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探寻继承湛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凸显湛江地域特色,宣传湛江历史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同时注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相互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但也存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有待提高,历史校本课程
摘要:《探寻·继承——湛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凸显湛江地域特色,宣传湛江历史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同时注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相互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但也存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有待提高,历史校本课程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有待完善等问题。
关键词: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正体现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它有以下几方面好处:1、教师的积极参与;2、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3、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4、凸现学校自身特色。《探寻·继承——湛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新课改理念与新课标精神,对校本课程的一次探索和尝试。现将把实践与反思做一简单总结。
一、选题的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在拟定课程的主题时注重凸显湛江的地域特色。要在一个校本课程中面面俱到的涵盖所有湛江历史文化难以做到。课程教材只收集了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东海人龙舞、雷州石狗、湛江傩舞、吴川飘色、遂溪醒狮,廉江舞鹰雄等等。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亲和力,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但对于这些历史文化,我校学生的了解却很肤浅很片面。作为历史教师,迫切需要开发湛江历史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知识宝藏,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提升历史文化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湛江市逐步建成机构健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具有湛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市非遗保护中心被评为省非遗保护工作先进单位。湛江市目前已有8个国家级名录,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现健在2人)。
醒狮、人龙舞等非遗项目曾代表湛江市参加“2008奥运会开幕式”热场表演、“2010上海世博‘广东周’开幕式”展演、2017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中国梦·祖国颂-2017央视国庆晚会”、央视“出彩中国人”。湛江市非遗展演团队多次赴日本、新加坡、法国、俄罗斯、美国、港澳等国家(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其实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保护程度的高低。但很多学校不大注重学生传统道德品质,民族意识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也能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与不足
经过一学期精心准备,初步编写了相关教材,共包括8次课程。在初一级师生共同努力并满完成了其中一篇《厉害了,遂溪醒狮》的首次实践,对于这一课程,学生兴趣颇高,但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总结的经验。
首先从经验上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凸显湛江地域特色,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教育部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在历史阐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人文情怀。要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首先从培养学生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入手。湛江,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但提起湛江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海鲜美食等,往往忽略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湛江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文化积淀,孕育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民俗民间艺术。校本课程通过展现湛江这几项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对家乡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乃至更博大的人文关怀。
为此特意举办了一次初一级“湛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绘画比赛。其次,在课程开发中,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相互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过去的历史课程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无法全方位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打破以往教师唱主角,实行满堂灌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在《厉害了,遂溪醒狮》的实践过程中,先让学生了解遂溪醒狮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表演形式、获奖记录等基本知识。然后学生模拟名人专访的形式介绍了南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荣仔的事迹,正是李荣仔这种匠人精神,铸就了遂溪醒狮文化今日的傲人成绩,使遂溪醒狮文化源远流长。最后还设置了“遂溪醒狮文化一日游”线路设计的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一、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有待提高。乡土教材需要教师拥有更为丰富的课外知识,大大增加了教师原有的备课量。目前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范畴与开发的策略、实施的模式等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二、部分学生一开始很感兴趣,之后对课程的兴致会减弱,认为它没有给常规的历史学习带来多大帮助,反而占用了时间和精力。
三、历史校本课程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有待完善。学校在课程资源的资金、场地和时间支持上往往会受到其他活动的影响,课程教学常会被打乱。四、校本课程的开展往往局限在课堂。若能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传统技艺制造过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交流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文化,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发现、了解湛江的历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但诸如安全问题,经费问题等种种难题,这类型活动一般难以开展。
总而言之,《探寻·继承——湛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次粗浅的尝试,只有不断探索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机制,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成熟的历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李慧莲,《经济师》2011年第7期
2.《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3.《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摘要:伴随着新高考的实施,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已经向突破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教学目标内容也有所转变,其中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公民意识也成为了社会和学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