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云南教育论文针对不同模式的问题提出的诸多建议可能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跨世纪的长期教育,我们需要用长远的目光来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未来的几年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我们继续研究
本篇云南教育论文针对不同模式的问题提出的诸多建议可能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跨世纪的长期教育,我们需要用长远的目光来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未来的几年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我们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希望在不断的努力和探寻中,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改善国民的整体素质,逐渐实现中国梦。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期刊论文发表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云南教育的大车,我们一起拉。”为了进一步做好云南省的教育宣传工作,充分满足读者对教育政策、资讯的了解等需求,2004年,云南教育报刊社创办《云南教育·视界》,2005年进行全面改版,分时政、综合两大版块。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人们在满足生活的基本要求之余,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健康往往被人们所误解。健康是一个涵盖了多方面的概念。1989年WHO对健康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标准,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由此可见,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的侵扰,更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在此四个标准之内,心理健康往往是最突出且易被忽略的问题。日前,高校各种自杀、他杀、道德低下等类似事件的频发,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让我们思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下面,将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社会各阶层人士都造成重大的压力,其中大学生群体也是重要阶层之一。心理健康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表现,心理健康教育是未来至少一个世纪长期的教育重点,这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加之现如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诸多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迫在眉睫。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成了理论研究的重点。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1]。但是,许多模式本身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仅在实务中毫无裨益,反而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效能的发挥,妨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鉴于这种情况,要改善现状,我们必须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问题,对症下药,找到科学的方案,并将方案实施,才有可能解决它。
1、高校现在所施行的几种常用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1.1非课程思想教育模式
此类模式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以定时或不定时的思想教育为主,比如通过班团会、思想教育讲座、各类思想教育相关的非正式活动等方式进行。此类方式存在时间不定性、内容不定性、场合不定性。此方式对学生产生长期稳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其教育来源也非常广,它可以来自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也可来自社会名人、明星、电影、音乐等各种形式。这种模式占用的教育资源少,短期内效果明显[2]。
这类教育模式每一所高校都存在,如此普及的教育模式也往往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表现出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正由于此类教育模式来源广、种类多的优点,也造就了它的缺点。由于思想教育模式可以是来自社会、学校甚至是学生、明星,他们往往对心理学没有正确的把握,以及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导致教育工作收效甚微。比如许多高校每一个学期的班团会,会上一般都是老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工作经验告诉学生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整个会议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若老师所总结的生活经验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这将对许多学生造成认知偏差甚至对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大学生一般都处于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龄阶段,在此年龄阶段,冲动、缺乏经验、突出自己个性、叛逆等特性造成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经了解,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思想教育类的讲座、班团会。其理由是“没兴趣”“听了没用”。其中参加的同学中看书、玩手机、聊天或从事其他活动的占绝大多数,真正听讲座的少之又少。
1.2课程内心理教育模式
此类模式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发展起来,这不仅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是对国民总体素质的重视。此类模式主要以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开设为主。一般来说,它具有具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其具体性主要表现于学校开设此类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到相关心理学知识,有专业的教科书,是非常具体的;而其系统性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都有专门的教科书,专门的结业考试,并设置相应的学分比重,使得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此类模式教育资源投入较大,学生收到的教育质量高,并使用当今最为流行的西方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我国自身教育大环境相结合,是将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模式。
由于对西方心理学的过度照搬以及中国社会的不协调发展等诸多因素,使得这种模式没能收到它所能收到的良好效果。其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无法与学生建立长时间且稳定的连接。一般来说,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比重占总课时比重不到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学生随机地上一百节课,很可能上不到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除外)。由于课时偏少,很多学生即使是上了此类课程,也很可能修完这门课程后还不认识自己的心理课老师是谁。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无法与老师进行长期的沟通,也使得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无法与老师沟通并得到解决。
第二,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性轻视。从学校方面来说,现在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并不是很高,一般学分比重也不到百分之一,结业考试相对宽松,甚至是不用考试,仅需篇结业论文便可成功拿到该科学分;另外,任课教师专业性也不是很强,甚至有的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便对学生授课。这是学校方面或者说老师方面的轻视。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许多学生对非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本来就不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这类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只是学习之余的调味品,加之学校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因此出现“六十分万岁”“能逃则逃”的现象。这是来自学生方面的轻视。再次是来自其他方面的轻视。如学生家长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轻视,家长往往重视的是学生专业课成绩,而对心理健康的知识也不是很了解,自然地对此类课程也不是很关心。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引起学校、老师、学生、学生家长的重视,这是目前此类模式最突出的问题。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引发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在国内起步比较晚的学科,加之在中国教育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的枯燥,知识性强,实践少,执行效果不明显,反馈周期长,导致学生对此类课程没有兴趣[3]。这也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
1.3户外实践教育模式
此类模式是以户外活动为主,相对于以上两种模式来说,其有四个显著特点,即教育场所多变、施教开放性、交流性强、反馈及时。最常见的方式是户外课程,校外课程活动。这类模式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欢迎的模式。它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兴趣,课程趣味性显著,在课程学习中,老师和学生能更容易达成很好的交流,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另外由于其脱离传统的说教方式,使得学生能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思想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也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也产生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安全问题。在课程教学中,由于一般属于户外,身体活动比较多,环境比较复杂,不确定因素多,学生情绪高涨,往往安全事故频发,这对老师和负责安全工作的人员都是一个挑战。因此,此类模式课程也非常少。另外,教育时间地点安排的不合理,零散,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也使得这种模式没能很好地运用到各大高校。
2、针对现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下面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此建议为非系统化理论化建议,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实践,希望同类研究人士批评指正。
2.1组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
在此建议中重点在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中加强教师的教育质量,重视教育成果。
2.2教学模式多样化,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
教学中不仅需要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能轻松地受到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2.3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不同领域内学科相结合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着重与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课程相结合,比如体育专业就可以开设体育心理学等课程。户外也可进行团结协作、毅力培养的户外素质拓展。
2.4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形成健康的知识氛围
此建议不仅仅针对学生,对非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也必须重视。使不同专业的老师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手段,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