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实效性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正文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实效性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3-25 12:11

本文摘要:新时代越来越注重对职业教师野双师型冶素质的培养,深入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素质的主要形式之一。实践证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过进企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专业契合度不高、实践业务参与度不够、无合理实施方案和绩

  新时代越来越注重对职业教师野双师型冶素质的培养,深入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素质的主要形式之一。实践证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过进企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专业契合度不高、实践业务参与度不够、无合理实施方案和绩效监督等问题。本文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以该院青年教师进企业现状调研为基础,寻找影响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实效性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

辽宁高职学报

  高职院校老师投稿刊物:《辽宁高职学报》(月刊)创刊于1999年,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由抚顺职业技术学院、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职业艺术学院、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和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教师赴企业实践纳入到教育的长期战略规划中,文件指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教育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也提出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几年高职院校补充的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是没有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来校任教时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薄弱。而高职教育对教师有着较高的实践能力要求,实践经验的不足影响了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发挥专业特长的能力,同时也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二、调研情况

  (一)调查方法及过程

  通过对近几年高职教师进企业实践的文献研究后发现,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以教师、企业、学校、政府等组合为多维主体进行研究实践阻力因素。因此,在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实效性的影响因素调研中,项目组针对教师工作经验、教学任务、专业技能,企业发展规模、核心技术情况、学校考核及管理制度、经费支持等情况,构建教师、企业、学校三维度调研内容,形成《高职教师企业实践情况调查问卷》,以长江职业学院所有在职青年教师为对象,于2018年12月—2019年6月通过网络问卷、办公室面谈和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在学校及院系的配合下,共对100余个对象进行调研,有效反馈个体80个,调研有效率约80%。

  (二)调查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中有82.28%的教师时长在1—2个月内,且91.14%的教师是在寒暑假进行的,75.95%的实践企业是由教师自行联系的。在对教师维度调研中发现,实践岗位与专业完全对口的仅为34.18%,在职称评定中对教师进企业实践有要求,但是否参与,一半以上教师都会考虑自身教学任务繁重程度。在对学校维度的调研中,有55.7%的教师反映学校和学院没有教师企业实践的考核方案,且83.54%的教师无法从企业实践中获得学校津贴和企业收入,而学校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则会担心由教师自行联系的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实践过程难以监督、实践效果不高的状况。在企业维度中,有46.83%完全没有或有小部分培训方案,且大部分企业存在接受教师实践成本、核心技术、教师能力不足等担心。

  三、实践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维度院内在动力不足、实践深度不够

  1.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意识不足很多青年教师对实践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充分,内在动力不足。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有不少来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而职业院校要求教师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提出了要求,但在各学校实施时却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实践与否不会影响到青年教师降级以及绩效考核;第二,去企业实践需要牺牲假期时间,而且薪资会因全脱产实践而被降低;第三,很多青年教师过分依赖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专业技术教学素质不够重视。

  2.教师企业实践业务深度不够在教师进企业实践中,专业与企业的契合度和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程度是影响实践深度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实践岗位与专业完全对口的教师仅有34.18%,专业与实践岗位契合度不高很难要求教师有效提升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作为承担学习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科研项目等工作的主要对象,企业实践的时间被挤压,利用寒暑假1—2个月实践锻炼时间远远不够,可能刚刚明确岗位要求就因开学而中断实践,接触到的实际业务有限。

  (二)学校维度院管理体系不全面

  1.学校针对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不够规范学校对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无具体方案监督、无企业质量遴选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容纳了一些“水实践”“假实践”的情况。从此次的调研数据来看,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从教企双方实践合同的签订到日常的管理、监督和中期考核,这一整套过程中存在过于形式化的现象。同时,在教师实践管理中,教师和企业双方又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而学校对双方约束力有限,因此造成了企业和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的管理疏松、制度不成熟等问题的出现。有的院校和企业甚至只进行了手续的办理,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

  2.实践考核和激励措施不科学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对实践教师的管理和考核都是较松散的状态,不论是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督或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部门对教师实践情况的反馈和关注方面,都存在不少漏洞。对于教师实践情况的考核,很多院校过多地依赖于企业,企业对于专业技术能力的传授和考核可能是其强项,殊不知学校其实忽略了企业并不包括太多专业的实践教学成分,实际上,很多企业也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手段。从我们收回的问卷和实际调查结果来看,部分院校都没有强烈的角色担当意识,很多时候都是签订完实践合同就把教师完全丢给企业,根本不会对整个实践过程教师是否完全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中以及在实践中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能力投入过多的关心,更不要说就教师的实践成果建立完整的激励或者职称考核制度。

  (三)企业维度院接受教师实践的制度不成熟

  绝大多数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在接受教师进企业实践上,企业需要面对相对应的衔接成本、保密成本等。接纳青年教师来实践,企业不仅要承担日常管理上的一部分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商业秘密被泄露的风险。此外,教师在完成实践后,企业还要为其进行大量的善后工作。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主要目的除了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外,还包括让教师掌握符合专业岗位要求前沿的理论和操作技术。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青年教师去企业实践就是在办公室坐上几个月,根本没有去过基层,经济业务也从未接受处理。这是因为很多企业认为,对于青年教师的实践就是让他们看看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日常运作甚至不会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培养投入过多的精力,况且青年教师的流动性太大,存在很大的跳槽可能,所以绝大多数企业不会冒着商业机密被窃取的风险,让青年教师接触最新的技术成果。

  四、提高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

  (一)建设校企合作协同管理制度在完善整个实践体系的过程中,首先,校企双方需要建立长期、深度的合作。考虑到企业作为提供实践教学资源的平台,可能不会有太多的直接或间接的收益,高职院校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支持或补偿,学校和企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相互的合作。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专业实践操作技术能力很强,但是对更新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不太了解,而新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员工更好地适应岗位发展要求,获得更高效的专业技术操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定期进行理论知识宣讲或者针对企业员工开设免费的理论教学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加强巩固,同时也可以安排其他非专业的理论兴趣课程,强化和员工的理论知识储备。相应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青年教师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相应的技术能力培训。所以双方可以就这两方面进行合作,既能补上各自员工的短板,又能补上企业的利益缺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共同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案,保证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顺利地进行。

  (二)建设全面的保障制度和考核体系相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可能需要更多的激励政策。除了保证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的薪资不受影响外,院校应该将实践教学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相结合,让青年教师有紧迫感,从而提高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搭建好以政府、学校、企业为主体的三方协同考核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设置具体指标,并将专业契合度、企业实践内容、解决问题能力等设置为主要考核点,从宏观上引导教师寻找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实践机会,增强青年教师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师资互训培训平台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有相当一部分的实践机会来自教师自身人脉关系,这类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岗位与专业契合度不高,企业不愿接受零散教师实践而带来的成本,且存在技术保密等特殊情况。若能够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在现有的合作企业中遴选质量好、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作为青年教师的校外“师资培训基地”实践效果会更有效。一方面,经过学校筛选的企业已经与学校有一定的合作,这为进一步落实“校企共评”的评价体系、核心技术保密协议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和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的“互训”;另一方面,学校也能从教师专业与企业实践岗位对口程度,实现对教师实践的过程性监督,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2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