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下简称特色文化)的概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特色文化的内涵,阐述了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供学者参考。 【关键词】特色文化; 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下简称特色文化)的概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特色文化的内涵,阐述了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供学者参考。
【关键词】特色文化; 文化自信; 特点; 内涵; 发展途径
新形势下,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看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还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以及人才和智力资源的开发情况。 可以说,文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化事业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包含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 我国特色文化是什么? 如何理解它的内涵? 推动文化建设应该做些什么? 以下结合实践进行探讨。
社会主义论文范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逻辑转型研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况和特点
党的十五大会议上,将中国特色文化概括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培育四有公民(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特点表现为:1.时代性。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条件,社会不同、文化性质也不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也具有时代性特点。 2.民族性。 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因为能反映人们的生活、思维、道德、审美、风俗等要素,和人们的创造活动密不可分,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革新。 3.科学性。 透过文化,能看到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做出科学的发展决策。 4.民主性。 文化的民主性,就是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促使不同风格和学派的文化均能发展,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 5.群众性。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能在人们的实践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同时又服务于人民。 6.创造性。 深化改革,是文化建设的内动力,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一)精神动力。 在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激发民众的生产热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 我国特色文化的建设,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采取一切手段激发劳动热情、增强创新意识,继而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二)智力支持。 建设我国特色文化,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智力资源的开发。 实践证实,文化、科学、教育这些要素,是一种知识武器,是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通过智力文化水平,直接反映出人们的素质高低,能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 和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提高文化发展水平。
(三)方向指引。 在思想价值领域,坚持特色文化的导向,能确保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至少思想层面上不会偏离方向。 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那么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会受影响,会让人们多走弯路。 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植根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才能实现文明建设目标。
(四)安定环境。 现代化建设中,其中的一个内容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创造出安定团结的环境,继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将所有精力用在发展建设上,否则会为人们带来灾难,促使国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由此可见,在安定环境这项工作上,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突出特色文化的建设价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发展至今,文化的功能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即使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也能保障我国健康发展。 从近代史来看,我国以苏俄为师,学习马列主义,并结合国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策。 当今,随着思想的开放,西方文化涌入国内,本来可以和平共处,但是部分思想的宣传目的是歪曲我国传统文化,妄图改变世界,他们宣传错误的价值观,尤其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究其根源,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少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拒之门外,却和西方文化成为好朋友。 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阻断了青少年的成才之路。
(二)存在网络不良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了便利,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也成为滋生不良文化的温床。 网络文化的发展,本是百花齐放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然而网络具有隐蔽性,由于蔓延速度快,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成为一种风险。 个别居心不良的人,在网络上传输错误价值观,宣传封建腐朽思想; 或传播低俗文化,进行招摇撞骗; 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一心宣扬西方意识。 例如:认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错误的,否定革命先烈的贡献,攻击、污蔑领导人等。 这些内容进入青少年视线中,由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就容易带偏节奏,对我国特色文化不自信,甚至反对国家政策制度,最终影响个人发展。
(三)文化传播影响力低。 在盛唐时期,世界各国向我国朝拜,我国文化传播到海外,这和文化的影响力密切相关。 当今时代,我国发展为经济大国,硬实力居于世界前列,但软实力的发展缓慢,根源在于文化传播影响力低。 具体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发展力度不够。 世界文化是多样的,我们应该对特色文化进行包装,然后推广到全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学会倾听,了解世界人民的需求,然后找到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整合点,才能提升我国文化的吸引力。 实际情况中,缺少文化宣传机制,诉说多于倾听,没有专业人才进行宣传,文化想要“走出去”困难重重; 二是和世界的交流少。 拥有将我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心态是好的,但具体操作上不能急于求成,文化作品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却不了解世界的声音,提供的文化作品并不满足国外人士的需求,因此影响不佳,甚至产生误解。
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途径
(一)传统文化创新。 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可取之处、也有摒弃的地方。 其中的精华和可取之处,是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继承、创新的结果,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性格和风貌。 发展我国特色文化,应该坚持传统文化创新道路。 第一,树立批判意识,发现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和问题,对优秀文化进行继承、转型和创新,将思想精髓和我国的发展现状相融合,不断完善特色文化体系。 第二,基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展文艺事业,既要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要采取精湛的艺术,创作出讴歌国家、人民、英雄的作品。 第三,重视培养文艺的原创力,加快文化产品的创新速度,要有责任、格调和品位,抵制三俗,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培养文化创作人才。
(二)革命文化指引。 简单来说,革命文化就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通过整合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思想,形成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以及科学的、民族的精神文化。 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的引导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革命斗争的文化,就是革命文化的精髓。 不论是我党刚刚建立之时,还是革命斗争年代,革命文化的存在,成为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食粮,也是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 在和平年代,人们的思想比较安逸,缺乏自律精神,缺少锤炼意志的机会。 对此,应该坚持革命文化的指引。
其一,将革命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相结合,促使国人的理想、价值、道德观念团结在一起,利用文化理论武装大脑,确保特色文化深入人心。 其二,深入研究马列主义,为我国特色社会科学、新型智库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发挥出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其三,从网络文化的建设入手,建立综合治理体系,创造出自主、清朗的网络空间; 又要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对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学术问题进行区分,抵制错误观念,弘扬革命文化。
(三)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特色文化自信,其一要践行核心价值观。 将制度、教育、实践相结合,发挥出三者的合力,利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思想,指导文化产品的创作,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二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要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应该开展信念教育,对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进行宣传,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要尊老爱幼,要向上向善,开展群众喜爱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特色文化的内涵,是精神动力,是智力支持,是方向指引,更是安定环境的要素。 文章分析了我国特色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从传统文化创新、革命文化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扩大文化供给四个方面,阐述了相关解决对策。 希望通过本文,为我国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涂敏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20(4):85-86+96.
[2]何莹,于泉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困境及对策[J].学理论,2020(5):19-20.
[3]付秀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重内涵[J].人民论坛,2018(34):34-35.
[4]陈婷,王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过程中的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2020(13):19-21.
[5]邱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和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9(6):38-42.
[6]韩敏.从文化战线到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范式转型[J].社科纵横,2019,34(11):28-34.
作者:刘美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