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刚刚结束的公开课让我对想象力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众所周知,一首诗歌的鉴赏离不开诵读、知人论世、释句、入境、会意、评价几个步骤。其中诵读、知人论世、释句、会意和评价几个环节够可以通过理性地读、查阅资
刚刚结束的公开课让我对想象力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众所周知,一首诗歌的鉴赏离不开诵读、知人论世、释句、入境、会意、评价几个步骤。其中诵读、知人论世、释句、会意和评价几个环节够可以通过理性地读、查阅资料、分析来完成,唯独入境时理性思考和分析所做不到的,它更需要的是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异彩纷呈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座世外桃源的话,那么《归园田居(其一)》就将这座世外桃源用极为朴实、自然、不着铅华、近乎野白的文字浓缩成了八句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乡野美景、田园气息只经这区区四十个字便活化成一幕幕典型的生活场景,有声有色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当然,这一切美妙的感觉与作者的意象选取以及描写顺序的独特安排密不可分,但是只是把诗拆分成一个个意象或者单纯地分析独特的描写手法又远远不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
诗歌论文范例:何其芳诗歌的当代浪漫主义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田园之美和田园之乐呢?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两个题目:第一、请用100字描写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第二、请结合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和文章,自编自演生活短剧《陶五柳遛弯日常》(该短剧分两幕,一日忙,一日闲)。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第二个题目较第一个题目更为灵活开放,由于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答案存在,学生反而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解放大脑,发挥想象力,编出的剧本剧情虽然简单,但都趣味十足。
第一题的完成情况相对较差,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味依赖翻译参考书,只是简单地进行了翻译,语句中只有意向的堆砌。2、叙述的语言太多,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太少,片段平白无味,毫无生趣,丝毫体现不出田园之美。3、用诗词的鉴赏套路来分析田园之美。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使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显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这属于审题不清。
看到学生们出现的各种问题之后,我不禁反思:是什么禁锢了一个已经有相当写作功底的高中生的思维?是手中的参考书?还是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考场上古诗词鉴赏答案的严整统一?为什么诗句中只要是有动静结合的描写,动就一定是为了衬托静?难道不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吗?如果《归园田居》的田园之美仅仅停留在诗句描写的几个意象上,那这首诗也就只能是一幅精美但却死板的田园风光图,虽美却了无生趣。我认为陶渊明之所以厌恶官场眷恋田园并不仅仅只是被田园美景所吸引,更多的是被田园生活的乐趣所吸引,毕竟天下之大,何处没有美景,为何就非得回归田园?
于是,这堂公开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帮助学生释放久困樊笼之中的想象力。以下是课堂互动的过程。
一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生:在我的住宅旁边有十多亩田地,我的家里有八九间草屋,
师:这草屋内部装饰得如何?
生:草屋里没有什么家具,非常简陋。
师:对于一个辞官归隐的人来说,还能有安身立命的田和宅,你觉得陶渊明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陶渊明应当是感觉满足的。
师:那么再次完善你的描述。
生:我的住宅旁边有十多亩田地,这些田所种的粮食用来养家糊口已经足够了。家里有八九间草屋,虽然没有什么精致考究的家具,但能用来遮风挡雨,我内心已经是十分满足了。
师:这样一改就有情有景了,不错。
二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生:榆树和柳树长得十分茂盛,遮蔽了房屋的后檐,堂前栽了一些桃树和李树。
师:榆树柳树长势茂密的时候是什么季节?
生:夏季或初秋。
师:这个时节,桃树和李树是怎样的一种生长状态?
生:结果了。
师:只有陶渊明一家种了果树吗?
生:不是,可能村里人都会种。
师:那么多果树结果应该会散发出浓烈的果香吧,用一个词形容!
生:瓜果飘香。
师:榆树柳树那么茂密,会吸引什么?
生:鸟。
师:完善描述。
生:我家屋后种着许多榆树柳树,树木枝繁叶茂,有很多鸟儿在树上做巢。每天清晨,我都会在一片鸟叫声中醒来。堂前的桃树和李树已经届满了果子,散发出诱人的芳香,只要看上一眼就让人垂涎欲滴。
师:你给这两句诗增加了鸟叫声,上了点儿颜色还增添了芬芳,多好啊,我都有点儿流口水了!其实,还可以增加诗人的生活细节。比如:这柳树可是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的柳树哦,诗人爱喝酒喝醉了说不定就躺在这柳树下睡了一觉,做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梦,醒了之后就写成了《桃花源记》。所以,同学们,只要合情合理,尽管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吧!
三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生:远处的村庄笼罩在一片炊烟之中,模糊不清。
师:村庄之上是炊烟,村庄之中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有炊烟说明此刻是饭点儿。
生:下田劳作的大人都回来了。
师:小孩呢?小孩也乖乖地回家了吗?
生:小孩还在村里玩没玩够,不愿意回家。
师:那大人会怎么做?
生:一边做事一边大声喊:“某某某,回家吃饭!”
师:完善你的描述。
生:傍晚时分家家屋顶上的烟囱里都冒出了炊烟,也冒出了阵阵饭香。村庄笼罩在暮色和炊烟里,更加模糊不清了,在田间劳作的人们陆陆续续地回到家里,只有贪玩的小孩还赖在街上不肯回去,只听见一声声的“某某某,回家吃饭”在村庄里此起彼伏。
师:你给这两句诗增加了时间,有了时间,生活情景更加具体可感了。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是傍晚吗?
生:因为农村一般只吃两顿饭,一顿早饭一顿晚饭,中间时间都在田里劳作,我觉得此时可能是傍晚。
师:有道理。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家人围坐在破旧不堪的饭桌前吃饭的画面,多么温馨多么美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天天能够回家吃饭。
四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生: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上叫。
师:这两句诗看似简单,但其实也最丰富。我们知道狗是一种很警觉的动物,无缘无故是不会叫的,那么此刻它为什么叫?鸡又不是鸟,不善飞,它飞得那么高又是为何?可以结合上两句的生活场景来想象。
生1:孩子们在巷子里用石头扔那只狗。
生2:醉酒的陶渊明在回家的路上东倒西歪不小心踩到了狗尾巴。
生3:那只狗还不认识新来的陶渊明,每次见到他都会叫个不停。
师:你看把狗放进日常生活里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那鸡呢?
生4:鸡被狗追得飞到桑树上去了。
生5:陶渊明家没米了,看到那只鸡就打起了鸡的主意,鸡吓得飞到树上去了。
生6:这只鸡刚下了蛋,生怕别人不知道,飞上树顶给大家报喜。
生7:这只鸡在练习打鸣的技巧。
生8:邻居老王家的鸡被狗追得飞上了树梢,老王的儿子看到自家下蛋的鸡遭到了狗的攻击就拿起棍子一边打狗一边骂:“该死的狗,敢咬我家下蛋的鸡,看我不打死你······”
师:真是一出好戏,大家鼓掌!
经过课堂上的点拨,学生们思维越来越活跃,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原本诗句中简单的意象经过想象力的加工之后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田园的风光之美和生活之乐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田园风光有了田园生活的充实不再单调空洞,变得更有生趣和烟火气;田园生活因为田园风光做背景,显得格外清新自然、悠闲惬意。诗人的写作主旨在我们想象的一幕幕生活场景中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陶渊明向往的不正是这样没有世事纷扰,没有规则束缚,没有尔虞我诈的平淡生活吗?每天睡到自然醒,无事看看孩童追鸡逗狗,农忙下田拔草锄豆,有钱喝点小酒,醉了就作诗一首,多么悠闲自在啊!
想象力多么重要啊!如果诗歌中的意象是一颗颗珍珠,想象力就是串起珍珠的丝线。没有想象力,再美的意象也难成意境。所以,想要入境,必须要发挥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发挥又离不开生活,构成生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时间,晨昏的变化,季节的变迁都是影响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要素。
意象就像诗人精心选取的食材,这些食材只有放进时间、生活这口大锅里,加上想象力的作料,再施以合适的火候,炒啊炒,才能成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作者:祖硕硕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