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博物馆在收集、珍藏、陈列人类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场所,它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中特殊的分支,与社会博物馆有其共性,也有其差异性。本文主要从类别、规模和职能属性、建筑形态、选址环境浅析国内高校博物馆与
摘要:博物馆在收集、珍藏、陈列人类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场所,它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中特殊的分支,与社会博物馆有其共性,也有其差异性。本文主要从类别、规模和职能属性、建筑形态、选址环境浅析国内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的异同。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建筑形态”,“选址环境”
1概念认知与发展历史
1.1高校博物馆概念认知
高校博物馆作为社会博物馆的一个分支,存在于高校并由高校进行管理的博物馆。高校是一个蕴含知识、信息和史料同时可以产生人类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地方。高校博物馆可以反映和体现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这个学校的学术成就,可以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如果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由社会博物馆来呈现,那么高校博物馆则能反映这个学校的发展历史[1]。高校博物馆可以是学校师生进行科研研究和公共教育的场所,也可以用来收藏和展示研究成果。
1.2社会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发展历史
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希腊社会的德尔斐希腊等神庙被认为是博物馆的萌芽,而缪斯神庙被认定为而中西方历史文明上最早的博物馆[2]。孔庙则认定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最早出现的博物馆与现代意义的博物馆还是有所区别,第一座近代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则是如此产生,建成后的主要作用也是为大学教育和科研服务,具备一定的公共性。现代意义的博物馆真正出现的时间是17世纪后期,第一个具有公共性质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是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3]。
1905年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个由国人创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馆,由张謇先生建立,这是国人试图运用西方博物馆这种新形式来更好促进教育事业的一种勇敢尝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对矿藏的探测逐步加深,高校博物馆得到了一个大发展的机会;然而建国初期受到国情经济的限制和影响,存在着规模较小、不完善等各种问题,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高校博物馆的建设逐渐被忽略[4]。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不断提高,再一次带动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高校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及建设力度逐渐增强。在规模上、职能属性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上也有变化;21世纪以来,进入建设热潮。
2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的异同
2.1类别、规模和职能属性
中国学者结合国情以及国际分类将中国博物馆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高校博物馆在规模和种类上比社会博物馆略少,高校的学术性质以及藏品性质往往决定了高校博物馆的类别;综合类大学与师范大学则以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为主,农业大学,地质大学等学校专业性强,专业发展悠久,有着相关专业较多的藏品,可以划分为自然类博物馆[5]。历史类社会博物馆往往是以历史角度展示的是国家的历史文明,在这一点上高校博物馆没有此类别,但是各个高校的校史馆或许可以划分此类别。
在规模上高校博物馆往往根据高校的用地限制规模由小至大各不相同,小至只是一个资料室或者一个厅则布置成陈列室,这种情况或许不是严格意义的博物馆,但是多数高校也称之为博物馆,性质更多是类博物馆。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博物馆的高速发展也有规模较大的,多数情况下高校博物馆的面积还是几千平方米。社会博物馆的职能属性是为国家历史文化不同性质的藏品提供一个场所,更多的是社会服务性质,为社会提供学习了解这些知识文化和历史以及接触艺术展品的机会。
而高校博物馆所处的地点决定了它的职能属性所偏重的方向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涵盖了社会博物馆收藏展示的作用,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体现和高校的教育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4]。为师生提供了解学校不同校园文化的场所,来达到提高学生知识涵养、思想道德境界、扩展视野、提高艺术审美修养等目的,同时高校博物馆具有社会宣传的作用,或者说高校博物馆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媒介,可以提高知名度、展示校园文化、对外树立学校的形象。
2,2选址与环境
博物馆的选址和环境能影响其今后的发展,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社会博物馆有不同的选址要求,从而更好为社会服务,自然类博物馆可能会选择在自然保护区,名人纪念馆则会选择在名人故居处,选址应该接近居民区,交通便利,有良好的可达性;同时保证环境良好又能结合城市的规划发展。高校博物馆的选址范围小的多,在文化性上要求选择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所,艺术特征上,又需要能对校园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综合看国内高校博物馆可以总结其选址存在的三种情况,第一在校园主轴线上,主轴线是作为必经之路,高校博物馆做为高校对外树立形象的窗口,建立在主轴线上,对校园氛围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在文化科研集中区,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最大不同就是它还是教育科研的场所,建立在文化科研集中区,无疑对师生的科研研究起着帮助作用。第三在景观绿化风景区,很多高校将博物馆建设在风景优美地块,从而可以营造更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师生[1]。
2.3建筑形态
博物馆的文化艺术特性决定了博物馆建筑形态上的设计的高要求,希望打破平庸能达到独特,而又不能太标新立异。同时强调的各类博物馆主题性原则,在建筑外观、材料选取、色彩运用上都应与主题相呼应,各个要素既要达到多变性又要追求统一,这个设计原则可以体现在不同地域的博物馆。
各个省份的博物馆都会与其地方文化特性紧密联系,能更好的体现当地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特征,当然不乏有博物馆为打造成地标性建筑,创新的采用新材料、高技术设计博物馆的建筑外皮,这种创新的设计原则更多地体现在非历史类别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建筑形态的设计也遵循的主题性原则,高校博物馆在遵循建筑在整个地域文化风格的同时更多的要考虑校园文化与校园建筑特征,总的来说则是在满足大前提的条件下,又要满足小前提。
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建筑形态总的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形态的,有的是在老建筑上进行改造,有的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简化和模仿,并将这些建筑元素运用在外观设计上,第二种则是西方建筑形态,早期中国的大学很多都是西方人创办的,建筑风格受西方形态影响的较大。第三种是抽象几何形态,这种形态的博物馆是中国高校博物馆高速发展之后产生的,采用简洁抽象的几何形态的设计手法更多地运用在非历史性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在建筑形态上大同小异,高校博物馆因其身处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在满足社会博物馆的总体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更多要考虑校园建筑形态的影响,做到更好的体现校园文化。
3结束语
高校博物馆是社会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既然是分支必定有其共性,但是也有其差异性。高校博物馆从过去只对师生开放的封闭性在逐渐走向更大的公共性,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隶属机构的不同,所扮演的角色和侧重有所不同,这就带来了一些微妙的差异,在今后的发展高校博物馆也许会更大化的扩展所扮演的角色,逐渐走向社会博物馆。
博物馆评职知识:博物馆申报副高级职称要几篇论文?
参考文献:
董庆亚,高校主题博物馆室内环境研究[D].山东:青岛理工大学,2014郑与点,爱上博物馆[J].大学时代,2006
陈燕,转型期我国博物馆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许笑笛、朱宇恒,中国高校博物馆建筑发展与设计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3(6):55-56
陈磐,校园文化影响下的高校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D].辽宁:沈阳建筑大学,2012
作者:张进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