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基于技术测度的教学计算时间之存在论阐释> 正文

基于技术测度的教学计算时间之存在论阐释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06-20 10:00

本文摘要:摘 要:计算时间与物体周期运动和时间技术测度密切相关,其存在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公共性参照;现代教学是在教学计算时间规约下的教学,从存在论上分析,教学计算时间源于师生的时间性存在,其通过时间技术的标度遗忘了教学时机,构成师生教学活动的公共性参照

  摘 要:计算时间与物体周期运动和时间技术测度密切相关,其存在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公共性参照;现代教学是在教学计算时间规约下的教学,从存在论上分析,教学计算时间源于师生的时间性存在,其通过时间技术的标度遗忘了教学时机,构成师生教学活动的公共性参照。

  关键词:时间技术;教学计算时间;存在论;教学

数学教育论文

  现代教学与计算时间紧密关联,师生依据日程表上不同时间节点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学中的师生存在形成规约,构成了公共化教学秩序的基本前提。教学计算时间不断流逝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促使师生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普遍关注教学效率,而越是注重教学效率,对时间之精确性要求越高,利用好课堂的每分每秒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越是高度关注教学计算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越是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和存在构成逼迫。因此,只有深入探析教学计算时间与师生存在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教学活动的本真。

  一、教学计算时间与现代教学的关系研究与反思

  研究人员在研究教学时间与教学关系时,大多基于计算时间的前提从时间增减、管理和利用上考量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各种改进教学的策略。在教学计算时间通行于教学的背景下,这些研究对如何更好利用计算时间达到教学效果有指导意义。卡罗尔(J. B. Carroll)将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所花时间(time spent)”与“所需时间(time needed)”[1],提出“学习程度(degree of learning)= f函数(所花时间∕所需时间)”的计算公式。此后很多学者围绕“所花时间”与“所需时间”展开细致剖析,如布盧姆(B.S.Bloom)把学生界定为“慢生”“快生”,指出在实际教学中要增加慢生所花时间、减少快生所花时间来提升教学效果;安德森(L.W. Anderson)提出时间利用效率越高,学生所需时间量则越少,并归纳出发展性、准备性、瞬时性、定步性、管理性五种时间利用观;斯莱文(R. E. Slavin)则在卡罗尔时间模式基础上结合与时间相关的教学质量、难易水平、学习动机等各种变量提出了均衡模式(QAIT),指出只有各种变量均适当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国内这方面研究大致分四类:一是教学时间结构研究。侧重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时间进行结构划分,如从结构功能入手,认为教学时间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功能系统,将教学时间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大部分,并从两大部分细分出不同类型的时间,提出“正确处理教学时间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及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和师生教学行为的有效性”[2];有的立足学生学习时间把教学时间分为名义学习量、实际学习量、单元课时量、专注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遗失五个维度。二是教学时间与教学目标关系研究。这方面研究侧重如何利用、安排教学时间以达成教学目标,如提出教学存在达成教学目标的时间序列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序列,需“明确二者关系,科学设计和安排,方可提高教学效率”[3];也有提出从“重教”转为“重学”的教学时间分配,从“断裂的”有限教学时间向“延续的”教学时间超越以提升教学效率[4];还有提出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法选择时须考虑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提出优化教学时间结构的策略,如“给学生让出自主学习时间,允许学生自主转换学习时间”[5]。三是教学时间与教学程序的关系探讨。此研究集中从课堂教学环节入手划分教学时间,探讨相对合理的课堂结构布局。如将“新授课分为回顾、导入、讲授、复习、作业五个环节,在时间分配上依据环节合理安排,实现课堂教学系统的最优化”[6]。四是教学时间与教学管理问题研究。此研究集中从课堂管理考虑教学时间利用问题,提出“课堂时间管理”概念,认为“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确保有效时间落到实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7]。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教学计算时间的研究均集中在教学计算时间如何节省、利用、管理以提升教学效率的层面上。然而基于计算时间的本性特征计量教学,使教学走向纯粹客观化的量化路径,忽视了教学活动本身以及教学主体的复杂性与教学过程的机缘性、情境性。事实上,不管从理论探讨还是从实践教学来看,我们不能只将教学计算时间作为客观的存在对教学活动予以标度与规约,我们还需深思,教学计算时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时间观,其存在是如何可能的,只有把握了教学计算时间的存在论内涵,厘清了教学计算时间与师生存在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存在。

  二、基于技术测度发展的计算时间理解

  宽泛意义上理解,技术测度的时间自古就有,古人借日晷、沙漏、蜡烛钟、油灯钟、香钟等技术测度时间。但“计算时间”从狭义上说,是指近现代大机器生产之后的事情,即钟表技术发明后通过钟表计时器等现代时间技术测量的时间计数。当然,“计算时间”的理解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界定:时间是“关于前后运动的数”[8]。在亚这里,时间虽与运动相联系,但时间并非运动,而是运动变化的数目,即时间是对运动进行测度后的数目。亚里士多德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计算时间的两个方向,一是运动,二是测度。

  (一)运动计量与时间稀缺性的强化

  生活中广泛存在与人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周期运动现象,这些现象直接引发人们对时间量度的意识。亚里士多德指出:“计时的本质是对某种周期运动之循环数目的计算。”[9]10在众多周期运动现象中,当人们将某种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周期运动联系起来时,也就是将其作为时间参照物时,该周期运动的个别性也就逐渐隐匿,人们以运动周期的数目来标记时间,显现出公众的共同依赖性。

  太阳与人类生存活动关联最为密切,人们在太阳运动的时间周期现象中协调自身的生活,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的运动变化成为人们时间标度的首要参照物,并逐渐成为人类的第一个计时单位“日”。其次是“月”,月亮出现新月、上弦、满月、下弦、残月的周期性变化现象给人们的计量时间“月”提供了依据,不过新时间单位的出现必导致其与旧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这样计算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也随之产生。之后,“年”从气象物候如河流泛滥、鸟兽迁徙、草木枯萎、寒暖交替等周期变化中产生。由于一月太长、一日又太短,在人类自身的生活节奏中产生新的时间计量单位“星期”。另外,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但至近工业社会之后,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更小时间单位的需求日益强烈,时、分、秒的计时体系渐趋形成,计时更加精细,当然,时分秒计时体系形成与钟表技术发明密不可分,机械钟表技术通过调节可持续地不断运行,“促进了人们对时间的类几何均匀性和连续性的认识的发展”[10]。

  推荐阅读:《珠算与珠心算》传播珠算与珠心算开智科学,推进珠算与珠心算事业向纵深发展,以实现开发人脑功能、造福子孙后代、提高民族素质的最终目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