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高中英语科普类说明文思维型读写综合课的教学架构> 正文

高中英语科普类说明文思维型读写综合课的教学架构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7-15 15:38

本文摘要:摘要:高中英语读写综合课通过以读促写的授课形式,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建构有效的读写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科普类说明文文体结构鲜明,内容紧跟时代前沿,语言简明、准确、客观,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在新高考中

  摘要:高中英语读写综合课通过以读促写的授课形式,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建构有效的读写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科普类说明文文体结构鲜明,内容紧跟时代前沿,语言简明、准确、客观,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在新高考中不仅是阅读理解更是概要写作中多见的语篇类型‍‌‍‍‌‍‌‍‍‍‌‍‍‌‍‍‍‌‍‍‌‍‍‍‌‍‍‍‍‌‍‌‍‌‍‌‍‍‌‍‍‍‍‍‍‍‍‍‌‍‍‌‍‍‌‍‌‍‌‍。本文将阐述科普类说明文思维型读写综合课的教学架构:启动话题文本,激活已有图式;解读文本内涵,建构写作支架;迁移运用结构、主题、语言支架,实现读后表达‍‌‍‍‌‍‌‍‍‍‌‍‍‌‍‍‍‌‍‍‌‍‍‍‌‍‍‍‍‌‍‌‍‌‍‌‍‍‌‍‍‍‍‍‍‍‍‍‌‍‍‌‍‍‌‍‌‍‌‍。学生在不断思考和讨论中建构对科普类说明文新的知识体系,形成观点并创造性写作,提升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读写综合课;科普类说明文;写作支架;思维品质

高中英语

  2016年起,浙江省对高考英语写作题型作了重大调整,将写作任务调整为读后续写与概要写作,这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凸显了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强化了对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的考查(兰春寿,2015)。传统的读写课堂中,老师往往处于主讲位置,以演绎的方式帮助学生提炼阅读文本的关键信息,并逐条罗列、逐条讲解写作规则,写作往往被置于课后完成,学生也容易产生阅读与写作割裂的思维定式。这种读写课堂导致学生在迁移知识之前缺少了对知识的内化,缺少了感悟、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思维型读写综合课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会阅读,进而思考如何写作。

  高中老师评职论文范例:浅谈高中英语课标下中外文化知识教学过程

  科普类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主要介绍前沿科技、科学动态、发明创造、科研方法、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等,从而使读者获得与说明对象有关的知识、信息,并获得某些方面的启示。这类说明文因为包含较多的因果、对比、转折等逻辑关系,因此也适合作为思维型读写综合课的教学文本。

  科普类说明文思维型读写综合课的架构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4Globalwarming中的杂志科普类说明文Theearthisbecomingwarmer—butdoesitmatter?主要讲述了地球温度上升的现象、原因以及科学家对其影响的不同看法。文本特征鲜明,逻辑清晰,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类说明文。而学生往往对科普类说明文的概要写作有畏难情绪。话题不熟悉、科技词汇多、句子结构复杂等因素使学生理解表层信息有一定难度,同时学生还缺乏对文本写作特点的把握以及对文本架构与语言的赏析能力,更难在阅读后为写作搭建合理支架,因而导致写出的文章有要点不全、思路不清晰、语言不简练、行文不流畅的问题。基于科普类说明文的文本特点、写作手法以及学生的学习问题,笔者开展了以下教学实践。

  1.启动话题文本,激活已有图式

  读写综合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进行写作产出。科普类说明文的话题一般较为抽象。

  [教学片段]

  Step1激活已有知识

  老师用图片形象地说明了全球变暖现象,并通过向学生提问:“Whatdoyouknowaboutglobalwarming?”和“Whatarethecausesandeffectsoftheglobalwarming?”。

  [设计意图]

  激活学生大脑中有关全球变暖的已有知识,使学生在思考和表述过程中逐步建立与主题相关的语义场,培养发散性思维,为阅读和写作作铺垫。学生带着对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的疑问去阅读,由此产生的认知冲突会让学生聚焦阅读内容,关注问题解决方式。在导入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导图,为后续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作示范。

  2.解读文本内涵,建构写作支架

  在读写综合课中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快速捕捉文本特点、内容与主要写作手法,并进行有效迁移,为写作输出服务,因而老师必须明晰文本解读的侧重点。该语篇含一个标题、一段粗体字、两个图表、两段引用等,具有鲜明的科普类说明文文本特征。老师应带领学生迅速抓住语篇宏观组织结构,进而分析文本大意、语篇结构及主题意义,帮助学生建构写作支架,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

  (1)建构语篇结构与特征支架,训练系统性思维能力

  读写综合课的核心关注点之一是学生对写作文体的把握。科普类说明文一般由标题(Headline),导语(Introduction),主体(Mainbody)和结尾(End)四部分组成。文本标题Theearthisbecomingwarmer—butdoesitmatter?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并通过一个问号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唤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符合报刊文章的特点。

  导语部分的四个句子让读者快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现象—观点—话题—文章出处。其中第三句“Sohowhasthiscomeaboutanddoesitmatter?”抛出了语篇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关于cause,一个关于effect,而主体部分第二至第五段和第六段分别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结尾部分以开放性的问题要求读者思考:全球变暖是否风险巨大,是否要采取措施?基于以上分析,该语篇为提问—回答型语篇。除了文字信息以外,该语篇还有两个陈述数据信息的坐标图(非连续性文本)。

  [教学片段]

  Step2Describethegraph

  T:Fromthepicture,obviously,theearthisbecomingwarmer,butisitarapidchangeoraslightchange?Let’slookatGraph1.

  Q1:Beforethe20thcentury,________________

  Q2:Sincethe20thcentury,_________________

  S1:Beforethe20thcentury,thetemperaturechangedslightly.

  S2:Sincethe20thcentury,therehasbeenarapid/significantriseinthetemperature.

  S3:Thetemperaturehasbeenrisingrapidlysincethe20thcentury.

  T:Undoubtedly,sincethe20thcentury,theearthisbecomingwarmeratarapidspeed,butdoesitmatter?Thisisthequestioninourtitle.

  [设计意图]

  学生“看”第一个坐标图,通过收集、对比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老师由图表的结论自然引到语篇的标题上。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气温上升”不同的表达方式,为读后课文概要写作的语言同义转换作铺垫。

  [教学片段]

  Step3Drawthestructure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语篇中的五个问题入手,了解科普类语篇构成的四部分,并提取和概括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建构语篇结构图。而这也正是概要写作中关键的第一步。

  Q1:Whydoestheauthorusethequestioninthetitle?Whatisthefunction?

  Q2:Therearefivemorequestionsinthepassage,whatarethey?

  Q3:Whydoestheauthorusethesequestions?Didtheauthorgivehisanswers?

  Q4:Fromthequestions,what’stheauthor’sattitudetowardstheeffect?

  Q5:Twoquestionsarementionedintheintroduction.Thebodypartdealswiththesetwoquestions.Itcanbedividedintotwoparts.Accordingtowhatwediscussedabove,wouldyoupleaseworkingroupstofindoutthetopicsentenceandthemainideaofeachpartanddrawthestructure?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语篇中五个问题背后隐含的作者中立客观的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为学生理解科普类说明文词汇的特点,建构语言和句式支架作铺垫。同时,老师巧妙地将五个问题同语篇结构联系在一起,学生在找问题的过程中也对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有了大概了解。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宏观组织结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组织结构模式。通过指导学生“看”科普类说明文特有的非连续性文本,梳理科普类说明文的语篇结构,让学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学生对该类提问—回答型语篇的结构和布局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体现了知识的内化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建构语篇主题与内容支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在读写综合课中,老师要引领学生关注语篇的组织结构,分析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如何推进主题意义表达的。老师也要明确内容背后反映的文本主题,为学生读后写作搭建语篇主题与内容支架,培养学生对文本细节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科普类说明文逻辑清晰严谨,整篇文章靠不同的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常见的有因果、转折、并列、递进、对比等。

  通过语篇中如therefore、isdueto、resultin、cause等标志性的表因果关系的衔接词和短语可以判断语篇主体部分(第二到第五段)为因果型思维模式,通过如ontheonehand、ontheotherhand等表对比的衔接短语可以判断第六段为比较对照型思维模式。老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这两种思维模式完成思维导图,建构主题与内容支架。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把语言输入贯穿在整个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老师在学生了解文本架构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并要求学生从“概要写作用语”(因果关系用语和观点表达用语)和“话题相关内容”两个维度对词汇和句型进行整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语篇相关的科技词汇和表逻辑关系的衔接词和短语。

  [教学片段]

  Step4Explorethecausesandfindouttheexpressionsaboutcause-effect

  老师指导学生结合PPT中的图片阅读文章第二到第五段,小组合作完成有关全球变暖成因的思维导图,并提取因果关系的相关表达。老师请个别学生结合小组的思维导图,完成对全球变暖成因的口头复述。

  [设计意图]

  科普类说明文中对科学现象原因的阐述是学生理解文本并最终生成写作的难点‍‌‍‍‌‍‌‍‍‍‌‍‍‌‍‍‍‌‍‍‌‍‍‍‌‍‍‍‍‌‍‌‍‌‍‌‍‍‌‍‍‍‍‍‍‍‍‍‌‍‍‌‍‍‌‍‌‍‌‍。该语篇中全球变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老师利用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建构相关概念,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分层整合各段的相关信息,在零散的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整合全球变暖的原因,建构结构化知识图,变具体为抽象。这一步骤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老师让个别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口头复述全球变暖的成因,实现了结构化知识的迁移应用,为书面化的迁移应用作铺垫。

  [教学片段]

  Step5Comparedifferentopinions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整理不同人物对全球变暖的不同观点并提取观点表达用语。

  T:Allscientistssubscribetotheviewthatthemaincauseofglobalwarmingishumanactivities.However,theattitudestowardstheeffectofglobalwarmingaredifferent.ThisisthetopicsentenceofParagraph6.Wouldyoupleasecomparedifferentopinionsanddrawamindmap?Payattentiontothelinkingwordslike“however”.

  T:Fromthemind-map,weknowthattheopinionsaredifferent.Youshouldaddtheauthor’sattitudeandparaphrasehisopinion.“Itisuptoyoutothinkabout.”That’squitegood.

  [设计意图]

  科普类说明文中经常会转述不同科学家对某一事物的观点态度,而作者的态度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在处理文本中不同人物不同看法的环节中,老师先引导学生关注第六段的主题句和however这个起转折作用的衔接词,再要求学生从“话题相关内容”和“观点表达用语”两个维度进行内容和语言的整理,表格中观点表达用语还特别增加了学生概要写作中容易忽略的衔接词。在建构主题支架的同时建构语言支架,旨在训练学生归纳、对比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出乎老师意料的是,学生以paraphrase的形式添加了作者观点,阐明作者中立的态度,对老师设置的任务提出质疑并加以补充,体现了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老师设计的这两个任务分别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处理了科普类说明文的语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对比等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实现了文本、语言、思维的融合。

  (3)建构语篇语言与句式支架,训练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建构语篇主题与内容支架的同时,老师指导学生从话题的视角对“话题相关内容”和“概要写作用语”(因果关系用语和观点表达用语)两个维度对语言进行整理归纳,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和表达,降低了学生对科普类说明文进行概要写作的难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关注科普类说明文语篇的微观组织结构,通过推断语言背后隐含的意义和功能,欣赏文本特色语言,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准确地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观点,增加写作内容的可读性。

  ①功能视角

  不同的语篇形式有不同的功能,作为科普类说明文,此语篇的目的是提供、解释有关全球变暖的信息。在本案例中,老师通过问题“Whydoestheauthorusethequestioninthetitle?Whatisthefunction?”来引发学生对语言背后功能的关注,让学生明白杂志上的科普类语篇如何通过提问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文章最后以开放性的问题作为结尾启发读者思考,也起到了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老师向学生提问“Doestheauthorgivehisanswers?”让学生推断、评判问题背后作者中立的态度。概要写作也要求学生在概括、转述文章内容观点过程中不加主观评论和解释。

  ②修辞视角

  修辞视角下的语言处理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词的恰当性、精确性和简洁性;关注句子的清晰性、连贯性和多样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有效使用可以达成交际目的(赖朝晖等,2014)。科普类说明文通常不会采用文学语言中用到的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经常会使用多种语法现象于一体的长句。描述图表的过程中,老师用slightly和rapidly两个词汇提醒学生关注科普类说明文中副词使用的准确性。在指导学生完成有关全球变暖原因的思维导图过程中,针对语篇中出现的如强调句、同位语从句、thereisnodoubtthat...句型、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动词的-ing形式作状语,老师要求学生在口头复述成因时对课文原句进行paraphrase,完成词汇和句式的同义转换。学生给出了丰富且生动的表达,如:

  S1:Theincreasingcarbondioxideduetotheburningoffossilfuelstrapsmoreheatenergy,whichcausestheriseoftemperature.

  S2:Theburningoffossilfuelscontributestotheincreaseofextracarbondioxidetrappedintheatmosphere,thuscausingtheriseoftemperature.

  S3:Itistheburningoffossilfuelsthatresultsintheriseofgreenhousegases.

  学生口头展现不同的表达方式,老师边听边记录在黑板上。之后老师让学生赏析、评判同伴的语言,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为学生在读后概要写作中词汇和句式表达的迁移运用作铺垫。

  3.迁移运用结构、主题、语言支架,实现读后表达

  多维度的文本解读与输入为高效的写作输出服务。在写作支架搭建完成后实现读后表达,迁移运用写作知识则是读写综合课的最后环节。本环节设计了科普类说明文概要写作,具体操作如下:(1)根据思维导图写一则60词左右的课文概要;(2)要求把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整合和扩展,用自己的语言组成意义连贯的短文;(3)写完之后对个别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评价。以下是一则学生的课文概要原文:

  Theearthisbecomingwarmeratarapidspeedsincethe20thcentury.Humanactivitiesaretoblameforitbecausetheburningofmoreandmorefossilfuelshasresultedinthehugequantitiesofextracarbondioxidetrappedintheatmosphere,thuscausingtheriseoftemperature.Theattitudesofscientiststowardstherisevary.Someconsideritadisasterwhileotherspredictitwillbenefitthelifeforhumanbeings.Thequestionremainsapuzzle.

  在此概要短文中,依据思维导图,学生将“概要写作用语(因果关系表达用语和观点表达用语)”和“话题相关用语”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扩展,重构文本,形成一段既有逻辑关联又能准确表达出文章大意的科普类说明文概要,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学生参考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同伴的习作,感悟了主题内容下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提升了纠错能力,进而在修正自己的习作时能从新的高度进行审视,从而真正实现有效产出语言的目标(郭强,2016),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结

  老师通常将更多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科普类说明文的阅读上,即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开展信息的认知、加工等思维活动。而在思维型读写综合课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阅读基础上搭建科普类说明文的结构与特征、主题与内容以及语言与句式支架,通过写作达到阅读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由读到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而这些都是传统的阅读课或写作课中难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郭强.2016.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3):35—39

  赖朝晖,刘晓燕,赖轶璇,等.2014.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处理:感知与运用(第二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兰春寿.2015.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J].课程·教材·教法,(12):82—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