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PBL项目式学习在博物馆教育实践项目的应用> 正文

PBL项目式学习在博物馆教育实践项目的应用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2-23 10:09

本文摘要:摘 要 在博物馆教育功能越来越明确的今天,博物馆应如何与时俱进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用于博物馆教育实践项目的课程设计、提升,成为今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剖析PBL项目式学习在博物馆教育实践项目的应用,以此探讨博

  摘 要 在博物馆教育功能越来越明确的今天,博物馆应如何与时俱进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用于博物馆教育实践项目的课程设计、提升,成为今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剖析PBL项目式学习在博物馆教育实践项目的应用,以此探讨博物馆如何做好教育者这个角色‍‌‍‍‌‍‌‍‍‍‌‍‍‌‍‍‍‌‍‍‌‍‍‍‌‍‍‍‍‌‍‌‍‌‍‌‍‍‌‍‍‍‍‍‍‍‍‍‌‍‍‌‍‍‌‍‌‍‌‍。

  关键词 博物馆 PBL项目式学习 木偶体验式教育项目 参与者调查分析

博物馆教学

  0 引言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之一,这早已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界的共识‍‌‍‍‌‍‌‍‍‍‌‍‍‌‍‍‍‌‍‍‌‍‍‍‌‍‍‍‍‌‍‌‍‌‍‌‍‍‌‍‍‍‍‍‍‍‍‍‌‍‍‌‍‍‌‍‌‍‌‍。 借助自身丰富的文物收藏、研究资源,让参与者近距离接触文物,收获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成为了博物馆教育的基本模式‍‌‍‍‌‍‌‍‍‍‌‍‍‌‍‍‍‌‍‍‌‍‍‍‌‍‍‍‍‌‍‌‍‌‍‌‍‍‌‍‍‍‍‍‍‍‍‍‌‍‍‌‍‍‌‍‌‍‌‍。 长期以来,在对博物馆教育的不断探索中,不管是博物馆教育从业人员还是教育对象,渐渐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式学习,这种忽略教育对象感受的教育体验活动正在被淘汰。 同时,不断提升的课程体验要求, 也标志着一个有意义的博物馆课程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引入及持续性的课程规划。

  1 PBL项目式学习概念的引入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或者由教师提出驱动问题,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提交方案,解决问题,再通过评价解决方案,提出新的问题,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过程,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推进学习进程完成知识的积累,最终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发源于美国,和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更加鲜明的特质,如:学习内容具有真实性; 以挑战性的问题开启学习; 注重学生作品、展示与及时评价; 致力于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博物馆博物馆体验式项目学习是一个“研究-学习-体验”的过程。 然而当前许多课外体验式项目课程时间仅有半天即两三个小时,扣除前期简单参观、理论铺陈的时间,实际动手体验时间仅有一两个小时。 如此短的时间里也只能让学生简单的动手实践,只有“学习-体验”,缺乏研究过程,参与者很难真正深入一件文物一段历史的精髓,领悟该文物或历史背后的创造性价值,进而对这件文物及历史背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真切的体验。

  因此,好的博物馆体验式学习项目应在课程设计之初就确定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在参观、体验过程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甚至是引导参与者在学习相关知识时通过思考和探究去交叉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甚至物理、化学等,形成对课堂所学的一种延伸。 而不应只是简单带着学生参观、体验。 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我馆将PBL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应用到了我馆的教育项目——“偶”系列教育课程的设计中。 以下,笔者将以此为例,按照PBL教学课程学习三阶段,阐述该课程是如何体现PBL课程设计要素的。

  2 以“偶”系列教育课程为例对PBL项目式学习应用的探索

  2.1 项目课程筹备阶段

  (1)根据不同年龄受众进行课程版本设计。 PBL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情感认知和对关键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根据参与对象的年龄,把课程版本分为三个:

  (2)课程目标设定。 这个课程通过对木偶戏文化遗产研究,对相关历史、工艺、文献的整合、梳理,希望能让参与者通过课程了解闽台木偶的起源、发展、变革、两岸交流合作情况; 了解闽台木偶的创作过程、艺术特点,感知木偶角色造型发展与运用、学习木偶雕刻方法等技法; 了解闽台木偶的表演形式,从视觉、听觉审美上学习木偶表演特色,体验木偶艺术的魅力。

  学习过程通过疑问、求证、解答的过程,培养参与者独立思考、有效信息收集和理性分析的学习能力; 通过体验制作、文本撰写、角色扮演等主动式学习方式了解木偶的表演方法,提高故事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手嘴眼协调能力; 通过讲座,了解展览、展品背后的故事,了解木偶戏背后的秘密。

  通过在展览、课程中欣赏优秀木偶表演片段,培养青少年欣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 培养探索闽台木偶技艺等兴趣,了解闽台两地一脉相承的木偶文化,感知两岸的血脉情缘; 激发年轻人爱家爱乡的情感; 提高自我认知度,提升自信心; 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团队协作,提高沟通能力。

  (3)根据课程开发适合的教材教具、教育包。 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各类教学包。 邀请“江加走木偶头”第四代传承人黄雪玲根据课程要求及馆藏木偶头造型设计木偶脸谱填充图; 邀请泉州市提线木偶保护传承中心二级美术师陈俊翔利用泡沫球、塑料管等废弃材料,加上超轻彩泥设计制作木偶头DIY教育包,此教学包不仅起到废物利用的作用,更通过彩泥颜色鲜艳、易塑形的特点,让青少年们体验木偶头DIY设计制作,此教育包已申请专利。

  2.2 项目课程实施阶段

  PBL项目式学习分为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评价方案四个部分。 本课程据此也设计四个相应教学环节,分别为“导入与激发”“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达”“反思与评价”。

  (1)导入与激发。 通过有针对性地带领参与者参观《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并讲解、播放《驯猴》、《守艺》等优秀木偶表演影视资料、邀请泉州木偶剧团、台湾诸罗山木偶剧团、泉州刺桐幼儿园木偶表演团队现场进行现场木偶表演,透过活动的木偶,参与者能看到与之密切相关的操作技艺和造型工艺,还能看到有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及各种文化观念。

  适时引入“你知道的木偶戏”“木偶戏的种类”“台湾有什么木偶戏”“为什么木偶戏在闽台地区如此盛行”等问题,极大调动参与者的兴趣点,旨在通过“赏”引导出参与者的兴趣,激发参与者对闽台木偶戏起源、传播及背后故事的猜想。 教师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参与者直接和文物对话,包括一些木偶行当里的术语,如木偶头雕刻的“五行”“三骨”及木偶整体制作中的“曲直不差”“短长合度”具体都是如何体现的,都由参与者直接在展览中寻找答案,有理有物。

  (2)感知与体验。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者展板与参与者共同解答之前问题,归纳总结出最专业答案,同时继续引入闽台木偶的发展渊源及两岸地方文化的特点和艺术内涵。 这个课程以木偶为主要审美对象,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提线、掌中木偶,引导参与者观看木偶表演、触摸成品木偶,参与者通过接触对木偶产生初步印象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借用道具,对木偶的构造结构进行进一步解释,包括讲述木偶制作中的选料、开坯、定型、细雕、盖土、上粉、画脸、过蜡、装饰等工序,其中木偶头是表现戏剧人物个性特点与性格特征的主要手段,也是观众审美的焦点,根据不同课程讲述重点不一。

  (3)创造与表达。 通过前面的学习与互动,参与者在学习木偶知识后,充分了解木偶造型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DIY体验活动。 不同课程版本分别为木偶头彩绘或亲子制作纸质提线木偶、木偶头彩泥塑形DIY制作和木偶整体DIY制作。 在制作过程感受工匠精神并开拓参与者想象力和创造力。

  经过上述体验课程,先邀请参与者来介绍自己的设计灵感及制作亮点,并让团队同伴互相点评给出造型建议,建立平等对话关系,鼓励并启发参与参与者艺术鉴赏和批评能力。 后引导参与者根据制作的木偶进行分组并选取表演主题,搭建表演环节的整体框架,让参与者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并尽快地沉浸于创作情境中。

  (4)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PBL项目式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经过授课、道具制作、剧本撰写等环节后,参与者以小组形式进行木偶剧场表演,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自己制作的道具和剧本对文物以及历史进行合理的想象、解析后进行表演。 这个过程,参与者对广泛的素材进行了一次收集整理,对所要展示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根据自己想象、自主收集、自主分析、合理诠释学习成果。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参与者在高度的参与、互动和演练中提升对本课程的深度理解,表演后由小组互相进行评价,鼓励参与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去进行反思,最后评选优秀作品。 整个过程培养他们鉴赏的能力,鼓励孩子们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并在倾听、欣赏其他参与者作品的过程反思从而改进、甚至新一轮再创造,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感受木偶艺术魅力。

  2.3 项目课程结束阶段

  通过前期PBL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带着问题来的参与者可能在解决了原有的问题后,又因为更深入的学习产生了新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的木偶课程结束后,为了满足参与参与者更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闽台木偶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为了丰富其他年龄层观众的文化生活,我们又通过与泉州木偶剧团、台湾诸罗山木偶剧团等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让参与者有机会获取更多专业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组织各界木偶文化爱好者举办艺术沙龙分享学习成果,发现不足,提升认识; 借助互联网扩大影响力,通过官方微信和网站发布我馆木偶藏品的介绍、配套木偶教学课件、闽台经典木偶剧目等与课程相关信息,供广大公众参与学习本课程。 通过对各方面资源资料的整理,让这些文化资料成为随时可以获取的资讯。 这个时候,对于原参与者来说学习进入了一个巩固提升的过程,而对于新的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获取新的驱动问题去开始一轮全新的学习体验。

  2.4 “偶”系列教育课程的课程总结

  在2015-2017年间,我馆以“偶”为主题,根据参与者认知能力,由简入难划分“偶趣”“偶赏”“偶识”三个级别的课程,邀请闽台两地从事木偶表演、雕刻等行当的专业人士、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融入木偶剧欣赏、亲子制作、表演体验、艺术沙龙、专题讲座、主题采访、分享会等形式活动,共举办231场次,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吸引近万名青少年参与其中,根据不同年龄层参与者的特点,环环相扣,达到层层激发参与者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在台湾的5天17场活动中有近2 000名台湾青少年参与,秒杀活动报名热线,课时一再延长,表演人员一再返场谢幕。

  为了发挥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 课程设计完成后根据年龄需求积极主动与泉州市各中小学、幼儿园联系并建立良好的教学合作关系,互帮互助、互赢互利。

  2.5 “偶”系列教育课程参与者反馈

  在体验性课程开展期间,对三个年龄段课程的参与者平均发放问卷调查,共发放280份,回收267份,回收率95.4%。

  2.6 PBL项目式学习在“偶”系列教育课程应用中的不足与建议

  (1)对PBL项目式学习中的真实性还原不足。 PBL项目式学习过程要遵循真实性原则,而课程的真实性与开放性有很大一个因素来源于社会人士与项目专家的参与。 但实际上这个课程的整个授课过程全部由本馆宣教工作人员完成,而宣教人员毕竟不是木偶表演领域的专业人士,无法准确且专业回答参与者在这种开放式课程中提出的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教师本人都未曾思考预见过,这也严重影响了参与者在PBL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课程体验。

  这也是在课程结束的问卷调查中,有38.6%的参与者觉得教师讲解不够生动详实的原因。 因此,在本课程后续改进及今后此类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打算邀请项目专业人士参与到课程中,由他们去解答或引导参与者解决问题,甚至将课程实践场所转移到真实的文化环境中,比如木偶剧团、木偶制作工坊,让参与者得到更大程度地真实性体验。

  (2)对PBL项目式学习的持续性不足。 PBL项目式学习过程是一个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以新的问题继续推进课程的发展,再现事物发展的真实历程。 博物馆的空间、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一场展览总会撤展,一堂课总会下课,一场学习活动也随着展览、课程的落幕而结束,在“偶”系列教育课程实践期间,笔者发现,往往兴趣刚被激发,但课程已然结束,参与者缺乏继续维持学习实践的契机。

  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设计开发各类展览、课程,博物馆可以在设计开发展览、课程工作完成后,将这些展览、课程资源整合到学校、社区等进行文化环境的打造,借助学校、社区的资源,让“偶”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等博物馆课程得以长期在学校、社区中推广、实践,同时将长期实践中累积的各种问题集合成新的课程驱动问题,并在合适的时候开启新一轮的课程实践,让参与者在富有挑战的情境中,不断洞察、思考。 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博物馆课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教学论文范例:浅析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的异同

  3 结语

  公众对这系列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及喜爱,使我们看到了PBL项目化学习这一教育理念在博物馆教育实践课程应用中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PBL项目化学习强调设计思维和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形成全局思维。 同时,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是一种课程设计方法,在博物馆具体课程实践中,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国际经验如何转化为本土实践; 教育理念如何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理论和实践如何相统一。 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不断深入研究。 引进一个新的教学理论的过程,必然要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阶段。 我们坚信,有了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加入,博物馆教育其内容及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最终推动博物馆成为国民在学校以外重要的、终身的学习场所。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得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张悦颖,夏雪莹.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李学鹏.新课程理念下的PBL项目式教学的本土化改造[J].新学标中学,2018(12):178-179.

  [4]张建新,马鑫,李胜才.基于PBL的“城乡既有环境及建筑改造与再生设计”教案研究与尝试——以“海门市余东古镇旅游发展区岛居田园养生民宿村规划设计研究”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19(06):23-27.

  [5]董艳,和静宇.PBL项目式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9):53-58.

  [6]宋丽萍.互联网+视域下C-PBL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实践应用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3):128-131.

  [7]郑耿标.项目式学习(PBL)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美国“20%谷歌历史”教学案例与启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03):46-48.

  作者:洪晓静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