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茶禅文化,不是玄学,也不是哲学,是一种让人经历人生百态后,回眸过去依然不忘初心的心灵智慧,其中以心性修养为动力的内涵,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深深熏陶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文章以茶文化和禅文化交融的发展进程为线索,通过
[摘要]茶禅文化,不是玄学,也不是哲学,是一种让人经历人生百态后,回眸过去依然不忘初心的心灵智慧,其中以心性修养为动力的内涵,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深深熏陶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文章以茶文化和禅文化交融的发展进程为线索,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揭示茶禅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茶禅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禅文化,精神内涵
一、茶文化与禅文化
关于茶禅文化的概念,最初是在《中国茶学辞典》中列出“茶禅”一词,释义为“佛教僧人们饮茶修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1]近代学者对茶禅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究,论证了茶禅文化形成的原因和本质特点。茶因其本身所具有的静清淡雅等特点,成为禅文化的物质载体;禅文化也因其精神的和、清、净等特性,成为茶文化新的精神归宿。
茶禅文化,便是以茶文化和禅文化为根本,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渐渐融合,而最终所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文化。具体而言,茶文化与禅文化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融合二者文化特性中的“和”“雅”“清”等共通点,在借茶修禅、以禅品茶的活动过程中,相互潜移默化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2]
二、茶禅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源于我国,从药用价值发展到饮用价值再到形成文化体系,历史源远流长。禅文化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不断革新和发展,形成的在“净心自悟”之中超脱凡尘的宗教文化。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依附道、玄等思想,与茶文化并无任何碰撞。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们与当时的社会名士交往变得频繁,开始以茶作为清谈的饮品。
此时的禅文化与茶文化也仅仅是外在形式上有所接触,无法同佛教义理或参禅悟道等宗教实践相融合,难以突破现有的精神创造模式。但是,伴随着佛教与茶文化的同步发展,以及寺院建设选址和茶叶种植选址的渊源,寺院种茶得以普及,并形成了很大规模。因此,禅文化与茶文化的交融更加广泛和深入,茶与禅因共同的文化特性,逐渐在僧人中合二为一。
僧人们从品茶入禅、以茶止渴提神,逐步拓展为大规模地种茶、制茶,以茶助修,以为静心修身、参禅悟道之物,在寺院中设置茶房,以茶待客,并经常举行茶会。唐代以后,有寺院将关于以茶供佛的诸多详细仪规写入禅林清规,对日常饮茶和待客方法都加以规范,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完整的、具体的饮茶程序和礼仪,茶礼逐渐成为构建禅宗仪规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僧侣们将茶的意境和佛禅的哲学理念进一步结合起来,渴望通过“洁净”的茶,把自身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保持心境平和、不忧不扰、明心见性,从而顿悟成佛。受文化导向因素的影响,更是将茶文化和禅文化形式功能上的契合,升华为精神上的交融,使茶正式化作参禅开悟、明心见性的禅文化的物质载体。[3]
三、茶禅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华茶禅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吸收茶文化清净柔和、韵高雅致等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与佛禅的平和清净、明心见性、正气幽寂等特质进行了融会贯通。茶禅文化兼具了儒家的和睦相处、中庸处世、真诚致敬;道家的淡泊人生、勤俭朴实;佛家的心无杂念、专注静虑等理念,将儒释道三种思想中和,将敬、俭、清、静等思想融合后,所形成的具有多民族特点的、层次丰富的精神文明。
关于茶禅文化的精神内涵,因区域差异、人类的思想意识差异以及思想境界差异而有所区别。净慧法师认为:茶禅文化的特质应该是“正、清、和、雅”,而陈香白在《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中,则将和、雅、清、寂定义为茶禅文化的内涵。虽是不同的见解表述,但对茶禅文化精神内涵事理的感知是相同的。[4]
茶,生于清静,汲自然日月雨露之精华,清静是其原始属性;选一清幽淡谧之处,伴着竹林青松、皎洁星月、晨钟暮鼓,静待茶沸,以一杯清茶会知己,入目的是洁净的茶室,入耳的是清茶水沸的声音。品一杯清茶芬芳清净,是茶文化“清”“雅”特质最直接的体现。文人雅士和佛教僧侣之间,因这些共有的不尚浮华、超脱尘世的心境和乐趣,相约品茶,评论天地自然与人生,感悟天地宇宙。
在这种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追求身心清净的禅文化逐渐渲染了文人雅士的精致和高雅,茶文化中则多了一分虚融淡泊的智慧和内涵,从而达到茶禅文化的最高境界———寂。让人的心身寂静下来,空诸所有,止于一处清净之心,清心静虑,摒弃杂念,守内心一方净土,修心养性,禅静如水以回归纯本,便是茶禅文化中“清”“雅”“寂”等精神内涵。[5]
茶禅文化中,对于人的本心的定义是清净圆满的、平和无碍的。心怀本来之心、心境豁达、心思清净、心态平和,方能品出真切的茶、照见自我。“和”,是茶禅文化精神内涵的核心内容,是茶与禅以及佛道两教的共通之处,追求“天地人和”以达到在心性修养上有更高的境界。陆羽曾在《茶经》中阐述到五行协调、中庸和谐。[6]
这一点在泡茶的过程中,对煮茶以及火候等各种细节的要求都体现着追求一切恰到好处、无不及亦无过之的“和”的精神追求。而佛禅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在处理人事关系、与天地万物自然相处之时,更是以“和”为准则。僧侣之间友爱互敬、和睦相处,无论面对何人、身在何处、面临何事都可以以平等恭敬之心待人待茶,以平常心处事。
四、茶禅文化为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茶禅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依靠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智慧相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精髓。茶文化依赖于中国现有的具有高度经济生态价值的茶叶种植生产系统。茶叶的种植和生产需要特殊的生态环境,种植区域一般集中在人烟较为稀少的山区或乡村,经济发展相比其他区域较为落后。伴随着茶禅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茶禅文化带给人类的一种内心的平和清净,这种精神上的倾向,进一步带动了社会经济对茶叶生产种植农业经济模块的重视,从而将精神文明同生态有机农业紧密联合起来。
以精神文化力量助推茶叶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化发展,不仅增进了茶叶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农耕文明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价值。茶禅文化本身所依赖的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大力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国民消费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旅游消费迅速增长,旅游产业面临着全面转型和升级。此时,“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名寺出名茶”等诗句,揭示出的茶禅文化所能提供的新型旅游资源是丰富的。
相对传统的旅游、购物、休闲等产业带来的审美疲劳,茶禅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提供的文化内涵奇特,追求心神超脱的茶禅文化旅游更能满足现代社会人类对于旅游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7]人们对于茶禅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刺激了旅游经济行业对茶禅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和开发,在茶禅文化精神带给游客心灵上的净化和精神享受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的茶禅文化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其他经济的同步发展。
(二)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
在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上升、沙尘暴雾霾等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之时,茶禅文化以其独特的人与自然相融共生、和谐统一的精神内涵,给生态文化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影响。[8]品茶,品的是茶,更是在茶与水交融的过程中,品读对生命与自然的感知,在每一处细节体现着茶禅文化返璞归真的宇宙观和生态观。
它以“和”为核心,视天人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渴望天、地、人之间的完整的高度和谐,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更肯定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对世间万物和谐有序相处的直接阐述,提醒着我们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文化建设,摆脱被世间喧嚣名利所束缚的人心,探寻内心的平和清净,探索与世界自然的平衡,不为眼前的局部利益而破坏自然和谐。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理念,传承了茶禅文化中尊崇和顺应生态发展规律,对天地万物心怀恭敬的精神精髓,可以指引我们自发地减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和对抗。[9]
(三)对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精神产品。但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步陷入一种偏离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原本意义的追求的困境之中。浮躁的物质世界中,人不断追逐个人享乐和利益,社会精神理性的缺失,暴露出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生产消费等领域道德素养的滑坡,甚至违反法律等社会问题,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体系的健康发展。
这种情况下,茶禅文化具有鲜活持久生命力的深邃精神内涵,助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茶禅文化以平和健康的饮品为物质载体,所搭载的“和为本”“正本清源”“包容礼敬”等精神内涵,可以帮助人们正心明性、抛却杂念贪念、心怀感恩和善意,以平等心去善待世间万物,提升个人精神修养,淬炼民族人格。
同时,茶禅文化所包含的自强不息、孝敬父母、谦虚礼貌、感恩包容、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勤俭节约等精神,不仅对人们的社会交往有着正面的引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社会整体素养。茶禅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的品德内容,作为上层建筑中法律的补充,对于保障社会秩序、规范人类思想和行为有着积极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相关论文范文阅读:茶文化的传播路径分析和现实意义
这篇文化论文投稿发表了茶文化的传播路径分析和现实意义,论文从俄语需求的角度探讨了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茶文化的传播更加多元化,为了满足中西方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俄语翻译需求,古今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