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海陆大气交汇作用下青岛冬季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正文

海陆大气交汇作用下青岛冬季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1-12 15:54

本文摘要:摘要:为了研究海陆大气交汇作用对沿海城市的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的影响,于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23日在青岛观测站采集PM2.5样品,对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组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模型和PMF模型等方法对青岛市冬季大气污染

  摘要:为了研究海陆大气交汇作用对沿海城市的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的影响,于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23日在青岛观测站采集PM2.5样品,对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组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模型和PMF模型等方法对青岛市冬季大气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冬季ρ(PM2.5)平均值为61.0μg·m3,其中,ρ(水溶性离子)、ρ(无机元素)、ρ(OC)和ρ(EC)平均值分别为29.9、5.46、10.2和3.82μg·m3;二次离子(SO-、NO-、NH)和地壳元素(Si、K、Ca、Fe、Ti)是主要的离子和元素成分,分别占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的89.3%和61.1%。青岛市大气主要受局部海陆风气候影响(43.4%),其次是季风气候(36.2%),冷空气对青岛影响较低(20.4%)。PMF模型结果表示,青岛冬季PM2.5主要来自机动车源(22.0%)、海盐源(21.0%)和煤燃烧源(19.8%)。局部海陆风气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煤燃烧(25.4%)和机动车(18.9%),会加剧本地污染向市内聚集;冷空气中以海盐源为主(26.8%),有利于市内大气污染扩散;季风气候对青岛无机元素贡献较高,也会将外地的机动车污染输送至青岛。

  关键词:海陆大气交汇;PM2.5;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碳组组分;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

大气污染论文

  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深入实施,大气PM2.5污染整体减轻,但是仍有较多城市的PM2.5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并且形成PM2.5与臭氧的综合污染[1]。PM2.5化学组成多样,来源和成因复杂,对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都有着较高的危害[2~4]。

  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作为PM2.5的主要成分,通常占比达到30%~80%[5,6],其中二次离子(SNA,即NH、NO-和SO-)不仅是WSIIs的主要成分[7],其与臭氧也有着较强的依存关系,更是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重点[1]。无机元素虽然在PM2.5中占比较低,但其易附着于细颗粒物中,且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2];无机元素还具有独特的源特征,常被用作颗粒物的源分配分析标记[8]。PM2.5中的碳组分对光有散射和吸收作用,能明显影响大气能见度[9]。

  其中无机碳(EC)主要来自化石或生物质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其稳定性较强,可作为一次污染源的标志物[10];有机碳(OC)成分和来源都较复杂,其对人体的危害性也较高[11,12],其中二次有机碳(SOC)更是被认定为引发重污染的关键组分[13]。因此研究大气PM2.5的特征与化学组分,不但能有效探究其来源,也有利于控制PM2.5污染,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城市污染现象逐渐增加,较多的研究以城市局部环境气象要素为主,进行PM2.5化学组分与来源解析分析[14~16]。有研究发现,海陆风能缓解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而山谷风的输送和汇聚作用会增加北京及北京以南地区和太行山东部地区的大气重污染[17]。

  邵玄逸等[18]的研究发现,西北和西南通道的大气传输明显增加了京津冀地区的污染,外来源对北京和唐山的贡献达到8.7和0.7。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的污染传输比较明显城市群污染来源复杂,影响条件多样[19],余钟奇等[20]的研究发现秋冬季的长江三角洲内部排放贡献达到84.1%;二次转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2.5有着显著贡献[19]。而青岛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东、南皆与黄海相接,是一座典型的滨海城市,同时青岛也是我国华东地区大气向海洋交汇的一个重要通道,其气象条件不仅受区域性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还受局部海陆风环流的影响;同时,屈文军等[21]的研究发现局部海陆风中的陆风输送也会增加市内PM2.5的质量浓度,这种现象在冬季影响更为明显。

  因此分析青岛市大气PM2.5污染情况,有利于研究海陆大气交汇作用对沿海城市PM2.5的影响。受体模型是常见的源解析方法,其中化学质量平衡(chemicalmassbalancemodel,CMB)需要使用具体排放源成分谱协助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PCA)无法直接定量解析[4];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ositivematrixfactorization,PMF)模型仅需受体点成分谱信息,就可利用最小二乘法可定量解析出来源贡献,因此近年研究多以PMF模型进行PM2.5的来源定量分析[2,4,22]。

  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bridsingleparticlela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HYSPLIT)能模拟大气后向轨迹,是研究气流轨迹的主要工具[3,23],结合PMF模型可以分析出每条轨迹的污染源,从而判断出大气交汇作用对PM2.5污染的传输影响。为了深入研究青岛冬季PM2.5的污染特征,本文使用HYSPLIT模型和MF分析青岛冬季PM2.5的主要来源,重点分析海陆大气交汇作用下不同气流轨迹对青岛冬季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的影响,以期为确定沿海区域大气污染的基本特征及其潜在来源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本研究于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23日在青岛即墨区超级观测站(120.67°E,36.35°N,距地面高15m),使用2台武汉天虹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中流量悬浮颗粒物采样器(型号:TH150A,流量100L·min1)连续采集23.5h的PM2.5样品,一台使用特氟龙膜(Whatman,UK)收集样品,并用于分析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另一台则用石英膜(PallGelman.,USA)收集PM2.5并用于碳组组分分析。

  样品采集之前,石英膜需在600℃的马弗炉中煅烧6h来去除膜上残留的有机物对实验的干扰;将采样后的石英膜保存好并放置在−20℃的冰箱中,以防有机物挥发。特氟龙膜一直保存于室温下的干燥皿中,采样前后用北京赛多利斯科技仪器有限公司的电子天平(型号SOP,精确度0.01mg)称重。为防止样品交叉污染,每次采样后对切割头用酒精棉球进行擦拭。每个膜需平衡24h后再称重,并且每次称重是保证连续3次重量之差小于0.05mg。根据已有研究[24~26],本研究采样期间的11月18日和19日有明显的沙尘天气现象。

  1.2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离子色谱(ICS600,美国,阴离子淋洗液:20mmol·L1KOH;阳离子淋洗液:20mmol·L1甲基磺酸)、Epsilon4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PANalytical,荷兰)分析特氟龙膜中的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使用半连续性OC/EC分析仪(SunsetLaboratoryInc,美国)分析石英膜的EC与OC。具体仪器原理、分析方法和质控见文献[27]。

  水溶性离子的仪器检出限在0.01~0.022μg·m3之间;碳组组分的仪器检出限均为0.20μg·m3;Si、Mg和Al的仪器检出限在0.2~0.4μg·m3之间,其余无机元素的均在0.001~0.015μg·m3。所有样品测试每测10个样品后随机进一个重复样,离子和碳组组分保证样品两次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5%,无机元素的标准偏差低于10%。所有测试均有实验空白和野外空白,空白样品处理与样品处理完全相同,所有离子、元素和碳组组分的浓度数据均减去空白样品的浓度,以排除野外空白和空白膜对实验数据的干扰。

  1.3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已广泛使用于大气污染传输轨迹计算的HYSPLIT模型[28],以观测站(120.67°E,36.35°N)为中心,起始高度设置为50m(当地平均海拔与距地面距离之和),以一日4次(00:00、06:00、12:00和18:00)进行后向时间尺度为48h的轨迹计算,并进行聚类分析。

  1.4气象数据来源

  此超级观测站使用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的5014i、49i、42i、43i和48i型号仪器在线观测PM2.5、O3、NOx、SO2和CO;同时具有气象站(WS6P,智翔宇仪器),能在线监测风向、风速等数据,,其观测能力达到1min的分辨率。再结合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制作NCEP再分析数据集,其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全球资料同化系统和完善的数据库,对各种资料来源(地面、船舶、无线电探空和卫星等)的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和同化处理,它不仅包含的要素多,范围广,而且延伸的时段长,能够准确分析出大气气流轨迹。

  2结果与讨论

  2.1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为了有效揭示海-陆大气交汇作用对青岛冬季PM2.5的影响,本文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保署)的气象资料,对采样期间青岛的气流进行48后推轨迹计算并聚类分析;并通过超站观测到的风速风向等在线数据,采样期间的48h气流轨迹可分为3类,表现为轨迹1(短轨迹)和轨迹2、3(长轨迹),其气流占比顺序为:轨迹1>轨迹3>轨迹2。

  根据风玫瑰图可知,采样期间盛行西北风,其次是南风,而采样点南部靠海,南风主要表现为海风,西北风表现为陆地风,这与颜梅[30]根据百年青岛气场和风场的数据统计的结果相似。其中短轨迹1呈现环形,并且以采样点南部为主,且气流传输高度也较低,符合局部海陆风的低气层环流特征,所以推测短轨迹1为局部海陆风形成的气象轨迹。轨迹1的气流在本次采样期间的三条气流后向聚类轨迹中占比最高,达到43.4%,说明局部海陆风对青岛的气流有着较大的影响,可能会促进青岛市大气污染物向市内聚集,使其不易扩散[31]。

  轨迹2、3为长轨迹,均来自采样点西北方向,表现为温带季风气候影响的气流轨迹,但轨迹2、3在气流起源和途径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轨迹2起源于俄罗斯,途经蒙古国传入我国内蒙古省,并经过我国辽宁省跨渤海传到青岛,该轨迹在前期主要为西北风,传至辽宁省时,由于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32,33],该气流轨迹转而南下,途径渤海传至青岛。

  该轨迹传入青岛前主要受冷空气影响,并以北风形式传入青岛,故将该轨迹视为冷空气轨迹,而其又经过渤海的净化作用,可能有助于青岛市内污染物的扩散。长轨迹3起源于我国内蒙古省和蒙古国边境地区,途经河北省,也是跨渤海传至山东,但该轨迹途经河北省唐山和山东省淄博、潍坊等重工业区,容易携带较多的大气污染物,并以西北风的形式传至青岛,因此将该轨迹视为季风气候轨迹,并且轨迹3可能会增加外来污染源对青岛市大气污染的贡献。

  2.2各轨迹PM2.5组分分析

  不同轨迹上的PM2.5浓度平均值大小顺序为:轨迹1>轨迹3>轨迹2;同时,根据显示可知,轨迹1的PM2.5浓度平均值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说明轨迹1存在较高的污染,尤其在12月7—10日,青岛出现高浓度的PM2.5污染现在,而此时青岛市气流均为轨迹1。

  主要原因是我国此时冷空气较弱,青岛以局部海陆风气候为主,形成低空低温层结[30],导致市内污染不易扩散,从而促使青岛市内PM2.5污染加剧。而轨迹2的PM2.5浓度平均值明显低于青岛冬季的,表明轨迹2对青岛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轨迹1对青岛市冬季PM2.5、水溶性离子、OC和EC都有着较高的贡献,轨迹3对无机元素有着较高的贡献,而轨迹2对青岛市PM2.5及其各组分的贡献均最低。综上所述,轨迹1主要表现为污染轨迹,说明海陆风对青岛市PM2.5及其各组分有着较高的影响;轨迹2为清洁轨迹,说明冷空气有效缓解青岛市的污染情况;轨迹3对青岛市的无机元素贡献较高,可能与沙尘天气有关。

  2.2.1各轨迹

  PM2.5中OC和EC特征分析PM2.5中的EC主要来自一次污染排放[2],并且在大气中相对稳定;而OC的来源分为直接排放的一次有机碳(POC)和在大气中二次反应生产的二次有机碳(SOC)[34]。有研究表6明[35],当OC/EC>2时,有SOC生产,而在本研究中青岛冬季OC/EC的平均值为4.01,说明青岛冬季OC中有明显的SOC生成。

  通过PMF计算,采样期间的PM2.5主要来自机动车源(22.0%)、海盐源(21.0%)和煤燃烧源(19.8%);为了探究大气作用对青岛市冬季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各簇气流轨迹中的来源贡献率。局部海陆风轨迹以煤燃烧源为主,二次生成源和机动车源也有着较高的贡献,说明局部海陆风的污染主要来自青岛市内,通过陆风将煤燃烧和机动车等产生的污染物输送回市内。

  海盐源和机动车源对冷空气轨迹贡献显著,其中海盐源可能是该轨迹途径渤海时携带而至;机动车源更有可能是青岛市本地产生的。季风气候轨迹和冷空气轨迹的污染来源相似,以机动车和海盐源为主,其海盐源也主要来自渤海;而机动车源不仅与青岛市有关,也可能与淄博等拥有大量机动车的工业城市有关,其产生的污染物也可通过轨迹3传至青岛。相比于轨迹1和轨迹2,轨迹3中的扬尘源有着明显的增加,可能与沙尘天有着较大的关系。

  结论

  (1)青岛冬季ρ(PM2.5)平均值为61.0μg·m3,其中,ρ(水溶性离子)、ρ(无机元素)、ρ(OC)和ρ(EC)平均值分别为29.9、5.46、8.96和3.34μg·m3;青岛市大气主要受局部海陆风气候影响(43.4%),其次是季风气候(36.2%);冷空气对青岛影响较低(20.4%),但能改善青岛市的大气质量。

  (2)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局部海陆风轨迹对青岛市冬季PM2.5、水溶性离子、OC和EC都有着较高的贡献;局部海陆风轨迹、冷空气轨迹和季风气候轨迹中的SOR分别达到0.406、0.299和0.314,NOR分别为0.296、0.188和0.232;SNA占比为92.0%、81.6%和86.2%,都有明显的二次转化存在。

  (3)源解析结果表明,局部海陆风气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煤燃烧(25.4%)和机动车(18.9%),会加剧本地污染向市内聚集,从而导致青岛市内雾霾天的形成。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中以海盐源为主(26.8%),有利于市内大气污染扩散。季风气候对青岛市大气环境影响较低,主要因沙尘因素而增加对青岛市无机元素的贡献,也会将外地的机动车污染输送至青岛。

  (4)青岛冬季受移动源影响较大,各轨迹中的NO3-和SO42-的比值均大于1;机动车尾气对青岛市冬季大气污染的贡献率达到22.0%,在局部海陆风轨迹、冷空气轨迹和季风轨迹中的贡献分别达到18.9%、25.8%和23.2%。故本文建议青岛市应该加强对冬季机动车的控制,限制私家车,鼓励公共出行,能有效减少青岛市冬季的大气污染并改善青岛市内大气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鲍捷萌,毕方,等.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挑战与应对[J].世界环境,2020,(5):2429.LiH,BoJM,BiF,etal.SynergisticcontrolofPM2.5andozonepollution:Challengesandresponses[J].WorldEnvironment,2020,(5):2429.

  [2]赵清,李杏茹,王国选,等.运城秋冬季大气细粒子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21,42(4):16261635.ZhaoQ,LiXR,WangGX,etal.ChemicalcompositionandsourceanalysisofPM2.5inYuncheng,ShanxiProvinceinautumnandwinter[J].EnvironmentalScience,2021,42(4):16261635.

  [3]张剑飞,姜楠,段时光,等.郑州市PM2.5化学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20,41(11):48134824.ZhangJF,JiangN,DuanSG,etal.SeasonalchemicalcompositioncharacteristicsandsourceapportionmentofPM2.5inZhengzhou[J].EnvironmentalScience,2020,41(11):48134824.

  作者:1庹雄,杨凌霄,张婉,齐安安,王浥铭,王鹏程,黄琦,赵彤,张雄飞,徐鹏,张天琪,王文兴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