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开展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提出了避免误区出现的解决方式: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有效选择教学媒体;课堂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好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课标;多媒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开展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提出了避免误区出现的解决方式: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有效选择教学媒体;课堂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好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课标;多媒体;课堂气氛;教学内容;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诸如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等等;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做到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特别是使后进学生树立自信,扭转师生间不平等的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极力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等。然而,细心的教师却发现,这样的课堂与评价往往又进入了另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于是乎,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无一不用多媒体,似乎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算一节好课。殊不知有的课件为了追求独特的演示效果,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同时使用大量的声音和动画,图文并茂,音响齐鸣,可谓”轰轰烈烈”,表面上看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际上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另外,在课件音乐和画面的背景下,学生的思维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转,使学生机械地、程式化地学习,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忽视启发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俗语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只要能起到同样的作用,投影、录音、录像、小黑板、挂图、板图等教育媒体为何弃之不用呢?笔者认为:只要媒体的选用能促使学生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能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满足学习的欲望,那么这一堂课的教学就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好、最有效的运用。
二、否定错误就是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充分关注和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人的见解,让他们”发表不同意见”,教学中,老师应多一些肯定性的笑靥,多一些鼓励性的眼神,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和潜能的发展。而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如果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点拨引导,放任自流,终将导致不可知论。
另外,学生因思维方式、学识阅历等限制,不可能对任何问题都有正确认识,相反,有些认识偏激甚至错误。有个课例: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教师请学生谈谈读后感,前面发言的同学或表达了对孔乙遭遇的同情,或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愤恨,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孔乙己被打折腿也是罪有应得,他不应该偷丁举人家的东西;丁举人打他也是合情合理,东西被偷了,当然要管了。”老师一愣,但马上微笑着评价:”你很有创新意识,观点与众不同。
这是你独特的体验。谁还想谈?”这就是教师应有的评价吗?我们虽然一贯提倡“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这并不表示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情合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当发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颇或体会不够深入时,难道不需要教师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吗?上述课例,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加以引导:”看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见解与众不同。能不能再想想孔乙己为什么要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这样,既充分肯定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孔乙己的悲哀和丁举人的凶残。
三、没有小组讨论就没达到合作探究学习目标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于是小组讨论,应运而生。前后两人,团团而坐,相互交流。从形式上固然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但由于分组工作不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很大,教师的监控力薄弱,就可能使”小组讨论”演变成”小组谈论”,甚至蜕变成”小组聊天”。
有的老师更是为“讨论”而”讨论”,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比如,一位老师执教《喂,出来》一文时,请四人小组讨论文中各色人等对于”洞”出现后的反应,并煞有介事的发一张白纸,请小组成员记录下讨论的成果。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一会声音就小下来了,原来大部分学生都俯首在书上勾画,一人就能完成的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因此,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从而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却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职责。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四、课堂不热闹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于是,”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强调学生积极性的互动活动。
笔者听过一堂《皇帝的新装》课,授课教师一改往日的沉稳庄重,装作大腹便便的样子,迈着方步走进教室。学生见此情况,先是一愣,继而哄堂大笑,气氛骤然升温。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四人小组表演这个课本剧。准备就绪,小组成果展示,台上的同学一本正经、装模作样,或夸张或搞笑;台下的同学笑得东倒西歪、前仰后翻。
顺理成章地教师请同学们归纳人物性格,学生争先恐后,小手举得比头顶还高。整堂课看似热闹非凡,学生兴奋、听课者轻松,然而仔细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有几个学生提出过问题?课堂上师生间有没有思维的碰撞?这样的课堂总给人感觉活泼有余,扎实不足,缺少了学生独立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使得互动显得有些苍白,空洞。
所以,笔者认为,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总之,在本次课程改革中,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如果不把握一定的”度”,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记住:真理跨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参考文献:
[1]潘涌.语文新课程:反思与展望[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3).
[2]栗景涵.语文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J].河南教育,2005(3).
[3]马林林.谈新课程评价改革[J].成功教育.2007(7).
[4]温应朝.农村课堂教改的几个误区[J].育人文库.2005.
[5]汤龙.反思”活”起来的语文课堂[J].浙江教育科学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河南教育基教版》杂志为教育刊物。为教育体制改革服务,为中小学各科教学改革服务。为河南各学校教师参加专业合格证书考试服务。河南省社科类一级期刊。传播河南教育改革主流声音,特别关注教育热点、重点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