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文明的中国方案> 正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文明的中国方案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11-30 15:35

本文摘要:[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大同思想之底蕴,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新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人和平外交理念的升华;其蕴含着共治的新型政治文明、共赢的新型经济文明、共商的新型安全文明、共赏的新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大同”思想之底蕴,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新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人和平外交理念的升华;其蕴含着“共治”的新型政治文明、“共赢”的新型经济文明、“共商”的新型安全文明、“共赏”的新型文化共同体和“共建”的新型生态文明理念。

  新型文明的中国方案,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共享为目的,兼济天下;以协调为手段,整体发展;以绿色为理念,尊崇自然;以开放为路径,深度融合;以创新为动力,破除阻力,为全球治理与共享社会做出中国贡献。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文明,世界治理,共享社会

人类文明

  “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推行‘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有助于克服和解决当今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进步。”[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维护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新型文明,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理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将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和平外交理念进行升华,丰富了世界思想体系的智慧宝库。

  1.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摆脱对人的依赖性与对物的依赖性后将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联合成为真正的共同体,“人们只有处于共同体中,才可以最大程度的获取自主权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2](P571)马克思主张的“真正的共同体”为人类的发展带来终极关怀,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实现每个人的独立性和全面性发展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社会中,个人间的联系能够充分的影响到自身发展,这种联系需要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人们在自由发展的同时保持高度团结,需要在社会中拥有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3]

  (P100)在“共同体”理论中,自由人与共同体密不可分,只有在共同体中,人参加到共同的交往之中,人才能称之为“自由人”,获得全面发展的现实方式与手段,实现自身的价值;共同体中的每个人都遵守共同体的规则,追求共同的利益,才能让共同体完整和谐。“真正的共同体”摆脱了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以实现“真正共同体”为目标的发展阶段,它为全人类构建了和平外部环境,推动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的底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滋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古代仁人志士对理想社会充满了美好向往,集中表现为“大同”思想。《礼记·礼运》中对“大同”思想有详细的描述,“大同”思想体现了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状态,以民为本、权力公有,并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群体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实现了“义”与“利”的统一。

  “大同”即为“和”,“大同”思想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观点,如儒家的“协和万邦”与“和而不同”思想、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提供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思路。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4]习近平同志从“大同”思想中汲取养料,立足国际视野,在国际交往中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为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提供独特的“中国智慧”。

  3.中国共产党人和平外交理念的升华。

  毛泽东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先后提出“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划分世界格局的“两个中间地带”与“三个世界”和“永远不称霸”的外交思想。邓小平依据时代发展得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结论,邓小平的“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5](P117)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5](P90)的论断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对外开放政策扩大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并将我国利益与世界各国的利益相契合,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我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议,江泽民指出:“一个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世界,只能是一个各种文明相互交汇、相互借鉴,所有国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满活力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6]

  (P2339)这一主张为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争端提供了解决思路。胡锦涛将“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到全球范围,“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7]习近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和平外交理念基础上,结合国际社会新情况,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将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思想进行了升华。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新型文明的内涵

  人类共同体思想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系统考量后的思想结晶。习近平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8]这一论断点明了人类新型文明的科学内涵,即中国与世界各国共治、共赢、共商、共赏、共建,推动人类整体发展进步。

  1.新型政治文明:共治。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世界人民的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政治文明进入全球治理的新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世界的主题,但不和谐之音依旧存在,地区冲突、军国主义、强权政治严重威胁到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政治保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新型政治文明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建立伙伴关系,以沟通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致力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与合作,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伪逻辑。

  中国以大国姿态走向世界,不结盟,也不因利、因势与世界各国相交往,而是以心相待。习近平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9]敦促世界各国联合成为政治责任共同体。

  2.新型经济文明:共赢。

  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经济抓住机遇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四十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10]

  中国从世界经济中获益后反哺世界经济,推进世界经济良性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同志推动新型经济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成果,致力于加强国家间经济的互联互通,自倡议提出以来,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打破了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瓶颈,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市场深度融合,缩小国家间经济发展差距,创新区域国家间合作模式,推动区域经济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也因“一带一路”获益,各国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中国将联合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世界各国成为利益共同体。

  3.新型安全文明:共商。

  安全问题是加强全球治理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当今时代,局部战争、核危机、中东难民潮等问题影响世界和平、威胁人类安全。针对世界局势,习近平提出“亚洲安全观”“核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理论,将安全治理纳入世界治理体系中。同时,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派遣维和人员参与世界维和行动,为世界的和平贡献出中国力量。习近平指出:“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努力为各国人民创造持久的安全稳定环境。”[11]

  习近平倡导的安全观是总体安全观,强调统筹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将安全治理系统化、全面化,反对一切影响世界和平的行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休戚与共、唇齿相依,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12]世界各国必须提升安全效能,紧密团结成为安全共同体,才能维护人民安全,促进共同发展。

  4.新型文化共同体:共赏。

  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各国经济交往,世界范围内文化的沟通交流也日益频繁,各国不免因文化差异产生文化隔阂与文化冲突。西方某些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世界宣扬“普世价值”,干涉他国内政,宣扬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力图通过同化其他国家文化的方式促使其意识形态发生改变,严重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费孝通针对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问题提出“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借鉴思路。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优劣之别、高下之分,也不会因为种族、肤色、宗教不同而产生差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3]习近平主张多元文化发展,提倡文化从民族走向世界。世界各国在培育好、维护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他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坚持文化平等原则,尊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借鉴交流,呈现文化共存共赏的美好画面,维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构建新型文化共同体。

  5.新型生态文明:共建。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大发展改变了人类依赖自然的状态,在大资本的驱动下,人类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向前发展。自然对人类开始了报复行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频频爆发,人与自然呈现出对立状态。对此,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9]

  蓝天白云同属于世界人民,每个国家和地区对生态建设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世界各国唇齿相依、命运相连,一国生态破坏则世界生态环境也会出现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4]

  (P230)敦促世界各国放弃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行为,摒弃一味重视经济发展的畸形逻辑,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群众抱有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共同构筑生态文明,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构建新型文明:新发展理念引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协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新型文明建设,增进人类共同福祉,做到发展为了世界人民,发展依靠世界人民,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1.创新为动力,破除阻力。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后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反过来推进制度、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长久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干涉联合国决议,无视其他国家,尤其弱小国家的利益,极力推行西方的思想观念,进行价值体系的输出与垄断。习近平发挥首创精神,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束了西方国家“元叙事”的局面,拒绝语言游戏,实现话语权变革,提升中国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发声,代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目前,世界经济低迷、南北差距加大等问题依旧困扰国际社会,旧的全球治理体系难以应对发展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现有体制、政策进行创新,破除发展阻力,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国内国际资源,调整合作机制,推动世界经济转型,缓解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助推器,把创新摆在世界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世界范围内蔚然成风。“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凝聚在一起,共同创造人类新型文明,推进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的新发展。

  2.协调为手段,整体发展。

  国际社会是一个处于运转中的系统,国家和地区是其中的要素,要素的发展影响系统的运作,唯有内部要素处于优化的趋向,系统才能在动态中保持平衡。推动世界发展不仅要抓住整体发展这个重点,还要补齐短板,协调区域发展。协调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才能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关注世界人民的民生问题,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诸多公共产品。

  习近平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我们要把握好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5]协调发展是实现辨证、系统发展的过程,解决国际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平衡情况。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议下,所有国家都需要明确,发展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一家独大,而是“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6](P119)

  3.绿色为理念,尊崇自然。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新的社会形态。“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7](P96)然而在现实中,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将自然环境摆在生产力发展的对立面,陶醉于征服自然的喜悦中,造成了雾霾频发、湖泊萎缩、气候变暖等危机,这些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

  绿色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8](P186)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基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实情况,世界各国需要在思想层面明确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大国率先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不搞“例外主义”,遵守国际环境公约,形成全球环境治理新格局,创造健康、美丽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4.开放为路径,深度融合。

  开放发展是构建人类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想要实现共同发展,绝不能封闭自守,而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开放发展理念展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习近平的全球视野与世界格局,他指出:“我们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19]

  习近平鼓励世界各国将提高自我开放能力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实现世界普惠共赢的目标。世界各国抓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使生产经营、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

  发达国家要积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新兴市场国家要打消顾虑,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率先掌握主导权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无用武之地,新兴市场国家固守安全开放的底线,积极迎接机遇与挑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加强国家间经济联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共享开放红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各国人民同舟共济,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加强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夯实国家间经济共同体的基础,构建健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5.共享为目的,兼济天下。

  共享是人类文明的主导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的主导观念和人类生存的主要方式。[20]共享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终价值指向,人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意味着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共享的、共有的,共同体成员以不同形式互惠,并且在非工具价值意义上彼此珍视。[21]世界各国在自身发展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要扶持相对落后的国家,缩小国家间发展差距,不将私利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摒弃“冷战思维”,放弃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

  “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22]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是所有国家共同努力、各尽所能的结果,理应共同享受发展成果,让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拥有获得感。共享发展能够使得社会发展成果普遍惠及社会成员,也就是在普遍关注社会成员的现实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为其实现生存、生活和发展提供现实力量的支撑。[23]

  共享发展理念展现了习近平的世界情怀与解决世界公平正义问题的决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为实现共享发展理念做出了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将蛋糕做大、分好,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8-22)[2018-10-2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EB/OL].(2012-11-03)[2018-10-28].

  相关论文范文阅读: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措施和面临问题

  这篇生态工程师论文发表了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措施和面临问题,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还有土地污染方面的问题,陕西地方政府目前重点关注起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可以进一步最大程度上促进当地人们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