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内容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对河北省供应北京市场的蔬菜供应链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指出,冀菜进京的供应链体系优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大力发展与北京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企对接;积极引入订单农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电子
内容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对河北省供应北京市场的蔬菜供应链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指出,“冀菜进京”的供应链体系优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大力发展与北京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企对接”;积极引入“订单农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平台的作用,促进产销信息有效对接;推进河北省蔬菜的供给侧改革,满足北京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等。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冀菜进京,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引入,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蔬菜等农产品易腐烂、不易长时间运输和存储等特性,蔬菜供应链上的企业都面临较大市场风险,造成很多蔬菜无法实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
河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蔬菜生产大省,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毗邻京津的地缘优势以及与京津地区产业结构互补优势,使其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的“菜篮子”。目前,河北省蔬菜生产面临着发展滞后和北京市场消费需求旺盛不协调的局面。构建河北省面向北京消费者的高效优质的蔬菜供应链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冀菜进京”的流通效率和水平,推动京津冀三地蔬菜产供销一体化,满足北京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北京市大都市消费的引领作用,推动河北省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
北京市蔬菜市场现状和供需缺口分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蔬菜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减少。2002年,北京市蔬菜种植面积为11.5万公顷;到2017年,下降到4.2万公顷,下降了63.5%。在自身蔬菜供给量大幅下降的同时,北京市蔬菜需求量却在不断增加。2002年,北京市蔬菜需求量为740.06万吨;到2016年,蔬菜需求量增加到1129.9万吨,增加了52.7%。
北京蔬菜供应能力下降和需求量上升造成北京蔬菜供需缺口的不断加大。目前,北京市蔬菜自给率大约为16%,其余部分主要依靠外地市场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作为北京的“菜篮子”,河北省对保证北京的蔬菜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冀菜进京”的优势分析河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蔬菜生产大省,其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毗邻京津的地缘优势以及与京津地区产业结构互补的优势,使其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的“菜篮子”。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行,为“冀菜进京”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鲜明
河北省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使其可以充分利用北京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优势资源。京津冀都市圈包括13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张家口、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和承德。京津冀地区东临渤海,内环京津,是环渤海的心脏地带,也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中心。京津冀都市圈涵盖京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一个农业大省,河北可以利用京津两地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优势资源,京津两市利用河北省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促进产业互补,协调发展。
(二)交通网络密集
京津冀都市圈密集的公路交通网络为河北省蔬菜流通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北方交通网络最密集、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地区,尤其是公路网络密集,高速公路的平均密度是全国的3倍,京津冀区域内的公路已联通京津以及河北省13个城市及大部分县城,为河北省蔬菜流通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
(三)产业结构互补优势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互补的优势,为河北省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提供了空间。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天津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和制造中心,第二产业比较发达;河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占有明显优势,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河北省应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京津的物流、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等优势,发展现代化农业,保证京津冀区域的农产品以及蔬菜供给,尤其要做好北京的“菜篮子”,保证首都的蔬菜供应。“冀菜进京”的供应链模式分析目前,“冀菜进京”的供应链呈现多种模式,包括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企对接”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和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一)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是将流通过程中的批发市场作为市场组织,发挥其在蔬菜流通过程中的集散功能模式。这种模式前端是包括合作社、经纪人、收购商、批发商等衔接千家万户生产者的经济组织,后端是直接对接成千上万消费者的零售商、超市等经济组织。目前,“冀菜进京”的集散与流通主要依靠批发市场完成。2016年,河北省销往北京的蔬菜达到5735.38万吨,在北京八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有率为41.8%,位列第一。每年7-10月,河北省“张承”地区夏秋错季蔬菜在北京蔬菜市场的占有率达70%以上,批发市场是“冀菜进京”的最主要渠道。
(二)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企对接”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农超对接”和“农校对接”是指将蔬菜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直接运送至北京市超级市场的蔬菜专柜和学校机关食堂等消费大户。这种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辖区内政府机关和学校数量众多,集体消费的蔬菜数量相当可观,为“农超对接”和“农校对接”提供了广阔市场。
“农企对接”是指河北省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与北京市企业签订订单合同,进行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蔬菜企业可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规避了风险。2011年,河北固安县“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供销合同,每年有超过5000吨的蔬菜供应“呷哺呷哺”在北京的130余家店面,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罐头蔬菜、速冻蔬菜以及深加工蔬菜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将对河北省蔬菜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农企对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河北省的蔬菜龙头企业一方面对接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消费能力强的流通主体,另一方面与农户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使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河北省蔬菜龙头企业在“冀菜进京”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以下作用:发挥桥梁作用,有效连接河北的“小生产”与北京的“大市场”。蔬菜的生产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客观上存在生产与运输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对于蔬菜的消费需求却具有全年性和普遍性。
河北省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充当市场的载体和桥梁,向外连接北京消费市场,向内连接河北省广大农户,为河北农户提供精准的市场信息,按照北京市场需求引导农户生产,从而把河北农户的“小生产”与北京消费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实现良好对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改变了过去河北蔬菜农户传统的粗加工和内向型生产经营模式,形成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从单纯的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变,提高农户自身经济效益。
河北省蔬菜龙头企业利用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为农户提供原材料、农机设备和生产加工技术,同时为农户提供北京市场需求信息和销售服务,河北省蔬菜龙头企业同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和成本,提高农民收益。提高蔬菜品质,确保进京蔬菜的质量安全。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蔬菜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食品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能有效立足于河北本地优势资源,使蔬菜的种、养、加、销各环节趋向区域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有效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规模化经营和发展。蔬菜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和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根据市场信息,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使蔬菜生产和加工技术达到新水平,降低蔬菜药物残留,满足北京市场高端消费需求。
“冀菜进京”供应链体系优化对策
(一)保证“冀菜进京”的冷链物流,加强产地预冷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于饮食健康的不断关注,北京市场蔬菜需求的品种和结构出现“高端化”和“精细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叶菜类、茄果类和瓜菜类成为主要需求品种,分别占到蔬菜消费总量的28%、16%和17%。叶类菜和茄果类蔬菜属于不耐储存的蔬菜品种,对冷链运输条件和产地预冷提出较高要求。
蔬菜冷链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导致难以收到良好保鲜效果。在“冀菜进京”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河北省蔬菜在产地进行预冷处理,除去蔬菜的田间热和呼吸热,使蔬菜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降至规定的适宜低温范围,以减少蔬菜的养分消耗,保证蔬菜最佳的鲜度、风味和品质。
然后再使用冷藏车进行蔬菜运输,到达北京市农产品配送中心或蔬菜批发市场,经采购验收进入冷藏库,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是否对蔬菜进行冷藏和流通加工,最后配送到各零售网点,经过销售到达消费者手中。在“冀菜进京”的过程中,要确保冷链物流每一环节良好的保鲜效果,从而提高河北省蔬菜质量,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满足北京蔬菜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河北省菜农收益。
(二)培育河北省新型蔬菜运输主体,提高“冀菜进京”运输效率
河北省蔬菜运输主体以农户和经营蔬菜批发的个体商贩为主,存在规模小和分散化的特点,降低了蔬菜运输效率。为了提高“冀菜进京”运输效率,确保进京蔬菜质量安全,河北省应该着力培育新型蔬菜运输主体,发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农村运销大户,推动各流通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和服务为中心运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运销手段,加强对新型流通主体关于农产品流通政策、运销储藏、加工技术、质量安全等业务培训,引导其与农户形成较为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吸引一些连锁超市、便利店和蔬菜龙头企业的加入,为蔬菜流通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冀菜进京”运输效率。
(三)减少流通环节,优化“冀菜进京”流通模式
“冀菜进京”在产销对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流通环节冗长、交易成本高、流通效率低。在传统的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消费者的流通模式中,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与零售商层层加价,运输费用以及批发市场征收的仓储费、摊位费、入场费以及管理费等流通费用占到蔬菜零售价格的50%以上。
从河北省蔬菜价格基本构成来看,田间收购价格约占30%,产地批发市场至销地批发市场的流通成本约占30%,进入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最后一公里”的流通成本约占40%。为了降低“冀菜进京”的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应该发展河北省蔬菜与北京对接的“直采直供”联盟,探索“农超对接”、“农企对接”以及“农校对接”等新流通模式。
(四)推进河北省蔬菜供给侧改革,满足北京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蔬菜消费开始步入“品质时代”,尤其是在京津等发达地区,对蔬菜的需求日趋高端化和精细化。目前,河北省供应北京市场的蔬菜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高端蔬菜供不应求,低端蔬菜供过于求。
河北省蔬菜生产农户对于蔬菜物流加工和增值的意识比较淡薄,农户在蔬菜采摘后,只进行简单加工,就经由批发市场进行销售,蔬菜的外观、卫生以及新鲜程度都难以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省蔬菜生产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从注重生产到注重销售,从注重产量到注重质量,打造特色和品牌。要积极推广“净菜进京”,满足北京市场的高端消费需求,减少蔬菜进入北京市场后产生的垃圾,改善首都环境,同时提高河北省农户收益。
(五)加强“京冀蔬菜供需信息平台”建设,实行“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冀菜进京”无论是流通体系创新,流通信息共享,还是根据北京市场消费需求推进河北省蔬菜供给侧改革,都需要各蔬菜流通主体的紧密合作。因此,建立“京冀蔬菜供需信息平台”尤为重要。该平台应该是一个包括信息平台、技术平台、融资平台、交易平台以及人才流动平台等在内的综合性平台,在实现蔬菜流通领域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各种农产品的资源共享。
河北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打通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现代蔬菜产业链体系:首先,运用农业物联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河北省应着力打造农业物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农业”生产模式。围绕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化监管,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技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气象信息观测、温室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以及设施自动化控制等物联网技术的混合应用。
其次,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解决“冀菜进京”过程中物流信息的“最先一公里”问题。河北农户作为京津冀区域蔬菜物流的起始环节,具有居住分散、资金有限、规模小等特点。农户物流信息系统的引进和使用有限,物流信息“最先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河北省应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立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共享机制,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先一公里”。
最后,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蔬菜质量。河北省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着眼于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省推广集政府监管、企业自查、消费者监督于一体的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和远程信息综合展现系统,搭建网络化监管平台,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安全法规,完善农产品安全政策,制定追溯实施标准,提高进京蔬菜质量,保证首都市场供应。
农产品论文投稿刊物:《农产品加工》(月刊)创刊于2002年,由山西省农机化研究院、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管理站、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协会主办。是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重点支持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媒体。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