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被点中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各异:有的可以回答,但语言组织欠佳;有的不知怎么回答,对问题理解不到位;有的没有及时复习,对所提问题全然不知,甚至还有部分同学对提问环节比较反感,认为多此一举,增加课堂压力等等.这些结果不但显示了提问环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我们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科学合理的设置课堂问题,增加问题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要设计问题的回答方式,适当的进行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会回答,乐于回答,争取让问题变压力为乐趣.
2.2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态度分析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比较认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而且比较赞成过程考核占比高于50%的比例.但对于过程考核中最担心的问题是“老师平时给分过于随意,会不公平公正”,占比达到46.5%;其次是“过程考核太麻烦,比传统课堂累”,占比为31.6%;还有12.6%的同学认为“没时间逃课,不能混及格”,剩余9.3%的同学选择其它.在回答“老师在考核过程中严格要求,会影响你对老师的评价吗?”有92%的同学认为如果老师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的话,不会影响对教师的正确评价.以上结果不难看出:如果对平时考核设计科学,评价主体公平公正,多数同学是比较接受和认可的.
2.3学生对知识再现和评价主体改变的态度分析在学生分组进行专题汇报环节,65.9%的同学持非常赞同的态度,认为既锻炼了整合、汇报知识的能力,又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值得推广.22.7%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好坏,为了完成任务而已”,11.4%的同学认为“不好,这种方法存在问题,如内容杂乱,部分组别讲解欠佳影响课堂效果等”.而在学生作为主体评价环节则普遍认为学生评价机制不规范,随意性太强,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态度等等.虽然争议较大,但这也为课程今后的评价环节提出了新的思路.如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知识汇报内容,监督和指导登台汇报前的准备工作,规范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机制等等.
3讨论与反思
高校的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师范类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的同时,更应看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包括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相对来讲,传统的考核模式很少涉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而多维评价机制的视角则更多倾向于如何设计、规划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案,充分体现发展性和动态化评价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
(1)在课堂互动方面,依托于微信平台的“微助教”等是实现课堂交互的一大利器.但智能手机走进课堂在部分国内高校却颇具争议,网络辅助工具使得有些课堂活动不受空间限制导致不能有效区分学生是否来自课堂,以及有些课堂活动不能完全依赖单一平台完成等等的不足,可充分考虑多种辅助手段走进课堂,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传统教学手段适时适当补充于现代教育手段中,各尽其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2)多数教师和学生早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授而学生不用动脑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不乐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对教学活动表现不够积极,参与度低,被动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科学规范多维评价的各种指标和制度.
(3)多维评价比例的增加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需要配合严格的奖惩机制,彻底摒弃学生“敷衍了事”的心态.
(4)多维评价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但普遍担心教师平时给分随意,不公平.因此,教师应定期公布每位学生的评分状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考核的诊断、激励与引导功能.
[参考文献]
[1]程红莉,谭勇,钟生成,等.“过程+结果,知识+能力”导向的课程考核模式研究—以《物流系统论》为例[J].价值工程,2017(03):181-183.
[2]仇慧.智能手机辅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7(07):186-186.
[3]王英姿.基于过程性评价的经管类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09):118-119.
[4]林青.过程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中的践行[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09):113-114.
[5]何云峰,李长萍,赵志红.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五维一体”学生评价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02):61-63.
[6]叶爱英,颜辉盛.国内发展性评价研究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9):1-5.
[7]王月莲.高校过程性评价的理性认识[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5,28(03):84-87.
作者:杨立国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推荐阅读:《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赣南师范学院主办,以反映教学、科研成果为主,并积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