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农村高质量防贫在防贫组织上更加注重自组织性,在防贫动力上更加注重内生性,在防贫手段上更加注重持续性。韧性农户具有自主性强、适应性强、稳定性高和灵活性强等特征。农户韧性能力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的能力要素,其中,经济韧性能力包
摘要农村高质量防贫在防贫组织上更加注重“自组织”性,在防贫动力上更加注重内生性,在防贫手段上更加注重持续性。韧性农户具有自主性强、适应性强、稳定性高和灵活性强等特征。农户韧性能力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的能力要素,其中,经济韧性能力包括就业渠道拓展能力和收入来源挖掘能力;社会韧性能力包括社会网络缔结能力和社会信息共享能力;文化韧性能力包括贫困思想破除能力和环境变化学习能力。农户韧性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实现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冗余机制、竞合机制和调整机制。从精准防贫现实情况看,推动高质量防贫需要从提高创业能力、增收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快提升农户韧性能力。
关键词韧性农户;韧性能力;高质量防贫
一、引言
精准防贫是精准扶贫的实践延续,实现高质量防贫是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要求。如何防止农村返贫正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议题。目前,学术界在返贫概率、风险、特征、原因、机制和对策等方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蒋南平等从健康、融入城市等维度分析了新老农民工多维返贫的贡献及其原因①。李小云等指出,应将现行政策工具进行重新梳理,建立起相互衔接、互不重复、目标明确的新型减贫政策体系②。与此同时,学者们在减贫、脱贫上的研究还涉及高质量减贫和高质量脱贫。如郭景福等认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减贫与高质量发展应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绿色发展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③。
“韧性”概念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自问世后不断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韧性”的物理学本义是指物体受到的外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其原有状态的特征或能力。作为心理学概念,“韧性”是指在压力之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具有韧性的个体面对困难或者逆境时能够有效应对,并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地成长。
一些机构和学者延伸了“韧性”概念的物理学、心理学内涵,将它引入到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众多领域。例如,联合国国际减灾署将“韧性”界定为“系统、社区或社会内部适应灾害的能力,通过抵抗和改变以达到和维持合适的结构与功能”。从能力视角看,“韧性”是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回应压力和限制条件而激发的一种变化、适应和改变的能力。我国农村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农户韧性能力的过程。陈军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村改革为韧性小农的现代转换与新生创造了条件。
通过组织化、社会化与国家化等形式,现代小农的韧性和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①。我国目前的防贫还没有完全实现高质量防贫,在一些地区和人群中还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户韧性能力的培育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精准扶贫注重对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把农户韧性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纳入到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减贫防贫效果。然而,农户韧性能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性。
例如,农户内生动力不足就是农户对自身文化传承的路径依赖。要摆脱这些路径依赖,实现高质量防贫,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户韧性能力。基于这些现实背景和未来发展需要,本文拟在对高质量防贫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农户韧性能力进行分类分析,并讨论其促进高质量防贫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农户韧性能力的思路对策。
二、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内涵和农户韧性能力构成
(一)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内涵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进入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高质量防贫的理念,构建农村高质量防贫的新格局。农村高质量防贫是指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激发农户内生动力,采取后续帮扶措施,切断返贫的各种根源,在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它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防贫组织更加注重“自组织”性。精准扶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农村发展大变革。这种由外生力量推动的变革为农村发展铺平了道路,现在需要进一步激发农户的“自组织”动能,通过内外力量的协同配合,提升防贫效果。因此,高质量防贫在防贫组织上更加注重农户“自组织”的协同作用。
第二,防贫动力更加注重内生性。扶贫防贫要将“扶志”和“扶智”结合起来,提升农户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的有无和高低是决定防贫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农户没有从内心深处激发自身的能量,那么再好的政策可能也难以从根本上防止贫困问题的重新出现。高质量防贫要求农户能够克服各种障碍,激发自身致富的欲望,勇于和善于迎接各种挑战,实现高质量防贫。第三,防贫手段更加注重持续性。高质量防贫不是一个短暂性的民生工程,而是一项可持续性的民生事业。一些地方实施的防贫措施具有临时型、任务型特点,当这样措施力度减弱后,农户容易返贫。这就要求高质量防贫必须建立在防贫手段的可持续性基础上。例如,产业扶贫手段应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尊重市场客观规律。
(二)韧性农户的基本特征及其韧性能力构成
1.韧性农户的特征第一,主体性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主观能动性,韧性农户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动机。当农业生产、就业、健康等出现不利境况时,韧性农户能够克服各种心理压力,主动出击,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主体性对韧性农户创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在城市创业相比,农户在农村创业会面临更多的约束条件,如人才缺口、资金匮乏等,这就要求创业农户更加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第二,适应性强。任何系统都处在不断的变革过程中。韧性农户善于对系统变革的方向进行准确研判,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评估,从而捕捉到变革过程中的机会点。韧性农户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对国家发展战略、农村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的适应等方面。
第三,稳定性高。抗逆力理论指出,任何一个韧性主体只有集聚起足够强大的能量,才能在面对风险时,维护自身原有的结构状态,不至于被摧垮。韧性农户的稳定性表现在,当面临农产品市场风险或就业形势等变化时,可以继续拥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或者维持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体现出强大的抗逆能力。第四,灵活性强。农村生产生活系统具有一定的耗散结构特征,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涨落现象。韧性农户善于结合自身的优势劣势,灵活机动地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系统中的涨落现象,使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自身及系统的优化升级。例如,农村电商是韧性农户结合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选择的灵活发展道路,体现了韧性农户创业的灵活性。
2.农户韧性能力的构成
第一,经济韧性能力构成。经济韧性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渠道拓展能力。农村高质量防贫要求农户有很强的就业渠道拓展能力,这是韧性适应性属性的本质要求。韧性农户的就业渠道拓展能力表现为,他们通过建立起对农村环境的情感信任,对乡村振兴的制度信任,对家庭成员的社会信任,认真评估外出务工、在家务农和返乡创业的内外形势,拓宽自身在各种就业渠道上的行动空间。二是收入来源挖掘能力。农村高质量防贫要求农户有深厚的收入来源挖掘能力,这是韧性农户内涵中稳定性属性的本质要求。韧性农户必须能够挖掘出足够丰富的收入来源。
第二,社会韧性能力构成。社会韧性能力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网络缔结能力。农户的社会网络可分为本地网络和域外网络。韧性农户将自身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缔结具有强大渗透力的网络体系,提升自身的社会资本存量水平,通过自组织方式夯实农村治理的网络基础,在产业发展、就业选择、农产品销售等方面采取一致行动,充分发挥社会网络在高质量防贫中的协同作用。二是社会信息共享能力。韧性农户在生产、生活等方面能够共享农村社会内部和外部各种信息,并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捕获有用的信息,挖掘出信息的价值。
第三,文化韧性能力构成。文化韧性能力构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思想破除能力。韧性农户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面对环境压力时,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自身的状态。在面临灾害灾难时,能够不屈不挠,为自己努力寻求转变的良机。
二是环境变化学习能力。农户面临的自然、社会等外部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韧性农户能够依靠强大的环境变化学习能力,从适应性和变革性两个层次去应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三、农户韧性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实现机制农户韧性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内在逻辑在于,韧性农户借助一系列内在机制,激发自身的动力,预留冗余性资源,理性参与竞合,调整行为策略,从而实现农村高质量防贫。具体的实现机制主要有四种。
(一)动力机制高质量防贫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历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定结构的装置。作为一种装置,高质量防贫通过主体、载体和动力等实现自身的社会发展目标。稳定而强劲的动力能够保证这台装置实现自我价值,完成社会目标。而动力的核心源泉来自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视为高质量防贫进程中的“知识中产群体”。高培勇等指出,“经济高质量的基础是知识中产群体扩大再生产……,知识中产群体充当了经济高质量与社会高质量的纽带,也是决定要素质量升级的关键环节”①。作为知识中产群体,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是我国农村高质量防贫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发挥自身的经济动力和社会动力双引擎作用,将周边小农户的致富理想和文化价值追求与自身的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带动其他农户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二)冗余机制
韧性理论强调组织系统设计时要增加重复或者多余的部分。尽管在常态下冗余性的系统设计往往被闲置,但重复性或者多余性的系统设计却是重要的。灾害是农户返贫的重要原因,也是削弱农村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因素。
当农村面临灾害时,如果没有必要的冗余性物质储备或者冗余性制度安排,农户很容易出现返贫现象。冗余机制还存在于易地搬迁农户人群中。易地搬迁农户对冗余性资源或制度的需求体现了韧性概念在系统设计时的冗余性理念。在原来的居住地,农户耕作土地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交通成本都很低,生活成本也较低,生计适应性高、韧性强。在搬迁地,搬迁户的生活成本上升幅度较大,这一现象对于远离原来居住点的搬迁户来说尤为突出。虽然当地政府给他们留置出必要的冗余性土地,但这些冗余性土地的耕作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增加了,改变了冗余性土地的成本收益空间,从而可能弱化了搬迁户的生存韧性。
一些生存韧性较强的搬迁户在选择与调适的过程中,受限于生计能力,不得不选择钟摆式流动的生存策略②。对于搬迁户来说,他们往往更加看重冗余性土地资源潜在价值的空间大小。可见,无论是针对农村灾害特定事件,还是针对易地搬迁农户特定对象,冗余性资源的配给、冗余性制度的设计都是实现高质量防贫冗余机制的重要内容。
(三)竞合机制
任何竞合都包括竞合的主体、方式和目标。体现在高质量防贫上,竞合主体包括农户、扶贫企业和政府;竞合方式包括横向竞合和纵向竞合;竞合目标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某种程度的冲突性。如果将政府放入到竞合分析框架中,可以发现,政府与农户之间的竞合关系并非竞争关系。在高质量防贫中,横向竞合和纵向竞合呈现出不同的绩效程度。彭珍珍等指出,在横向竞合中,运用契约治理比运用关系治理更加有效;在纵向竞合中,运用关系治理比运用契约治理更加有效③。
在高质量防贫中,治理方式和竞合方式的组配不容忽视。农村专业合作社采取契约化治理促进农户之间的竞合,将原本分散经营的散沙型农户打造成“一致行动人”。“一致行动人”通过共享农产品生产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式,避免过度竞争,形成合作机制,实现高产增收的高质量防贫目标。在精准脱贫中,政府和农户的纵向竞合关系主要体现为合作关系,而并非竞争关系。
关系治理在纵向竞合中具有制度优势,扶贫工作队制度安排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关系治理。扶贫工作队干部通过知识、权威与农户构建良好的干群关系,动员农户积极投入到精准脱贫“一致行动”中,对精准脱贫实践中的优良做法进行推广,引导良好的“一致行动”进行低成本再生产。竞合机制的每个组成部分和竞合方式促进高质量防贫的内在逻辑在于,无论是农村专业合作社还是扶贫工作队,都旨在让农户加入“一致行动”中,让农户获得“一致行动”的惯性。惯性的获取可以有效锤炼农户韧性,让农户能够自我筑构起防贫的“围墙”。
(四)调整机制在精准脱贫进程中,农户面临的各种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这些环境变化包括扶贫产业方向的调整、扶贫资源数量的调节、市场前景的起伏波动等。韧性农户为了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得以延续,在面临变化的外部环境时,能够表现出一种灵活应对的态度,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生存调节。生存调节是高质量防贫的内在要求,是构成调整机制的重要内容。调整机制不但要求韧性农户进行“生存调节”,而且要进行“发展调节”。因为高质量防贫比低质量防贫更加强调“发展调节”在整个过程中的调整功能。
例如,如果农户不对自身的发展机会进行反思,而是将目光仍然锁定在结对帮扶时期相对依靠“外力”的状态上,那么,农户就容易返贫。调整机制要求韧性农户调整好自己的预期和思路,对脱贫后的发展条件进行正确的评估,把自己的资源适配方向、就业选择方向等调整到高质量防贫的良性轨道。
四、农村高质量防贫所需农户韧性能力的制约因素的现实考察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要注意农村高质量防贫。在防贫过程中,农户在经济韧性能力、社会韧性能力和文化韧性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笔者结合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贫困县脱贫攻坚实践,通过入村入户调查,考察农户在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韧性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制约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内在逻辑。
五、农户韧性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基本思路培育农户韧性能力是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一种重要手段,应该结合乡村建设行动,从农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三种韧性能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
(一)农户经济韧性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基本思路
1.将农户创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农村高质量防贫的重要抓手。乡村建设行动将为广大的农户在农村创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任何一个有创业梦想的农户都可以紧抓时代契机,在农村寻求到创业机会,共享乡村建设行动带来的时代红利。农村高质量防贫需要有众多的农村有识之士率先垂范,带领小农户发展新产业,开拓新市场。在政策层面,既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配套条件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良好的创业硬环境,又需要通过政策宣讲、宣介创业典型与经验等方式,提高农户创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并完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
2.将农户增收能力的提升作为农村高质量防贫的战略重点。农村高质量防贫的题中要义是农户要有稳定的增收渠道。虽然在现有贫困线标准下,我国农村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相对贫困的消除要依托农户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提升农户的增收能力是高质量防贫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战略重点。在政策层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对农户的合作功能,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式,逐渐削减对农户养殖补贴的力度,促进“以合代补”,并将农户养殖补贴不断引流到农村合作社中去,依靠合作社不断提升农户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同时,通过发展正规金融化解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提高收入的稳定性①。
(二)农户社会韧性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基本思路
1.将农户社会网络扩容能力的提升作为农村高质量防贫的重要视角。任何一个农户都是乡村聚落网络中的异质性单元。乡村聚落社会网络扩容能力对内部每个农户家庭都具有界定性约束和促进作用。乡村聚落社会网络扩容能力的大小影响乡村聚落的功能价值。
因此,要增强农户的韧性就必须增强乡村聚落社会网络的多功能性,而多功能性依赖于聚落网络的广度和密度。提升农户社会网络扩容能力等价于扩充了农户所赖以生存的乡村聚落的多功能性,使每个异质性农户通过低交易成本方式获取其他农户的异质性资源,突破原有狭隘网络对自身行动空间的约束作用,开启新型社会网络对自身行动空间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农户韧性能力。在具体的对策层面,要促进农村农业合作社建设,扩大其网络覆盖面,增强其网络引领力。要通过乡村社会活动等方式,扩容农户社会网络,减少农户贷款约束。
(三)农户文化韧性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基本思路
1.将农户内生动力的提升作为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力量源泉。农户甘于贫困思想不破除,农村高质量防贫必将失去动力源泉。高质量防贫动力源泉来自于农户的发展需求、权利需求和保障需求。基本思路在于,要通过满足农户发展需求、权利需求和保障需求的方式,突出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增权赋能①,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防贫。在政策层面,要将扶志作为激发农户内生动力的抓手,引导农户突破甘于贫困的旧思想。要调动社会各级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扶志过程中的话语引领力,协同参与扶志过程②;引导扶志对象加入网络社群,并以他们在网络社群中的需要、责任、权利、义务为撬动点,培育他们对生存、生活、生命质量提高的理想追求。
农村论文范例:新时代下我国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研究
2.将农户教育水平的提升作为农村高质量防贫的根本出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发展大计以及高质量防贫都要求必须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农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都需要科技人才的支撑,需要持续提高农户的素养。农户学习能力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素养基础之上,如果离开农村基础教育,农户学习能力的提升只能是缘木求鱼。因此,要提升农户学习能力,根本的思路和出路必定是扶智,是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在具体的对策层面,要规范和扩大农户就业培训的对象和数量,摒弃就业培训过程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将农户学习能力的战略重点从“就业培训”存量激活转移到“义务教育”增量改革上。简而言之,农户扶智的战略重点是义务教育,要通过义务教育增量式改革来全面提升农户的学习能力。
作者:吴雄周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