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音乐地理学视域下白口莲山歌生存缘由研究> 正文

音乐地理学视域下白口莲山歌生存缘由研究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3-30 16:26

本文摘要:摘要:白口莲山歌流传于中山市五桂山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山歌的一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五桂山客家山区百姓和大沙田疍家人在两种不同民俗文化背景下,通过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创作出了音韵独特的白口莲山歌。

  摘要:白口莲山歌流传于中山市五桂山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山歌的一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五桂山客家山区百姓和大沙田疍家人在两种不同民俗文化背景下,通过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创作出了音韵独特的白口莲山歌。从音乐地理学的视角,对白口莲山歌的生存缘由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此为山歌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音乐地理学;白口莲山歌;生存缘由

音乐地理

  白口莲山歌属于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的五桂山镇、南朗镇、三乡镇、神湾镇、坦洲镇和板芙镇等地区,因其独特的音韵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口莲山歌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广东通志》“风俗篇”中就记述了客家人唱白口莲山歌时“畎亩之民山歌野唱亦悠然自得之趣”①的情景。音乐地理学是在“音—地”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空间分布、传播、变化以及人类音乐活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等进行探析。②本文将从文化生态、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视角探讨白口莲山歌的发展动因及保存现状。

  一、文化生态对白口莲山歌的孕育

  文化地理学认为,传统文化形成、发展于特定的空间范围,空间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对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直接的作用。③音乐地理学认为,地理环境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艺术受到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但在音乐中又处处体现着地区风貌及民俗文化等特征。

  (一)自然环境

  《汉书·地理》中记载:“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譹訛中山市坐落在广东省中南部,具有中部较高、四周平坦的地势特点,地貌包括低山、丘陵、台地以及珠江口的冲积平原和海滩。五桂山位于中山市的中南部,主峰海拔约531m,是城市的最高点,其余山峰海拔约为200~300m。五桂山地属丘陵,山列连续,地势雄伟,各自然村均分散在山壑之间。紧邻五桂山区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属平原的大沙田地区,整个地形是千百年来海水冲击形成的滩涂,是疍民赖以生存的水生态环境,也是咸水歌诞生之地。

  明代诗句“香山秀山南海壖,四围碧水涵青天”描绘了五桂山山水相连的自然环境。在这样山水相依的环境中,白口莲山歌成为了山与水的间接产物。因此,白口莲山歌既具有山歌的高亢起伏,又具有咸水歌的柔美婉转,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特点。就气候而言,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要求和理解会有所不同,音乐形态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譻訛中山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处于热带北缘,该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更偏好于抒情、细腻的曲调。这样的审美要求对白口莲山歌的节奏、速度等也产生了影响,歌手在演唱白口莲山歌时速度较为舒缓,节奏在长短、疏密方面也较为适中。另外,由于中山市气候温暖湿润,四季都适合劳作,使客家人和疍家人在劳动中交往频繁,促成了白口莲山歌的形成。中山市在1925年前被称为香山,县名的由来与当地花卉繁茂的自然景象有关。

  《太平环宇记》中记载:“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清道光七年(1827年)编制的《香山县志》中也记载:“……以里数计之,(香山)疑即今县东南五桂儿。盖县名所由锡也。”譼訛所以,香山是以五桂山多花卉而得名。白口莲山歌的歌唱具有很强的即兴性,人们在劳作过程中,常常借景抒情,将花儿作为演唱的对象,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男歌手引出问题,女歌手进行答唱。《唱花》《对花》《羊角花》为部分代表性曲目,其歌词内容大多是对花卉样貌、特点的描述,反映了五桂山当地花卉繁多的自然环境,比如在《唱花》中就有这样的唱词:男:(妹啊咧)乜嘢花开拨弦弹唱(啊妹呀啰)?(妹啊咧)开花(啰)结子(哩)满肚孩儿(嗳)?女:(兄啊咧)琵琶花开拨弦弹唱(嗳)。(兄啊咧)琴弦(哩)拨响(啰)感动心肠(嗳)。譽訛……

  (二)生产生活

  白口莲山歌有唱花、叹情、采茶调、顺口溜等形式。其主题为谈情说爱、生活劳作、触景生情等。这些主题和形式的产生与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1.劳作客家人迁移到中山后,由于平原地区都为当地居民所居住,所以客家人大部分住在山区或丘陵地带,这些地方荒草丛生,野兽时常出没,生产十分艰辛。为了缓解劳动的艰辛和寂寞,以及深山中劳动时的恐惧,人们总是在劳动时即兴编创歌曲,以表达自己的心声。譹訛例如,《香山县志》中记载:“五桂山在县东南五十五里,岩壑瀑布与诸胜相埓山左有大小花园多异花其阳产神仙茶。”譺訛五桂山盛产茶叶,当地居民在采茶时,以茶叶为对象,即兴编创山歌,以表达情感,调节劳作气氛。在《采茶歌》中就有这样的唱词:(妹呀咧)春日采茶茶叶靓咧好妹呀啰,(妹呀咧)采多采少咧带回家堂咧。

  2.生活据考证,白口莲山歌的出现与客家人和疍家人的通婚有很大的关系,它的产生还有一段奇妙的爱情故事。相传在五桂山与沙田地区相邻的地方,居住着因用水问题而世代不和的客家人和沙田人。一天,客家男子捕鱼归来时被蛇咬伤,倒在田基上,恰巧被沙田地区的疍家妹看到并背回家中让其当蛇医的父亲治疗,在疍家妹与客家男子相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当时,男女青年常以对歌的形式来传达爱意。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等的不同,男青年唱的客家山歌疍家妹听不懂,男青年就用客家白话譼訛唱疍家妹喜欢的咸水歌调,以歌声进行沟通。当地居民把这种山歌取名为白口莲山歌。

  譽訛由于白口莲山歌的出现与客家男子和沙田姑娘的爱情故事有关,因此白口莲山歌也成为当地青年男女追逐自由爱情的见证,五桂山区也流传着因对唱白口莲山歌而结为夫妻的佳话。白口莲山歌歌词中所表达的内容大多是当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形式和内容都与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随着农村集体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山歌的唱词内容也因此发生变化,不只以谈情说爱、生活劳作、触景生情等为主题,还涉及到了政治生活领域。如在《白口莲山歌》中有这样的唱词:(男)妹呀哩,乜人领导得解放哩呀妹呀啰?妹呀哩,改革开放是谁引擎哩?(女)兄呀哩,毛主席领导得解放哩呀兄啰,兄呀哩,改革开放小平引擎哩。

  二、文化扩散下白口莲山歌的形成

  文化地理学认为,人类所具有的思想、技术、文化等会随着人口的迁移而被带到新的地区,并将它们继承和发展下去。譿訛由于汉民族的迁移,中原文化也随之被带入了五桂山区,并在此将它继承下来,所以白口莲山歌中也有着中原文化的血脉和养分。

  (一)人口迁徙

  客家人原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聚居在黄河流域。早在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被视为客家研究鼻祖的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说道:“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譹訛汉族的多次南迁主要是由于战乱或者灾荒,南迁后以梅州为中心的十几个县成为了客家腹地譺訛。在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人口多次外迁,一般通过北回、西进、南迁等三个方面进行。嘉应州(梅州)的客家人分两次大规模迁徙至香山,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时,客家人民起师抗清兵败后被迫进行“西进”,后迁入香山县等地;一次是在清咸丰年间到同治年间,自愿前往各地垦殖谋生或因职业关系“西进”至香山。譻訛在《香山县乡土志》中,关于迁移过来的客家人有这样的记述:“今更就山居,水居者,略析其源流事迹如左:客民:即仡佬,俗名客家老。明田汝成《炎徼纪闻》:犵狫,一名犵獠,种类甚多……后秦始皇徙中国万家于岭南,中国人生息渐繁,彼遂衰弱,故反主为客,名曰客籍。”譼訛客家人迁移至五桂山时,平原地区已为本地人所有,所以客家人只能选择五桂山区开荒繁衍。

  (二)中原文化

  移民在文化形成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及人口迁移都会造成文化的传播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譽訛五桂山客家人原是汉民族系,故白口莲山歌的唱词保留着中原文化的养分,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较深,不仅运用赋、比、兴表现手法,还运用了夸张、比拟、对偶、重叠等修辞手法,使得白口莲山歌的唱词生动有趣、押韵上口。此外,白口莲山歌的唱词结构也具有中原诗词的特点,唱词一般是七字句的。例如,在白口莲山歌《对花》中就使用了“比”的表现手法,即比喻、打比方。唱词为七字句,词中将豆角花比喻为蝴蝶。

  男:妹呀咧,乜树花开蝴蝶样阿妹呀啰?妹呀咧,花开结子尺二三长。女:兄呀咧,豆角开花蝴蝶样啊兄阿啰,兄呀咧,花开结子尺二三长。譾訛又如,《采茶歌》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即直叙。该曲唱词为七字句:“妹呀咧春日采茶茶叶靓咧好妹呀啰,妹呀咧采多采少咧带回家堂咧。”譿訛从中可以看出其所含有的中原文化养分。

  三、文化整合下客家文化与家文化的融合

  任何音乐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并与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的。文化地理学家认为,“文化的整合指的是文化这个复合体内各种文化组分之间的协调关系”譹訛,白口莲山歌正是五桂山的客家人与大沙田的疍家人在文化上交流碰撞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式。

  (一)粤方言与客家方言的融合

  著名的语言学家撒皮尔认为,语言就如同文化一般,由于人们交流沟通的需要,使得两种不同语系的人会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香山的远古有‘疍家’和‘畲族’两种土人,所讲语言有‘疍家话’和‘客家话’。由此可见,中山远古土人语系只有两种:粤语和客家话。”譺訛《香山县志》中也记载,中山客语民系大部分来自粤东梅县客家话地区,中山粤语区讲沙田话的居民是从番禺、顺德等县迁来的。譻訛讲客家话的客家人与讲粤语的沙田人在生活和劳作中常有接触,使得粤方言与客家方言发生了融合,所以,五桂山的客家人的语言逐渐变为客家白话。

  改革开放之后,一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直穿五桂山镇,交通日益便利,经济条件也日趋改善,五桂山客家人接受粤方言和粤文化影响的程度也就加大了。譼訛由于客家人与疍家人在接触中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了客家白话,白口莲山歌也正是用客家白话所演唱的。从歌词中我们可看出演唱白口莲山歌所用的客家白话与粤语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乜嘢”(什么)、“靓”(漂亮)、“冇”(没有)、“叻”(聪明能干)等,这些可视为受粤语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体现出了客家白话独特的方言特征。

  (二)客家山歌与咸水歌的融合

  白口莲山歌产生于五桂山的客家人与大沙田的疍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互相碰撞与融合,所以“白口莲山歌是从咸水歌中的‘大缯歌’发展而来的,”譽訛以客家白话唱咸水歌调,既融合了山歌的高亢,也融合了咸水歌的柔美,使得白口莲山歌曲调婉转,悦耳动听,韵律独特。1.句式白口莲山歌的歌词句式上既保留了中原诗词七字为一句的句式特点,又融合了大缯歌两句体的结构特点,呈现出白口莲山歌每句七字、上下两句相互关联构成两句体的句式结构。大缯歌的演唱方式为对唱,当两船相遇时,一方问,另一方答。白口莲山歌同样是男女对唱的形式,男歌手先唱,然后女歌手进行答唱。2.调式调性白口莲山歌在调性上与大缯歌相近。大缯歌为五声音阶徵调式,其调性特点是上句落在宫音上,下滑至角,下句落在徵音,也下滑至角。白口莲山歌中也同样是五声音阶徵调式,上句尾音落在“1”(宫)音上,下句尾音落在“5”(徵)音上,在句尾部分也常用滑音。见大缯歌《海底珍珠容易搵》(谱例1)与白口莲山歌《唱花》的比较(谱例2)。四、文化景观下白口莲山歌的保存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人类可以感知的独特景象。”

  文化景观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人们按照各自的文化标准对环境施加作用,使其变得独具特色。文化景观是文化演变的结果,所以它也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譽訛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发生改变,承载着白口莲山歌的文化景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结语白口莲山歌的生存缘由与五桂山的文化生态、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文化生态来看,白口莲山歌是在山水相依的地理环境以及客家人与疍家人的密切交往下孕育而出,是生态环境的间接产物;从文化扩散来看,黄河流域的汉民系迁入五桂山后,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养分,对白口莲山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从文化整合看,白口莲山歌是客家人与疍家人在生产生活中交流下产生的,既具有客家山歌的韵腔特点,又具有咸水歌的曲调特点,是客家文化与疍家文化的结晶;从文化景观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五桂山客家人耕作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演唱的场所也发生了变化,会唱白口莲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在白口莲山歌的演唱形式、歌词的句式结构、衬词衬腔等方面也缺少了原有的特色。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仍旧能延续生命,乃是目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地理论文投稿刊物:《西藏人文地理》温和表示温情,一种对西藏的基本的善意和热忱。这意味着我们不把西藏当作一个文化异域,把那里民俗、宗教、地理以一种迎合猎奇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我们也不持那种凌驾一切之上,仿佛有权解剖一切审视一切的冷冰冰的科学实证姿态;同时我们也不以一种不痛不痒的呆板枯燥方式,中学课堂似地做地理资料和历史和佛教知识的生硬堆砌和灌输。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