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海绵理念下村庄规划建设实践探索> 正文

海绵理念下村庄规划建设实践探索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1-14 10:40

本文摘要: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对比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日趋完善和社会舆论的普遍支持,目前延伸推进海绵型镇村建设实践基本处于真空状态,仍停留在理念探讨阶段,建设技术研究鲜有提及,多数为对自然绿地与水系的保护或修复,缺乏在村庄建设中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对比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日趋完善和社会舆论的普遍支持,目前“延伸推进海绵型镇村建设”实践基本处于真空状态,仍停留在理念探讨阶段,建设技术研究鲜有提及,多数为对自然绿地与水系的保护或修复,缺乏在村庄建设中的全方位应用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乡村是否需要“海绵”,目前在理论界仍处于争议状态,实践难有理论支撑或受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各类设计研究机构对于村庄的研究刚起步,更多的侧重于解决村庄住房建设、交通通达、环境卫生等基本问题。但是,现阶段随着村庄集聚规模的不断提高,建设方式趋于城市化,大量硬质化的庭院、互相攀比造成的农村宅基地越垫越高、不成系统简单硬化的排水沟渠,都会导致村庄在面临较大降雨时,频频发生内涝,笔者在村庄规划建设实践工作中也接触到许多此类问题。当前,解决村庄内涝已经成为部分村庄规划建设实践中一个迫切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海绵理念;村庄规划建设;实践探索

城市规划

  引言

  当前正值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新时期以及乡村振兴发展关键期,文章将以协调村域空间发展与村庄建设规划为重点,解决村庄规划中土地规划、产业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文化保护、人居环境整治、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实施等方面现存问题。遵循“以人为本”全域全要素系统规划原则,为村庄规划实现“三生”空间和谐、“三产”融合发展、满足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提出具体实施路径。

  城市规划论文范例: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研究

  1“海绵型村庄”规划建设技术可行性分析

  1.1理论可行性分析

  当前国内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是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和绿色基础设施(GI),三者共同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撑。分析三者的基本概念、问题对象、方法原则和实践可以看出,乡村也具有适用性。一方面,三者的并没有把乡村排斥在理论体系之外,甚至在最佳管理措施中还明确提出乡村是其研究问题对象之一。另一方面,三者的方法原则也并无明确指出是仅适用于城市。分析其技术路径与方法可以看出,乡村空间也是其技术的重要载体,且在国外实践中已经把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整体统筹考虑。

  1.2实践可行性分析

  村庄作为生活聚落空间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空间主要由建筑、道路、绿化、农田及水系构成,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所提出主要设计对象-“城市建筑与小区”所承担的功能和构成基本一致。虽然两者在建设方式、风貌塑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如场地活动需求、交通需求,建房需求等,因而拥有较为类似的“海绵体”建设承载空间。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分析,现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所提出的关于建筑与小区的设计要求、技术路径与方法应该在村庄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也具有进一步探索实践的可能性。

  2村庄规划编制存在问题

  2.1规划缺乏全域视角,内容聚焦于建设空间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解读,概括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其中村庄总体规划内容为“村庄布点、村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的配置”,村庄建设规划内容为“住宅、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点、用地规模,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等”,可以看出村庄规划的主要对象为建设空间,并未以全域视角进行统筹布局,对范围内非建设用地未有明确安排,由于编制内容的狭隘性,导致以往村庄建设中,耕地、林地未得到有效保护。

  2.2规划编制呈现运动式、内容呈现一刀切状态

  以往村庄规划编制呈现运动式全面推进状态,内容依据《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呈现一刀切状态。以海南省村庄规划发展历程为例:2012年海南省印发《海南省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推进了一版覆盖全省以卫星影像图为底图的村庄规划,建设规划成果为“三图一书”,规划编制完成后实施性极低;2017年海南省印发《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推进了一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庄规划,内容参考《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实际效果依旧微弱。以上两版村庄规划在各阶段规划内容上呈现一刀切的特征,实用性较低。

  2.3公众参与度低

  公众参与制度是村庄规划中薄弱环节,村民参与阶段、参与方式较为单一,且呈现被动式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明确了村民参与在成果编制完成报送审批前这个阶段,前期和实施后期尚未提及,村民对村庄规划的参与形式为村民会议或代表大会。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由于村民参与度较低,基本上尚未理解村庄规划核心内容就已形式性同意,未体现主体使用者意愿,规划实用性低。

  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

  3.1 科学布局村庄土地规划

  完善管理体制:开展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两规合一”是落实建设“多规合一”实用性乡村规划的关键。加强与民协商,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村庄土地流转机制,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有效推进村庄土地规划,防止村庄土地资源浪费。统一技术底图:遵循科学规划为指导,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准,统一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各项数据调查结果,构建村庄全域实时数据信息平台,加强村庄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在此基础上绘制村庄规划“一张蓝图”。精确划分村庄土地分类: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划定,坚持“底线思维”,节约集约村庄土地,建立村庄“留白”机制,保障村庄新兴产业用地以及各类村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用地,加大村庄利用弹性空间,科学布局村庄土地规划,优化村庄空间格局。

  3.2 合理引导村庄产业发展

  在对村庄规划进行国土空间“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将“三生空间”和谐,“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村庄产业布局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田园综合体”以及“一村一品”等村庄规划思路,围绕村庄第一产业发展,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利用为主导,挖掘村庄特色历史文化,打造村庄建设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链。例如:打造油菜花种植+菜籽油加工厂+油菜花摄影基地等“一条龙”村庄产业发展模式。

  3.3 以人为本加强村民主体地位

  建立完善村庄规划建设长效机制,满足村庄居民生产、生活切实需求。加强村民主体地位,让村民真正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实施中来。采用线上沟通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部门与设计规划师以及村庄留守人员包括在外务工人员多方合作交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共同为村庄规划出谋划策。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上下联动”的规划方式,通盘考虑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域空间功能合理划分,完善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将村庄整体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以功能为主导,做好村庄详细规划,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便民利民、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从而,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结语

  在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下,村庄规划既是村庄实现振兴的顶层设计,亦承担着指导村庄实施的详细规划职能,本文从全域统筹角度出发,分析如何提高村庄规划的实用性,提高公众参与度和规划可实施性,以期探讨村庄规划的路径。现阶段形势下,村庄规划的编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并且在具体编制工作中有诸多历史遗留以及未来发展问题(例如连片宅基地占用基本农田、一户多宅、三块地改革等)值得去思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长子中.当前要重视农村社会关系领域发生的变化[J].北方经济,2010(17).

  [2]王园,张敏,罗佳丽.拆迁农民安置区社会空间的重构—以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J].城市问题,2017(10):90-96.

  作者:王赫宇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