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培养> 正文

中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培养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6-06-12 17:28

本文摘要:作者在这篇 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 论文中探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和方法。课堂学习的知识的巩固,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教会学生在课后温习知识,而通过动手操作来消化知识、加深记忆很好的一个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从

  作者在这篇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论文中探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和方法。课堂学习的知识的巩固,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教会学生在课后温习知识,而通过动手操作来消化知识、加深记忆很好的一个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从实际生活着手学习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高中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数学新课标,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推广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服务,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发表成果的阵地,为教师备课提供切实可用的资料或经验,同时办刊重点放在培育新的教学人才及宣传创新意识上。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摘 要】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基石,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老师们应当从课前课堂课后几方面着手,挖掘动手训练的机会,实施动手操作的数学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动手操作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从人大脑思维的角度来说,小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过,在大脑中易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又好奇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借助操作启动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

  一、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

  1、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动手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在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而机械的接受地位,只是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只是在记忆结果,在解题时依旧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解题的思路,更不要说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再现数学家发现真理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动手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3、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正确掌握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大纲》强调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最基础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防止死记硬背。如: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21+6”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口算方法、理解算理。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我围绕重点让学生操作。首先让学生根据算式摆放学具,左边摆21根小棒,右边摆6根小棒,把两边的小棒合到一起,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摆法:(1)把6根小棒移到左边,6根加1根是7根,加上20是27根。(2)把左边21根中的1根移到右边,结果也是27根,学生都能很自然地把1根和6根合到一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道理:“先把个位相加,加得的结果与整十数相加。”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得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4、动手操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应试”,这种片面性造成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的错觉。其实,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学习了圆柱体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班里开水桶的容积、学校水塔能蓄水多少等实际问题,并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你家里有哪些圆柱体的物品,算出其中一个物品的表面积、体积(容积)。学生们兴致很高,回家后,动手测量、计算。很多学生都测量计算了好几个物品。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计算农村中常见的谷柜(长2米,宽1.2米,高1.2米)需用多少木板,这样把数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培养动手能力的方法

  1、课前准备,挖掘动手操作的机会

  教师备课时要多想几秒,巧妙运用教材,争取在教学前设计出动手操作的方案,以“把活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为理论指导,挖掘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从教材知识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课前自己做相关调查,以备课堂讲解。比如,“百分率”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资料,比如本班学生的男女比例,本班学生的到课率等,通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百分率”有一个初步的体会和感性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数学的生活实际作用。例如,在对三角形计算周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找一些长短不同的树枝拼凑成一个三角形,或者找张纸剪出一个三角形出来,然后去找个尺子出来,量出整个三角形的周长,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前预习,把书本上的知识复习一遍,使得学习成果更加的巩固。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同时它又来源于实际的具体的生活,因此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的场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性。老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生操作,使得学生较容易地获得事物的表象,然后再由老师凝集出问题的数学实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是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转化,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大脑,为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打下基础。

  3、课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

  课后应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如游戏的方式,这种方式孩子会很喜欢容易体会到乐趣,比如七巧板游戏,孩子们在拼出图形的过程中锻炼了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创新思维;又比如自制一些手工物品,如剪出漂亮的五角星、规则的棱形、奇形怪状的六边形,或者圆柱、圆柱、火箭等,并可以布置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圆柱等测量某些数学量,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提升了创造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