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教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立
【摘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教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机制等对策,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强调创新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要发展,就要走创新强国之路。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发布;2016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各地政府、企业和院校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文件制度,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有条件的单位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目前,我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但只有接近20%的成果能够得到转化,其中只有5%的成果能够形成产业规模,和发达国家7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并提出对策。
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得到重视,但还没有建成完整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体系。政府层面,还没有健全企业与大学、科研单位及金融机构协作机制;学校层面,还没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职能,在指导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面经验不足。教师层面,高职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较少。部分教师来自企业,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研究训练,缺乏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另外,高职院校教师授课任务和学生管理任务繁重,也限制了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精力。
(一)高职教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教师很多科研项目尽管具有创新性,但并不是市场需求的项目,其与市场需求脱节;另外,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动力主要来自职称晋升,科学研究的初衷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满足职称评审条件要求为目的,从而导致研究“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出现,在进行项目立项时虽然都对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但大多数项目只对项目的理论研究做了说明,但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从而导致科研成果没有实用意义和缺少实用价值。而且,高职院校教师的科学研究还停留在“象牙塔式”的封闭模式,主要依据科研条件来选题,缺乏与企业的交流,导致研究项目脱离现场实际,成果缺乏创新性,可转换程度较低,不受企业青睐。
(二)高职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国家、地方和各高职院校虽然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文件,鼓励高校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但各高职院校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和职称晋升时,仍然沿用过去的标准。其中最突出的是重成果、轻推广,重论文、轻项目的转化。科技工作是以“科研项目立项—项目结题—成果鉴定—申请奖励”为评价体系,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指标以论文发表数量、授权专利数量、获奖数量及结题课题数量为标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没有列入考核评价体系。科研工作考核的本意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进步,科研反哺教学,但现有的评价体系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并进行了成果转化应用后,他们的付出应得到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员参与到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来。但目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换制度还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根据上级文件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没有针对学校实际成立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与企业对接。职称评审条件和学校绩效分配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激励不够,从而导致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主动寻求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经验,本文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一是高职院校科研人员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主动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学术交流,了解科学前沿,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促进自身成长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动员,宣讲科研对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性,让科研人员从思想上重视科学研究。三是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校科研人员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探索有效的科研反哺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
(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
一是让科研人员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思想,提高科技工作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让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二是改变观念,建立科技成果向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发展的理念,从思想观念上转变重成果、轻应用的理念。科研的重点并不仅仅是论文和成果,而是其社会推广效益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价值所在。三是培养科技人员的风险意识。未来的市场瞬息万变,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要对市场风险进行充分研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及必要性的培训,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三)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应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将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体系,让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立项申报阶段就将成果的市场可行性、转化性作为研究目标。
采取“校企联姻”搭建科研平台,通过制度保障和激励,由市场需求确定项目,学校承担科学研究,这样既能解决现场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高校科研项目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在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时,应该将单位权益和个人权益相结合,确保双方合法权益。在进行受益分配时,应向主要科研人员倾斜,从物质方面保障激励科技人员进行创新和成果转化,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研究价值,推动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机制。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指标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评价指标体系有什么,被考核对象就会重视什么。为促进高职院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就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现状,建立一套既符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点,又与市场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成果转化效率的机制和模式。
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借助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标准,将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指标,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使高职院校的优势学科领域能够以应用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再研发,从而产生一批关键技术,孵化一批创新企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发挥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服务当地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
三、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示例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根据自身特点,聚焦优势专业,上下一心,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开展社会服务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制定并发布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激励教职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工作。同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部门职责,并安排专人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科研、财务、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
学校通过系部调研、行业企业走访等,探索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与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流程。2018年学校制定出台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定义了横向项目经费,同时规定横向项目经费实行有别于财政科研专项计划项目经费的分类管理,经费支出按照合同预算经费执行,经费可以按照实际贡献等核算所需支付给项目组成员的人力成本费用或激励支出,经费发放的津贴、补贴及奖励等人员经费,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外项目管理,不受单位当年绩效工资总量限制。
学校重视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地方政府及企业等多方对接,以学校自身作为基石,为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与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氛围,建立“科研管理系统”和“数字校园”等,实现专利管理手段现代化。学校近年来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成果交易会,广泛宣传和推荐学校优秀科研果。
学校近五年为企业和社会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25000人次,为提升企业员工技能和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与区域76家能源电力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分别在一个水电厂和一个火电厂共同建立了两个“厂中校”,并分别为越南、牙买加等国家有关企业培训能源电力技术人员86人次,是广西高职院校和全国同类院校为东盟等国家有关企业开展能源电力技术培训最多的院校。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强弱不仅标志着自身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对于推动地方产学研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立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特色、传统优势及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高职教育刊物推荐:《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刊物。依靠自身力量开展理论研讨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一支骨干队伍。具有鲜明的学术性、职教性、应用性特色。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创新的探索性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