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艺术人类学的优势就在于其视角的开阔性和多样性,从艺术人类学的视野去研究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技艺,能够充分挖掘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内涵,同时给予民间营造技艺适合的文化解释。文章对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习俗及建筑形制与装饰的文化意识进行了深入地
摘要:艺术人类学的优势就在于其视角的开阔性和多样性,从艺术人类学的视野去研究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技艺,能够充分挖掘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内涵,同时给予民间营造技艺适合的文化解释。文章对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习俗及建筑形制与装饰的文化意识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乐平古戏台不仅是乐平民间艺人们的技术与艺术的表现,而是贯穿整个营造过程中的多样化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营造技艺;乐平古戏台
江西乐平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也是江南民间戏曲之乡。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于2006年入选为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4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当前特别重视地方文化研究、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不断地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深入地研究乐平古戏台及其营造技艺,对特色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方法论”[1]。
艺术创作论文:浅谈庄子美学中的艺术创作问题
艺术人类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注重在历史语境中分析艺术,在社会整体观中认识艺术。因此,研究中不应只停留在艺术品或艺术活动本身的研究,而应将其置于其存在和发生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其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艺术人类学的优势就在于其视角的开阔性和多样性,任何艺术都包含有技艺,对技艺的认识角度也是多样性的。乐平古戏台是历经千余年的民间传统建筑艺术,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去审视这一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能够 充分挖掘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内涵,同时给予民间营造技艺适合的文化解释。把乐平古戏台营造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看其对自然环境、宗教、政治、经 济、民俗文化等方面发挥的社会作用,进而在艺术中剖析社会生活。艺术人类学关注对人的研究,古戏台的营造是人类的创造活动,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与其相关的社会各部分的关系,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义更大,作用更加明显。
1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习俗
乐平古戏台是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民间乡土艺术的典范。它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更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递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展示了本土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古戏台建筑既有对以往历史的传承,也蕴含乐平民众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历史上乐平村民最为直接的精神愿望和较为世俗的象征文化需求。乐平古戏台在整个营造过程中,就充满着许多具有乐平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
1.1古戏台建筑营造的风水习俗
风水习俗自始至终贯穿于乐平古戏台营建的各个阶段。第一,择址定向。乐平古戏台的朝向、形式、布局及相互关系都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乐平历史上拥有家庭戏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等五类古戏台,但保留至今的主要有祠堂台和万年台,此外还有一种由祠堂台和万年台相结合的双面戏台。祠堂台依附祠堂而建,自然体现选址意图。祠堂选址定向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万年台是独立的单台,大都坐落在村坊中心,台前有一坪小广场。其选址时都要请当地有名望的风水先生看地,同时要结合考虑防风、避邪等诸多因素。
第二,选择吉日。乐平古戏台在营造过程中,讲究时辰的吉凶占卜与禁忌,必须由风水师看风水,选择备料、开工动土、上梁等诸多黄道吉日,再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破土奠基。第三,营造用尺风水。乐平古戏台营造用尺主要有鲁班尺、门尺、丈杆等,风水的观念也渗透到营造尺度中。其中压白尺法是古戏台建筑设计中确定建筑尺度的推算方法。
1.2古戏台建筑营造的上梁仪式
“上梁指安装正屋明间栋柱上的脊檩,民间称栋桁(栋梁)”[2]。具体包括两个内容,即栋梁制备和上梁仪式。栋梁备料中多选用樟木或其他结籽的树木,象征着多子多孙的含义。栋梁的木材一般要到周围邻村去偷砍,主要是偷砍的时候被发现了,偷梁的人可以大声地说:“该罚(发),该罚(发)”,借“发”之意。这种偷梁的做法是当地的习俗,不会被视为小偷。栋梁精心制作,略呈弯形,底面用彩漆绘制许多吉祥图案。第二,上梁仪式。在各种仪式中最隆重的要数架主梁。主梁上要披红、上梁时要喝彩,还要按照规矩抛洒酒果品,供乡亲们争抢,这不仅是为了喜庆与热闹,更主要是历代相传,争抢的人越多,就越人气、越吉利。开工和上梁除了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还要在村中大摆宴席,以示庆贺。
1.3古戏台建筑落成的开台习俗
乐平古戏台落成,首场演出必须“开台”,亦称“破台”。在戏台中间立一老郎菩萨像,前遮幔帐,两边挂刀、剑与弓箭,箭在弦,对着台下,由小花脸扮鲁班,占香三根插老郎神位前,卷纸燃烟,四门熏遍,曰“打火”。“鲁班”以尺量台,每量五下则用斧对空朝下劈三下,捉一事先备好之公鸡,捏破鸡冠,以血涂老郎神和喜神(演出的娃娃道具)。接着,花脸扮王灵宫,小生扮韦陀,手执钢鞭跳跃作“开霸”状,站立台前摆好的八字形两排互上。观音缓步出台,口中念念有词。须臾,便有由老旦、正旦扮的红、黑二煞冲出,韦陀王灵宫随后追赶,将二煞逐下戏台。继而“鲁班”杀鸡,血洒黄表纸,再把鸡头扭翅下置台上,取鞭炮对准鸡身鸣放,鸡受惊狂飞乱跳,跳得越高越好,最后艺人们虔诚地拜过老郎菩萨,才各自扮戏。
2古戏台建筑形制与装饰的文化意识
乐平古戏台起源于祭祖娱神的民间信仰,回归民众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即:文化娱乐),它是神性与俗性完美融合的产物。古戏台是古建筑艺术,它的营造技艺则不仅仅是建造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是乐平民间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融为一体的一道文化景观,其建筑形制结构和建筑装饰的物质实体被赋予了复杂的文化意识。
2.1古戏台建筑营造中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
乐平古戏台建筑处处都体现出地方民间宗教信仰特色。首先,戏台屋顶形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等,如乐港韩家渡戏台、众埠界首戏台等都是硬山顶。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如后港义芳戏台就是把明间屋顶抬高做成有高翘角的歇山顶。这些屋顶样式古朴庄重,屋顶重檐翘角,挺拔匀称,风姿峥嵘,显得高大威严。同样,脊饰也是能够明显体现戏台宗教功能的地方,在高厚敦实的正脊和垂脊上做出花纹和镂空图案,并配以高大而造型复杂的游龙走兽,以龙、狮、麒麟等瑞兽为题材,这种屋脊的雕饰可以与庙宇、祠堂神殿等建筑的装饰相比,其等级与华丽程度不相上下。而且,乐平古戏台和神殿庙宇的脊饰,最为典型一致的是正脊中间的“宝顶”。
瓷瓶宝顶、方天画戟都是宗教特有的装饰形式,加上屋脊上高大威猛的脊兽装饰,往往使人无法分辨整座建筑是神殿还是戏台。尤其戏台矗立于乡野村庄,在田野风光和平实民居中间,更显戏台庄严雄伟、金碧辉煌,如神居之所。其次,乐平古戏台斗拱、斜撑、雀替、立柱、柱础等建筑构件也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斜撑装饰造型上,戏台与祠堂、庙宇更接近,多使用龙、狮、虎、麒麟等神灵之兽,使戏台装饰透出一股森严的威慑之气,以强化宗教的气氛。雀替是安在前排檐柱和梁枋之间的一种构件,乐平古戏台大多是鳌鱼雀替和屠刀形雀替。
在民间信仰中,鳌鱼是龙头鱼身之兽,乃龙九子之一,是镇水之物。屠刀形雀替有许多佛教、道教的宗教人物和故事雕刻其上。在立柱上,往往雕刻有一条生动具象的龙攀柱而上,这更偏向于神殿建筑的装饰风格和特点。而柱础石雕的图案大多是莲花式覆莲的形状,这与佛教庙宇建筑极为相似。总之,乐平古戏台装饰是乐平民间信仰和佛教的完美结合,是宗教色彩的混合体。
2.2古戏台建筑营造中的民间民俗文化
古戏台起源于民间宗教文化,“演戏酬神,自古为然也”以神灵的名义进行,但在演戏酬神活动之时,也是人们聚会娱乐的时候,这就使得古戏台兼具宗教功能和娱乐功能。娱乐功能造就了古戏台建筑装饰的民俗风格和特征,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吉祥装饰纹样被广泛运用。在乐平古戏台装饰中,采用的吉祥装饰纹样的外观形象与表达内容有很多,如:动物纹、祥禽瑞兽、植物纹、人物纹、几何纹、器物纹、文字纹以及吉祥组合纹样等。这些吉祥纹样于古戏台建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首先是屋顶上的屋脊、屋瓦、瓦当等;其次是戏台上藻井、天花、梁枋、柱、斗拱、雀替、门窗等;最后是底部的台基、柱础、铺地等。吉祥装饰纹样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形态表现,是有丰富寓意的,但通常并不直表其意,而是寄意于各种形象之中。
例如,古戏台装饰中的牡丹、芙蓉花姿端正,绚丽大方,象征着美好和富贵;兰花朴素简洁,有高洁之意;祥云图案简洁、舒展、飘逸,有灵动的美感,寓意祥瑞之气……谐音也是吉祥纹样寓意在古戏台装饰中的常用表现手法。例如寿星骑鹿斜撑,鹿谐意禄,故又称寿禄撑,寓意寿禄双全;戏台斗拱多装饰蜘蛛图案,乐平人称蜘蛛为喜儿,蜘蛛装饰在斗拱上,寓意喜从天降。方胜纹、卷草纹等图案符号都有特定的吉祥寓意。
二是民俗气息浓郁的戏曲人物和故事成为古戏台装饰的主要题材。乐平400余座戏台几乎座座都有戏曲人物或故事的木雕装饰,这种装饰充分展示了古戏台的场所功能和娱乐功能。民间戏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人物和故事的雕刻装饰,也给古戏台打上了深深的民俗文化的烙印,使古戏台明显有别于完全的神殿建筑,又不同于一般的民居建筑。其次,使用数量较多,装饰位置广布,每座古戏台拥有的这类雕刻数不胜数、遍布各处。从室内游梁、随枋、三架梁、月梁、抢头梁、穿插枋、斜撑、雀替、门饰、屏风、窗棂等构件,到戏台上部牌楼各层之间,均有戏曲雕刻,除了木雕还有少许砖雕。
例如,镇桥浒崦戏台共有雕刻构件150余件,其中戏文人物雕刻就有108件,而且内容无一雷同,题材丰富多彩。三是装饰繁复、充盈,色彩艳丽、热闹。张道一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一文中指出:“在内容和形式上:真、全、艳、健;在风格和特色上:粗、俗、野、土。”乐平古戏台也具有这些民间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一方面它作为神庙戏台,显现出高大、威严、肃穆、端庄、神秘的神性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娱乐功能和民俗文化特点,使其表现出民间艺术热烈鲜明、喜庆热闹、充沛盈满、夸耀祥瑞的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民俗意味。
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下,探究乐平古戏台的营造技艺,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古戏台建筑本身及其营造技艺的认知,同时,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真正主体和主人是民间,是大众,政府和学者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政府应当为保护和传承给民间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一定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及引导,学者应当深入民间进行严谨的科学调研,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的认知,增强自觉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和能动性。
受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影响,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新文化的同时,也在消解旧的文化传统。在此背景下,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失其本,又能紧随时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建造古戏台的能工巧匠在当代现实生活中有用武之地,既能凭借传承的一技之长服务当代社会,获取养家糊口的物质生活来源,又能在不断的制作中提高技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传承中有新的创造,赋予传承技能新的生命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乐平新农村建设中,如在移民新村建设、新农村农民娱乐公共设施建设、农村宗族祠堂修缮、改建、新 建的过程中,引入古戏台营造中极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结构布局、砖雕木雕、装饰手法、匾额楹联等营造技艺,并赋予这些传统技艺、方法新的时代精神,使得新农村当代建设中有传统建筑元素,能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又能让这些肩负营造技艺传承的民间工匠有广阔的用武之地,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这既是地方传统文脉的有效传承方式,又能让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传承中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沿革与本土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1):15-23.
[2]黄续,黄斌.婺州居民传统营造技艺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张振南,暴海燕.长子县戏曲文物二则[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乐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平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5]张芳霖.赣文化通典·民俗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徐进1,张晓颜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