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福建永泰县建立麋鹿奠基种群的思考> 正文

福建永泰县建立麋鹿奠基种群的思考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2-07 12:02

本文摘要:为了进一步扩大麋鹿在国内的分布区,作者于2019年2月2225日对福建永泰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该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植被、水源等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了解,该区域有维管植物853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29种。本文对比了永泰、大丰和石首地区栖息地因子差异,认

  为了进一步扩大麋鹿在国内的分布区,作者于2019年2月22—25日对福建永泰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该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植被、水源等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了解,该区域有维管植物853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29种。本文对比了永泰、大丰和石首地区栖息地因子差异,认为可以在福建永泰县建立一个39头大小的(♂13,♀26)麋鹿奠基种群,并可以通过适当的人为干预,最终在该区域形成可自我繁衍的自然种群。

野生动物学报

  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属于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麋鹿属,草食性动物,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野外灭绝物种。麋鹿为我国特有鹿种,在野外灭绝已经有100多年,因少量麋鹿流失海外,麋鹿种群才得以保存并繁衍至今[1-2]。人类的大量猎捕,农田开垦,使它们栖息的自然环境日益缩小与破坏,是导致野生麋鹿绝灭的主要原因[3-5]。麋鹿这一物种在中国经历兴盛、衰落、灭绝、重引进、繁殖扩群、恢复野生种群的特殊阶段。我国自1985年启动麋鹿重引进工作,先后在北京大兴和江苏大丰两地建立奠基种群。

  经过30多年的繁殖扩群,截至2018年底,国内麋鹿种群数量已发展到近7000头,形成了江苏大丰、北京大兴、湖北石首和湖南洞庭湖几个较大的野外可自我维持的自然种群以及分布全国各地近80处输出小种群。然而,在已建立的输出小种群中,主要以公园动物园展演、生态旅游、科普宣教为主要目的,麋鹿缺乏足够的自然栖息地,遗传多样性贫乏,有效种群数量低,难以形成可自我维持的健康发展的种群。因此,在国内扩大麋鹿分布地、建立可自我维持的迁地奠基种群,实施迁地保护工作对麋鹿这一物种的长久发展尤为重要。

  1麋鹿拟放养地自然状况

  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118°23'—119°12'E,25°39'—26°05'N),东临闽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连莆田、仙游,北接闽清。地处温、热带的过渡带,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拟放养区位于永泰县白云乡,明洋、限畲、东坑里、大垄里之间区域,可用于麋鹿放养区面积333hm2,地形主要为沟谷台地。该地区年均气温14.6—20.1℃,年均降水量1400—2000mm,无霜期为300d左右,日照时数为1755.3h。春季(3—6月)阴湿多雨,夏季(7—9月)晴热多台风,极端最高气温达40.9℃;秋季(10—11月)天高气爽,少雨多旱;冬季(12—2月)晴冷干燥,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5.4℃。

  溪河纵横交错,成网状水系,汛期4—9月。永泰地质属浙闽粤火山活动带闽东火山活动亚带内,受火山作用强烈,又受后期喜山运动新构造升降影响,境内群山林立、沟谷深切、溪流纵横,大部分地区海拔500m以上。植被群落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2%,林草覆盖率为85%。山地植被主要由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和杜英科(Elaeocarpaceae)等常绿阔叶树种组成,沟谷盆地以撂荒地、蕨类植物、禾本科(Gramineae)类植物为主,湿生植物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等。已定名维管束植物150科853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55种,裸子植物9科31种,被子植物118科767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科129种,其中兽类17种,鸟类67种,爬行类25种,两栖类2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3种,其中国家I类保护动物有云豹(Neofelisnebulosa)、蟒(Pythonmolurusbivittatus)等4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豺(Cuonalpinus)、红隼等(Falcotinnunculus)19种[6-7]。

  2麋鹿引入的可行性分析

  2.1气候

  通过查阅资料,比较了福建永泰、江苏大丰和湖北石首在极端温度、年平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和无霜期数据,永泰极端最低温出现在1月为零下5.4℃,较同期大丰、石首极端最低温分别高7.6℃,10.5℃;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为40.9℃,较同期大丰、石首极端最高温度分别高2.4℃,2.3℃;年均降水量比大丰、石首同期分别高82.9mm,500mm,年日照时数比大丰、石首分别少395.4h,81h,无霜期较大丰、石首分别多93d,35d。麋鹿重引入国内后,经过繁殖扩群、种群复壮后,麋鹿放养种群记录最北端为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端低温为-30℃,在此低温下,麋鹿种群健康状况未受到影响,并成功繁殖[8]。记录最南端为海南枫木鹿场,极端高温为35.9℃,1992年该场从北京大兴引进8头麋鹿(♂2,♀6),成功进行自然繁殖。福建福州动物园1997年从济南动物园引进2头麋鹿(♂1,♀1),能够进行自然繁殖[9]。

  2.2食物

  在拟放养区发现有自然生长的高羊茅(Festucaelata)等麋鹿可采食植物60多种,其中黑麦草(Loliumperenne)、狗尾草(Setariaviridi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等喜食植物20多种,在撂荒地自然分布,生物量较大,可为麋鹿提供食物保障。该区域无霜期均较大丰、石首地区长,因前期扩群速度较慢,饲草需求量有限,自然生长的野生禾本科类植被基本能够满足麋鹿引入初期采食需求。冬季在放养区有计划的播种黑麦草、紫苜蓿(Medicagosativa)等饲草丰富麋鹿采食植物种类。待鹿群基本适应该地环境后,根据其采食自然植被特点,对其放养地进行人工干预,增加其喜食植物生物量。

  2.3水

  拟放养区内分布较多自然形成的溪流,水质优良,在2类水质以上,能够保障足够的麋鹿饮水。麋鹿引入前,对该区域内原有水塘进行改造,为麋鹿提供避暑降温、泥浴创造条件。

  2.4隐蔽物

  拟放养区内毛竹林呈斑块状分布,为麋鹿提供了天然的隐蔽场所,同时落叶松等高大乔灌木为麋鹿提供遮阴避阳等。为防止麋鹿逃逸和外界干扰,在放养地周围333hm2范围内设置不锈钢围网栏(高5m,网孔15cm,间隔5m设置立柱1根),有效隔离了人为活动对麋鹿的影响,同时对麋鹿潜在天敌形成良好的屏障。

  3麋鹿引入的意义

  3.1生态效益

  从麋鹿化石出土看麋鹿历史分布范围为:西起山西省临汾,东达海滨岛屿,北至辽宁康平,南至海南岛和台湾岛[12]。但是历史分布记载未见福建各地有麋鹿分布和化石出土,在永泰县成功建立麋鹿种群,一方面可以丰富当地物种多样性,通过开展麋鹿繁殖扩群并形成可自我维持的野外种群,在这一过程中以麋鹿为旗舰物种的生态系统即麋鹿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麋鹿自然种群形成后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本地自然生物链。另一方面扩大麋鹿在国内的分布范围,有效化解“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潜在风险,有利于物种保护,具有巨大的生态意义。

  3.2社会效益

  麋鹿适应当地环境并形成一定规模后,开展有计划的科普宣传活动,为当地中小学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对麋鹿保护知识的宣讲,提升社会公众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逐步形成传播生态文明的大讲堂,成为永泰另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3.3经济效益

  永泰县白云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清代御医力钧而文明,被誉为御医故里,麋鹿种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科学划定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一方面,麋鹿保护巡护、日常管理,导游讲解、旅游服务,周边村民可利用自有房屋适当改造后开办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活动,为当地解决大部分人员就业减少外出务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实现绿色发展。另一方面,麋鹿全身是宝,它的茸、角、血、骨、脂、内脏和皮都是上好的中药材。古代许多中医药书籍记载了麋鹿的药用价值,诸多方剂中都曾把麋鹿角、茸等列为主药和佐药[13]。

  麋鹿在永泰建立可自我维持的自然种群后,可适当开展麋鹿人工驯养繁殖,对人工繁育后代进行中药价值研究和尝试,麋鹿恢复入药后,将有效解决患者病痛,同时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4建议

  考虑到本次引入的麋鹿将直接放养在较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环境适应性风险,管理机构应在引入前制定麋鹿对当地环境适应性风险防控预案:建议先在放养地设置一个5hm2的临时围栏,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待麋鹿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后,再放入大围栏内;配备专职兽医,对麋鹿已报道的发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和掌握,为麋鹿引入后的疾病防控工作做好应急准备;麋鹿引入后应加强放养区巡护管理,禁止周边社区放养的牛、羊等偶蹄动物进入麋鹿放养区,防范将外源性传染病带入并导致麋鹿患病的风险。由于地域海拔不同,麋鹿拟放养地植被、温度等物候因素与大丰、石首两地存在较大差异,应进一步开展采食植物生物量和演替过程研究,精确测算容纳量;认真做好麋鹿行为、栖息地选择、极端高温天气下适应性监测,为后续建立可自我维持的自然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立波,丁玉华,魏吉祥.大丰麋鹿种群抑制因素初步探讨[J].野生动物,2009,30(6):299-301.

  [2]丁玉华,刘广新,孙大明,等.麋鹿采食植物的初步探讨[J].畜牧与兽医,1989,21(3):116-117.

  [3]计宏祥.四不象鹿属地理分布的变迁[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5,23(3):214-222.

  动物养殖论文投稿刊物:《野生动物学报》主要内容是以野生动物生态学、行为学、分类学、管理学、分子生物学、保护生物学以及饲养繁殖、疾病防治、经济动物的开发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性论文为主。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生命科学学院及科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都及野生动物爱好者。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