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备受国家重视,对于特殊教育亦是如此。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以培智学校7年级-9年级学生为观察对象,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以及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针对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三点建议,期望助力于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德育教育
摘 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备受国家重视,对于特殊教育亦是如此。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以培智学校7年级-9年级学生为观察对象,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以及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针对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三点建议,期望助力于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德育教育。
关键词: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道德行为
引言: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国家一直高度重视。2013年到2017年颁布不同的政策提高道德教育高度。对于这些政策要求同样适用于特殊教育。较其他正常学生,智力障碍儿童道德意识薄弱,做出的行为不符合常理,这种情况下很难适应主流社会,生活、求职等都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就目前培智学校的课程看,更侧重于对于学生生活技能和习惯的训练,德育教学还存在欠缺,会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对7年级-9年级高年级的学生而言问题更为突出。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但其与智力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他们的青春期有所不同,既有普通学生的叛逆,又有自身智力缺陷造成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的行为的特殊性,加大道德行为教育力度,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相关概念概述
1.培智学校概述
培智学校是针对智力落后儿童开办的一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对象多为轻度以及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根据智力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配套的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多个课程,通过教育以及训练,补偿学生在智力以及适应性行为方面的缺陷,使得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实现个人价值[1]。学校培育类似普通学校,采取分班分级的九年义务教育形式,一般情况下,将1年级到3年级称为低年级,4年级到6年级称为中年级,7年级到9年级称为高年级。
2.道德行为概述
道德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社会形态,是处理事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而道德行为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显示出的经常性的或者一时性的行为。是有心而发,无需别人提醒,自然而然做出的行为。比如: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行为,不随意破坏公园花草树木的公共场合规则行为,不随地吐痰的环境保护行为、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热情跟同学老师打招呼的礼貌行为、打扫教室的劳动行为以及不随意破坏桌椅板凳的爱护公物行为、不欺骗他人的诚实守信行为、不欺负弱小的帮助别人的正直善良行为。
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道德行为表现与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对于培智学校高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道德行为表现上存在以下问题。
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行为稳定性差,易产生波动。
培智学校中学生对于某一特定的行为难以持续性长久性保持一致,且易受影响,刺激后行为表现波动大。这种行为既出现在简单的日常行为中,又出现在需要思考做出判断的行为中。比如:7-9年级培智学校的学生平时高兴时嘴巴很甜,各种问候,会围着你问各种问题,还能和你各种聊天,能和你分享他的食物、玩具,他的喜悦和开心。而当他不高兴时就会很固执,不理人,要是碰了他的东西会发脾气。在实际教学中,还发现,当学生受到刺激后,行为波动很大,其他同学就不敢再靠近。
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行为呈现两面性。
高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一方面渴望老师同学对于自己的认可,寻求成人感,一方面存在追求个性和自由,想让别人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的不成熟心理。这就造就了学生呈现的道德行为的两面性。比如有一个长得高高大大的学生在学校中对于大小事情都很热情,主动性强,帮助老师搬个大件的物品,做个值日都很积极,到了青春期后似乎要有一种大男子不拘小节的想法,对老师礼节性的行为懒的做了,洒扫的小事不想干,应付差事。
但在干只有他能干的体力活,就比较上心。这个年龄段的同学还处于青春萌动期,第二性状的发育,使得他们认识到男性女性的差异,特别想引起女性的注意[2],很多学生在上男老师的课与女老师的课堂上表现不一样。比如:在语文课上,一位同学,代课老师是女老师的时候,表现活跃,只要老师提问就会积极的相应。后来换成一位男老师,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位同学对于老师的提问不再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比较消极。
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行为呈现极端化。
极端化在高年级学生中的表现比较突出,情绪容易波动,呈现大悲大喜,且表现非常外化。面对事情情绪化,是个普遍问题,就观察发现,很多在笔者看来没有多大事的事情上,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很多学生学习做事凭自己高兴,高兴了一切好商量,不高兴要么消极怠工要么直接给你撂挑子。比如:一位同学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课堂上遵守纪律,上课积极主动,作业完成情况也比较好,是老师经常夸奖的学生,但是某一天就因为他做错了一件事情,老师对他做出批评,学生当场就很不高兴,在课堂上不仅不听老师讲课,还随意打断老师,对老师同学不管不顾,我行我素,自由进出教室,完全忽视课堂纪律。
建议
综上所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解决并非易事,只有在找到问题的基础上才可以制定针对性措施,以下是笔者的一点建议。
1.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主导作用,提高智力障碍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智力的残疾使得智力障碍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较低,道德推理能力弱,导致了学生行为表现呆板,不会灵活变通,处事方式不成熟,在跨时间、跨情景或者环境变化时,行为表现就会出现问题。在对其教育中,要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现实中,培智学校是智力障碍学生获得科学系统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对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教育中,要强化学校的主导作用,注意挖掘课程资源中的教育要素,结合学生道德行为表现的特点,发挥其优势,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推理能力,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比如:劳动课做完劳动不再是课程的终点,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会或者技巧讨论会,分享劳动课最主要的收获,使得学生产生劳动者光荣的意识,进而会延伸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高度。
2.给予正确示范引导,强化学生正确认知。
学生两面性问题,可能是其对于道德行为认知的差异性导致的。比如:有的学生家长本身素质不高,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出口成脏,随地吐痰。学生在这样家庭环境影响下,对于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的正确性认知上产生疑惑,从而会影响到行为。无论家长还是学校要给与孩子一个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让学生统一的认识,做出正确的一致的行为。
3. 深挖促进道德培育的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
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进行道德培育,必须正视智力因素对其的影响,但不可将其作为全部的因素,教育中要善于抓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深挖促进道德培育的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要寻去用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缺陷的培育方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因素对于道德培育影响颇大[3]。比如:抓住青春期渴望得到认同的特点,对其好的表现不吝表扬,同学打扫了教室,可称赞“今天真干净”,擦玻璃时,可以给予“抹布真干净”等等各种场合各种事情的称赞,在逐步的认可中,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中国德育》(半月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德育工作综合性月刊。内容分为新闻篇、理论篇、实践篇、科研篇、专题篇、资料篇6个单元。读者对象为大、中、小学书记、校长、政教主任、团队干部、班主任、各科老师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
四、结语
道德行为培养对于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好的道德行为能给智力障碍学生很好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道德行为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广大投身特殊教育行业的持续不懈的努力,期待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孟万金. 具身德育:原则、课堂、课外——四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 中国德育, 2019, 000(005):P.14-18.
[2]何爱娇.初探智障学生的青春期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132.
[3]丁勇.关于办好特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7(08):32-36.
【作者简介】杨婉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