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文化软实力建设助推安徽服装产业发展研究> 正文

文化软实力建设助推安徽服装产业发展研究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9-12 10:45

本文摘要:摘 要:安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是中部地区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缩影。以实证调查为基础,分析安徽服 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在进行徽州传统文化助推安徽服装产业品牌化发展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徽派服饰为总称,实施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化、品牌

  摘 要:安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是中部地区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缩影。以实证调查为基础,分析安徽服 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在进行徽州传统文化助推安徽服装产业品牌化发展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徽派服饰为总称,实施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并着重在科研、专业建设、文博传承和品牌推介四个路径上深化安徽服装软实力建设,最终助推安徽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现状;科研;专业;文博;推介;服装产业

服装产业

  目前关于服装产业领域软实力研究的成果数量较少,外交学院董入雷博士以 2014 年 APEC 会议领导 人服装为例对服装符号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郭翠和易芳以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 会 2016(春季)展为例,提出以“大文化、大时尚”概念助推中国服装文化创意软实力建设。

  纺织方向论文范例:不同服装纺织面料的数码印花设计

  肖琳以中国 纺织创新年会“商业模式创新”和“时尚话语权”两大年会主题为切入点,分析了将上述主题作为中国纺 织服装软实力“起飞”模式的合理性。从为数不多的现有成果中不难发现,前人的研究均以会议和展览为 视角进行服装产业软实力报道性研究,宏观层面内容较多、落地性内容较少,研究深度与水平不足,且尚 未发现针对某一特定省域服装产业软实力研究的成果。

  1 安徽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服装产业被公认为是“永不衰落的产业”[1],一度对安徽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世 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东方皖风”、“英德利”、“依立腾”、“帅气”、“华贝”等安徽服装品牌也曾一度 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但随着更具区位优势的沿海各省纺织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安徽服装产业在与 沿海各省服装产业集群化良性发展的对比中逐渐败下阵来,以至于时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州先生 曾经惋惜道:“多年以来,我始终听不到安徽服装的声音”。

  目前安徽省服装产业园区数量最多的地区位于皖南,芜湖、铜陵、宣城三市的服装产业园区数量分别 为 4 个、2 个和 1 个,尤以芜湖孙村“安徽服装第一镇”和宣城郎溪“经编服装产业园”最具特色。皖南 的地理位置毗邻服装产业较为发达的江浙地区,服装产业虽然颇具规模,但多以外阜服装企业代工为主, 鲜有自主品牌。 安庆与合肥均位于皖中,合肥目前建有安徽省唯一的专业服装一级市场和服装品牌孵化基地,但对于 省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体现不足。作为昔日省会,安庆是安徽省服装工业基础最好的城市,同时也 是安徽省最大的羽绒产品生产基地及羽绒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是该市发展服装产业的优势所在。

  皖北是安徽省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经营成本较低,阜阳和宿州两市因人口基数 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成为外地服装企业生产加工型工厂落户安徽的重点目的地,目前阜阳市阜南县和宿 州市埇桥区已各建有一个规模较大的服装产业基地。

  总的来说,安徽服装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且发展不均衡,绝大多数服装企业软硬件基础较薄弱、利润率 低,多数企业仍以按单加工为主,由此导致服装贴牌加工多、自主品牌少,雷同产品多、特色产品少,低 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碎片化”问题令人堪忧。

  2 软实力及其与服装产业的关系概述

  2.1 软实力概述

  软实力是指一方凭借独特的价值观、文化、政策等显性与隐形优势要素,影响与说服他方趋于认同自 身的能力。软实力作为一种非直观存在的软性“伟力”,主要由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通过长期积淀综合凝 结而成,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支配性硬实力同属国家间综合实力竞 争的必要指标项,且其在当下新科技革命时代国际博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 我国传统文化虽博大精深,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受外来文化涵化所致的自身文化赤字窘境[2]。

  另 一方面,文化挖掘与文化推介工作相对滞后,创新力度不足、改造形式肤浅,致使传统文化资源向现实生 产力的转化率较低,软实力建设仍处于相对原生态的初级阶段。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 实力的根本指引[3],并以一种开阔式和内涵式的创新型思路,不断激发着人们提升主体综合实力的潜能与 动力。具体到我国服装产业而言,如何挖掘、整合与植入文化理念并实现广泛的价值认同,最终形成推动 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是亟待业界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2.2 软实力与服装产业的关系概述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服饰文化,并以独特服饰技艺和丰富的门类闻名海内外。然而在工业商品经济 横行的强势下,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手工模式被推向了解体的风口浪尖,众多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正面 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4]。当前在以国潮为代表的民族风格服饰关注度提升、市场显著回暖的大趋势下,服 装产业一般模式同本土特色文化的融合度低,是导致我国服装产业软实力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要因之一。

  服装的最高境界是“把衣服当文化卖”[5],环顾世界六大时尚中心所培育出的著名服装品牌,无不以 独特的品牌文化软实力作为其核心竞争力。服装产业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更是时尚与文化产业,当前 我国世界知名的自主服装品牌数量稀缺,软实力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服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作用 和推动我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转型的重大战略意义十分明显。

  3 安徽服装文化软实力建设现状与潜在优势分析

  3.1 安徽服装文化软实力建设现状 以科研现状、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设置现状、文博传承现状、自主服装品牌/商标/企业知名度现状为 观测点,运用实地调查、数量统计、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安徽服装文化软实力现状进行研究,各观测点具体 现状如下。

  3.1.1 科研现状 以知网为数据源,从六个方面开展安徽服装文化软实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关成果的 统计调查。现有基础研究成果涉及徽州传统服饰历史演变、服饰文化、造型、图案四个主题。从成果数量 来看,最早一篇论文发表于 2011 年 3 月,截止 2020 年 4 月,基础研究学术论文数量 9 年间累计仅有区区 14 篇。

  从成果质量来看,10 篇期刊论文中仅有 1 篇发表于核心期刊,4 篇发表于本科高校学报,5 篇发表 于普通期刊,4 篇学位论文均为硕士层次,博士学位论文空缺。 现有应用研究成果主题涉及徽州服饰设计开发和徽派服饰产业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数量较多,共计 13 篇,其中包括 10 篇期刊论文、3 篇学位论文,核心期刊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空缺,本科高校学报论文仅 3 篇,其余均发表于普通期刊。后者仅有 3 篇期刊论文,2 篇发表于本科高校学报、1 篇发表于普通期刊。

  3.1.2 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设置现状

  安徽省内开设服装专业的本科院校总计 8 所,包括省属重点大学与省属公办普通院校各 3 所、民办院校与公办民助独立学院各 1 所。其中皖中地区 3 所、皖南与皖北各 2 所、皖西地区 1 所。皖 中地区的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和安徽三联学院均位于合肥,皖南地区的安徽工程大学和安徽师范 大学皖江学院均位于芜湖,淮北师范大学和宿州学院以城市命名,均地处皖北,皖西学院位于六安。

  8 所高校中办学层次最高为省属重点大学,所设专业涵盖设计与工程全科办学的仅有安徽工程大学和 安徽农业大学 2 所。具有服装专业硕士点的高校仅有安徽工程大学 1 所,博士点空缺。安庆、阜阳、铜陵 等城市服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位于上述城市的本科院校尚无服装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 发展的应用型功能体现不足。

  3.1.3 文博传承现状

  黄山市是我国徽文化的发源地,坐落于该市的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家突出反映徽州 传统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馆馆藏徽州传统服饰品数量仅 62 件,并以配饰居多,服装 仅有 1 件,且为竹制,馆藏日常纤维类服装空缺。61 件配饰品中包括头、颈、手、足等主体饰品 37 件、 其它类杂饰品 24 件,虽然数量相对较多,但多半品相不佳。服饰向来被公认为文化的活态载体,作为我 国徽文化文博传承的重要阵地,服饰品数量不及馆藏品总数的万分之一,传承与研究价值十分有限。

  3.1.4 安徽自主服装品牌、商标、企业知名度现状

  目前安徽自主“国字头”服装品牌和商标仅各有 1 个,且均属于皖中地区。位于安庆的安徽华茂股份 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唯一一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该公司的“银波”品牌是唯一一个入选中国名牌的安徽服 装品牌。在安徽省 114 个入选中国驰名商标的行列中,仅有位于合肥的安徽好波国际内衣有限公司所持有 的“好波”入选,该公司为国内一线内衣企业和安徽省最具行业影响力的服装企业。

  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企 业由中国服装协会根据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利润率分项进行评选,安徽红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安庆 市,主营西服和羽绒服设计生产,是安徽省首家“G2M”模式的互联网+智能制造服装企业。安徽武鹰制 衣有限公司现位于合肥市,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职业服装生产企业。

  2019 年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共计 130 家,上述公司利润率排名分列 36 位和 46 位。 总体来看,具有知名度的安徽本土服装企业及其所拥有的品牌和商标数量极少,产业带动作用与产业 集群培育作用不明显,且均位于皖中地区,产业发展不均衡现象极为突出,说明省域产业布局存在明显的 不合理性。

  3.2 安徽服装文化软实力建设潜在优势分析

  3.2.1 徽文化积淀优势分析

  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另两种为藏文化与敦煌文化),徽州地区位于黄山与天目山脉之 间,虽地理位置不具优势,但因少受瘟疫、饥荒、战乱等天灾人祸影响,且当地对于人口迁徙与外阜文化 的包容度较高,上述因素共同孕育了诸如理学(朱熹、二程等)、徽商文化(中国三大商帮之一,张小泉、王致和等)、书院文化(宏村南湖书院、歙县竹山书院等)、工程建筑(汪定贵、詹天佑等)、朴学(戴震、 吴承仕等)、徽剧(京剧的两大主要源流之一)、新安画派(海阳四家、黄宾虹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等丰富多彩且耳熟能详的特色文化艺术形态。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为安徽服装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潜在的资源优势,无论是从产业宏观发展层面,还是 从客观现实窘境角度而言,安徽服装产业整体由贴牌加工向品牌化转型升级,必须以徽文化为代表的区域 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安徽服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2.2 产业发展机遇优势分析

  首先,以内需市场为例,安徽省服装产品年平均销售额虽高达 350 亿元,但本土品牌的销售额却不足 其中的 3%,外阜品牌占据了安徽服装内需市场 97%的庞大份额。巨大的市场空间为现有本地品牌的发展 与未来品牌的诞生提供了极为可观的前景与动力。其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在中部崛起、转型升级等 重大战略背景带动下,地理位置促使安徽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近向中部省份梯度转移的前 沿要地,安徽服装产业大有可为。

  第三,从产业发展政策层面看,工信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 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与安徽省经信厅出台的《安徽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均对传统产业提出 了向集群化、信息化、智慧化方向发展的目标要求,安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第四,从消费需求 层面而言,随着时尚潮流、品牌、服用品质和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上升,以及服装智能制造技术成熟度的提 高,代工型服装企业的利润率堪忧,生存空间逐步压缩,安徽本土服装企业只有与消费者积极对接,才能 有效把握市场脉动,品牌化发展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安徽服装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如何在挑战并存的众多现实问题下基于宏观 层面制定符合自身现状的发展战略、如何在服装品牌与风格林立的当下寻求安徽服装的品牌特色与发展空 位,事关安徽服装产业转型发展的出路与未来,是摆在包括安徽服装专业院校科研工作者在内从业人员面 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4 文化软实力建设助推安徽服装产业发展路径

  4.1 科研路径

  针对安徽服装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数量少、视角窄、高层次成果欠缺等现状,建议从服饰与山区地理 环境、徽商文化、重文兴教等多方面的关系着手,分析服饰与地域文化的交融性,以及文化特质在服饰中 的表现形式,并以文化内涵和市场推广为重点,运用美学、服装学、色彩学等理论,最终以徽派风格现代 服饰产品研发与品牌化发展战略研究为落脚点,倡导广大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开展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 的综合研究。

  此外,还应倡导基于安徽地域特色文化挖掘层面的成果实现普及化。社科普及成果是传播人文社科知 识的重要载体,应以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本着密切结合实际、图文并茂,并坚持将学术性、实 用性、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相融合的原则,为促进社科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积极作用。

  4.2 专业建设路径

  安徽工程大学是省内唯一的服装专业硕士点高校,安徽农业大学是省内开办服装专业较早的高校,两 所高校服装专业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等各方面均具备优势,应着重推进内涵建设,突出并加强服装专业博 士点和硕士点立项建设的特色与力度,以分别填补安徽省服装专业博士点在其所处的长三角地区内的唯一 空白和皖中地区服装专业硕士点的空白。

  4.3 文博传承路径

  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应组织力量分批、分地区深入开展田野调查活动,对传统服饰品民间保有量和传承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加强收集、分类与整理工作,并适时举办专题展览, 扩展该项常规展览的空间,以弥补安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普及能力欠缺的现状[6] 。

  4.4 品牌推介路径

  首先,可通过政府部门持续性主办,高等学校、行业协会或企业承办,以突出体现安徽本土特色文化 为主题的国际性高水平服装设计专业竞赛为宣传渠道,且需确保赛事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持续性投入。以 此来巩固并完善与国内外服装设计界的联动机制,为徽派服饰的发展与振兴积累业界智囊资源。其次,可 通过省级政府与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等国家级、甚至国际性行业组织合作主办国际时装周、 模特大赛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时尚活动,为徽派服饰区域品牌发展进行高起点宣传。第三,安徽卫视与国 内演艺界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共赢关系,岁末的国剧盛典活动常年备受国人瞩目,故而可借助该平台的明星 效应,策划徽派服饰的宣传方案,提升安徽服装的知名度。第四,伴随着消费心理和服装品牌市场细分的 一系列变化,设计师个人品牌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多方位、高起点加强徽派服饰整体品牌推介的同时, 还应为本土设计师个人品牌的宣传推广提供平台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晓刚. 品牌服装设计[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5. 87.

  [2] 李展. 关于文化研究的三重反思[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05): 34-37.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6.

  [4] 曲义. 徽派传统服饰历史演变与艺术特征分析[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9,(01): 22-26.

  [5] 闾志俊. “制造业+文化”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02): 59-63.

  作者:曲 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