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中国种业现代化发展优化路径研究> 正文

中国种业现代化发展优化路径研究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6-26 11:07

本文摘要:摘要:种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文本在梳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国种业基本现状与面临困境的基础上,依循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五个优

  摘 要:种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文本在梳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国种业基本现状与面临困境的基础上,依循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五个优化路径:政府要大力出台种业扶持政策,优化种业市场环境;强化种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规范种业市场秩序;完善种子研发与审定机制,整合种业优质资源;发挥种业集聚效应,延伸种业链条;加快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构建种业整合服务平台,以促进我国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种业现代化;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优化路径

中国种业

  一、问题的提出

  种业即种子产业,广义指以种子商品化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自成系统的物质性生产行业,也是一个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基本生产资料的特殊行业(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打好种业翻身仗”。相关政策已经明确种业发展的战略性地位。截至2019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2)。

  随着种业研发体系的不断增强,科研转换成果相继落地,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2],种业市场化的前景较为乐观。但是,种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2019年,我国农作物种子的贸易逆差高达2.24亿美元(3),相较种业优势国,我国种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度差距明显,种子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普遍呈现“小、散、乱”的分布格局[3],且整体科研能力较弱。目前,我国种业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转变种业传统经营模式。为此,本文从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总结种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因地制宜地提出种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化路径,确保我国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种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种子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因此,推进种业现代化发展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种业国际竞争的不断激烈,国内外学术界对种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日益重视,大量研究文献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侧重于对种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研究。有学者指出,科技创新是种业现代化发展的原动力,在品种改良上进行创新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81-2000年,发展中国家通过改良品种使农作物产量增长了40%[4],采纳新型技术种子有助于农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5][6]。在制种技术上进行创新已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7][8]。未来可以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手段提高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突破种业科技发展难题,并揭示种子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产出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效应[9]。

  目前,政府通过直接补助、税收优惠以及信贷支持等方式大力支持种子企业进行科技创新[10],但是我国种业发展起步较晚,种业自身发展并不完善,国内种业科技创新成果更多依靠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工作所得,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11]。二是市场竞争,侧重于对种子企业竞争力不足的成因分析以及提升路径研究。有专家指出,我国种子企业规模较小且竞争力较弱,种业资源过于分散[12],同时,基地分散、生物工程新技术弱、营销能力不强等劣势也制约着种子企业的发展[13]。

  此外,随着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外资种子企业迅速占领我国种业市场,使国内种子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国内建立公司或研究所,直接进行种子的生产销售;二是,通过国际市场依托先进技术和低成本优势直接向我国出口种子[14],增加国内种子企业对外资的依赖度。一旦外资撤资,国内企业必然受到较大冲击[15],将严重影响我国种业的现代化发展和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16]。关于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第一,种子企业认证的重要性。有学者发现,将非正式的种子企业转型升级为通过认证的正式种子企业将更容易获得支 持,更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17];第二,种业整合的重要性。相比于通过企业自身资本的累积进行发展,种业整合具有更强的推动力[18],有利于形成以育种研究为先导,以品种为基础的育种模式,实现我国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19]。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复杂,种子企业在注重外部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不能盲目进行整合[20][21];第三,加强种子企业对外合作的重要性。种子企业通常通过海外制种、海外直接投资(合资、合作)、出口贸易等方式推进种业“走出去”[22]。此外,还有学者对我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的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并围绕推动我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3][24]。三是政策体系,基于品种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视角对种业政策体系的研究。有学者指出,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种业市场监管体系的良性配套,能够有效保障种业现代化发展的运行环境[25]。

  品种是种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种子管理的源头,但从计划经济时期持续到现在的品种审定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需要在深化品种审定制度的同时实行品种登记制度[26]。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对于主要农作物品种仍应保持品种审定制度以保护农民的利益[27]。此外,建立种业知识产权强国是种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资,增加农业生产[28],当前,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由品种产权的竞争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不但要追求产权数量的累计,也要注重品种质量,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9]。

  综上所述,种业步入现代化进程主要通过重视种业技术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及完善种业相关政策等来促使种业不断发展壮大,使我国种业在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竞争能力,确保种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种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体系的独特性,很难直接复制外国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需要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种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为适应新时代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本文通过对我国种业发展进行分析,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提出我国种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化路径,促进我国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

  三、我国种业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底

  种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种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支撑。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和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在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提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和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将技术变革和制度变革看作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因素变量[30]。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指随着稀缺资源变化致使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对技术变革的诱致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中倾向于不断开发利用因资源充沛而相对廉价的投入要素技术,替代因资源稀缺而相对昂贵的投入要素技术,这一技术应用转变的过程被称作诱致性技术创新。林毅夫根据要素替代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土地代替型技术创新和劳动力代替型技术创新[31]。我国种业现代化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具体而言,土地代替型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改良,以抗病稳产、多抗广适、高效高产为目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技术创新节约土地资源;而劳动力代替型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品种繁育过程中的机械化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种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机械化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

  四、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

  世界现代种业开始于18世纪40年代种子商品化的萌芽,之后因美国《植物专利法》的颁布和杂交玉米种子的成功研发发生第一次巨变,极大提高了种子商品率[36],随后经历了政府主导、立法、商业化经营、全球化等四个发展阶段[37]。而我国种业发展起步较晚,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地位,我国农作物种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五、我国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种业主要由国有企业发挥主体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直到2000年颁布《种子法》才打破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局面。中国种业的市场化进程仍处在起步阶段,虽然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种子的产业化发展已初具市场规模,正逐步迈向国际化,但我国种业的发展总体趋势仍不明朗,面对国际种业巨头的进口压力,仍需夯实自身基础,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种业安全,从而解决我国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

  六、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依据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种业现代化的发展既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市场需求拉动和政府政策推动成为推进种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种子论文投稿刊物:《中国种业》(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种子协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技术性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种业科技期刊。该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

  七、结 论

  我国种业发展正处于大力推进的转型期,种业发展的历程仍需不断磨砺,从纵向发展看,我国种业的市场化发展不断增强,种业规模初成,发展速度较快;从横向对比看,我国种业产业化发展较弱,与国际龙头种业抢夺市场份额的能力不足,种业发展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缺乏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国种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种业发展监管体系不完善、部分品种种质资源对外依赖性强、育种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竞争力不强、制种生产线落后等问题,需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优化发展路径,以促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把握当前种业发展新阶段,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构建种业发展新格局,开启我国种业现代化发展新征程。

  参考文献:

  [1]詹琳.中国现代种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2]孔祥智.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21(1):34-36+63.

  [3]侯军岐,等.国际种业公司案例分析及对我国种业发展启示[J].中国种业,2015(11):6-10.

  [4]EvensonR,GollinD.AssessingtheimpactoftheGreenRevolution,1960to2000[J].Science,2003(5620):758–762.

  [5]AndersonJR.AgriculturalTechonlogy:PolicyIssuesfortheInternationalConnunity[M].Cambridge:CABInternationalandWordBank,1994.

  作者:张永强 董权瑶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