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数字时代使信息传播的脚步加快,但量与质在天平上逐渐失去平衡。脱离了时代的事物仍有其存在的意义,胶片摄影所具有的优点都潜移默化地运用到了当代的摄影理念中。对于艺术而言,旧事物仍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新事物推翻旧事物的规律必然存在,但传统不
摘要:数字时代使信息传播的脚步加快,但量与质在天平上逐渐失去平衡。脱离了时代的事物仍有其存在的意义,胶片摄影所具有的优点都潜移默化地运用到了当代的摄影理念中。对于艺术而言,旧事物仍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新事物推翻旧事物的规律必然存在,但传统不能缺失。
关键词:胶片,数码摄影,意义
人的活动是通过图片、文字、语言、电码、图像、色彩等传播渠道对信息的传递,信息传播离不开传播媒体。摄影作为一种认知形态,也离不开承载它的物质媒介。20世纪,胶片摄影的出现改变了绘画的表现方式,继绘画之后,数码图片是当代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传播载体。那么数码摄影的出现是否会改变胶片摄影的表现形式?胶片摄影拥有数码相机表现不出来的效果,这成为胶片相机的一大特色,也正是胶片摄影的独特魅力。在摄影的必经之路上,胶片的品质决定了数码摄影发展的未来,但胶片摄影不会被湮没。
一、现代摄影课程的教育需要传统摄影知识的辅助
现如今,数码相机的便捷使拍摄者可以不假思索地按下快门。先进的光学仪器、自动化的相机构造大大节省了脑力成本,使一张照片在操作参数的过程中可以盲目且随意。与此同时,在学习传统摄影,使用胶片相机的拍摄过程中,会体验到测光、快门、光圈、对焦等操作过程。在设置这些参数的同时,去认识真正的摄影并在准备拍摄的过程中投入情感,且拍摄的整个过程往往比按下快门那一瞬间更有成就感。
在胶片成像的过程中,按下快门并不代表完成了拍摄,胶片的冲洗同样是值得考究的问题。药水的配比、安全屋的布置、冲洗的水温以及显影的时长等是值得学习的一套流程,过程的精准决定着照片最后的成像效果,同时这也是完成快门后的重要步骤。在胶片摄影时,胶卷装机、拍摄、后期冲洗以及使用不同型号的扫描机去翻拍,不同的机器都会对成像的照片产生不同的颜色差异。
拍摄的过程与冲洗照片这一系列的工作和学习可以培养人们对摄影严谨的态度。学习影调的把控,在拍摄过程中将节奏放慢,认真体会以及切身感受拍摄的环境和被拍摄的对象,同时为数码摄影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之下,数码摄影的随意性、快速性、简约性、低成本等因素都是无法取代传统胶片摄影的部分,因此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学习初衷,传统摄影作为摄影的鼻祖涵盖了许多摄影的理论知识,是学习正统的胶片摄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传统储介的制约不是限制胶片摄影发展的因素
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频率的逐年加快,可以作为摄影的工具越来越多,手机、相机等各种数码产品的配置早已高出了胶片相机的配置。虽然数码摄影能给拍摄者带来很大的拍摄空间,但是胶片摄影也可以调节参数去弥补高感的不足。胶片摄影底片独特的质感是众多摄影爱好者追捧的主要因素,其拥有独特的色彩呈现方式,从化学反应的卤化银实现曝光,使感光元素可以达到分子的细腻程度,它丰富的成像特点无可厚非。
由于胶片和数码的感光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拍摄的特定空间上也有所区别。数码观光元件在拍摄者时,由于使用的是电子感光,所以不能感知到丰富的光线在空间中的变化,不能在其中呈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风景摄影中,数码摄影拍摄效果没有胶片摄影的效果好。
数码相机利用代码储存可以随意设置照片的规格来保障其储存的位置,以至于在相机充满电的情况下可以无限制地释放快门,其之后的成像效果都依靠后期处理,因此倾注感情的摄影作品会因过分的修图而失去摄影的真谛。而胶片却坚守着它所拥有的无法复制的唯一性与可作为证据的权威性,虽然减少了艺术家的可创造性,但保留了拍摄的初衷。
新的摄影时代正逐渐到来,选择数码摄影或胶片摄影主要是看其作品品质,良好地运用数码摄影和胶片摄影在早期摄影中是一种互补的艺术。数码摄影的操作过程感受不到胶片摄影的机械操作,而胶片只是早期传播的一种媒介。继绘画之后,摄影是当代视觉传播中使用最广泛的传播载体,从胶片时代到胶片与数码叠加的时代,再到数码时代,整个过程都以时间为线索,过程并不曲折,每个节点都有着不同的惊喜。
现如今,数字网络媒体已经深入社会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影响着我们生活中观察、思考和感受美的方式。纵观历史发展,在这个节点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的方式。数码相机的出现,适应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却少了寻找美的真正意味。当按下电快门的一瞬,你在适应快节奏的现实生活的同时早已改变了摄影的初衷。因此摄影行业虽一直与技术相伴而行,但始终在用传统的方式追随摄影。
摄影论文投稿刊物:《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国家级综合艺术类大型理论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期刊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反映各家学派、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争鸣,为繁荣社会主义艺术理论事业,推动艺术创作,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设置栏目有社会发展研究、新向度、百家争鸣、调查与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