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备课以“尿的形成与排出”备课为例> 正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备课以“尿的形成与排出”备课为例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4-14 10:03

本文摘要:深度学习是指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众多思想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仍然存在着以

  “深度学习”是指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众多思想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生物教学

  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够,对生物抽象理论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师在备课及上课时忽视知识与规律的生成过程,忽视学生前知识的存在状况,设计问题的驱动性不强,对于资料的选择不精细准确,课堂评价简单,目标性不强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知识的掌握情况欠佳,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生物的核心素养如何养成?因此,开展“深度学习”的研究,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成为变革课堂教学的必然。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先导,是老师进行授课的前题。基于生物核心素养的备课,首先要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结合初中生物教材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备课。在进行相应的课时设计时,创设生物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有效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将生物知识、方法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要进行深度备课一般需要经历以下环节:(1)备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分解而成的课时目标;(2)备以问题链为主线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思维载体(3)备以有效评价为落点的评价方式。

  本文以“尿的形成与排出”这一主题备课为例,以课标分析、教材解读和活动载体设计为重点,阐述如何进行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备课。

  一、备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分解而成的课时目标

  1.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是: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鲁教版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三个部分进行编写,还安排了两个活动。泌尿系统是人体的人大系统之一,排出废物是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2、基于课程标准分解的课时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相对内容的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对本节的具体学习目标做如下阐述:

  (1)通过已有知识和图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通过前知识提出问题,结合资料,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逐步推理出尿液的形成的过程,达到概述尿液的形成。

  (3)通过探究活动,认同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4)通过实物和模拟实验,感受肾脏结构的精妙,形成爱护它的情感认识。

  二、备以问题链为主线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思维载体

  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设计,能够驱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节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次设计了三个大的驱动性问题:

  1、尿液从哪里来的?2、血液如何变成尿液?3、过滤之后的液体就是最终的尿液吗?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适合的载体,如教材、实物、图片、资料、模拟实验等,学生会利用这些载体,去分析寻找证据,推理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推测。例如:问题一尿液从哪里来的?基于学生的前知识,我们提供的载体是:肾脏实物,配合问题“肾脏什么颜色?说明内部富含什么结构?”,再出示与肾脏相连的三条管道图片,问题:“这三条管道是什么?谁进?谁出?”学生对肾脏实物与图片,结合小的问题分析,推测出“尿液可能来自血液”。

  进而提出问题2“血液是如何变成尿液?”,提供的载体是血液、尿液的化验单和数据,学生通过对化验单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尿液比血液少了一些物质。问题:肾脏对血液进行了怎样的处理,能让它减少一些物质从而形成尿液?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推测到过滤作用。紧接着提问肾脏当中有没有这样的结构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会很浓厚,此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认识肾单位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可能拥有的功能。

  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之后,基于学生的认知,给学生提供了图片:血液成分按照比例的分子大小图示,形象直观,学生明确了哪些物质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哪些物质不能被过滤。进而再提出问题3“过滤之后的液体就是最终的尿液吗?”,提供的载体是比较肾小囊中的液体与尿液的成分,问题:尿液比原尿少了什么物质?葡萄糖去哪了?学生可以通过比较数据,对照肾单位图片分析,推测肾小管将葡萄糖重吸收回到血液。提供载体一组数据“原尿180升,最终的尿液1.5升”,依据此学生分析“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再通过提供载体:小资料“无机盐是一种营养物质,人体的细胞只有生活在0.9%的盐溶液中才能保持正常形态,但是我们每天摄入的盐量并不固定,这就必须依靠肾小管通过对盐的重吸收,随时来调节,比如摄入体内的盐太多,就少吸收一些回来,让多余的盐分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肾小管还可以重吸收什么物质”。整节课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载体,促进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备以有效评价为落点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化评估,能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物课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使学习过程和結果达到和統一。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本节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方式。

  过程性评价:如:“认识肾单位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可能拥有的功能”学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准备评价(或补充、质疑),学生评价多元、具体,起到导向性的作用。综合性评价:“能否用你自己的话,概括尿是如何形成的?尝试从血液经过了哪些结构的什么作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来说明。(给2分钟的时间自己准备,同桌互说)随机请一位同学到台前来展示。”该评价关注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关注到学生学习过程和結果达到和統一。

  课程标准是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原点,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是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的主要载体,评价设计是对学习效果进行判断的有效保障。

  教育论文范例:新课程标准下汉语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原则

  基于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内容,就能制定易操作、可评价的学习目标;依托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就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目标指向明确的探究活动;通过研读教材,就能选择相应的资源设计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方案,就能设计出层次分明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架构,有助于对学习目标达成程度的有效评估。因此教师进行深度备课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网络,自主全面地掌探知识联系,最终完成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作者:梁艳娜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6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