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2020 年是中国全面抗战的七七事变 83 周年,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由此,我想到 14 载为国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们,尤其想到面对侵略者中 国建筑知识分子也是抗战文化的播种者,他们让我 们在文博与建筑记忆中感悟战争与和平。 无论是战争遗址、
2020 年是中国全面抗战的“七七”事变 83 周年,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由此,我想到 14 载为国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们,尤其想到面对侵略者中 国建筑知识分子也是抗战文化的“播种者”,他们让我 们在文博与建筑记忆中感悟战争与和平。
无论是战争遗址、纪念建筑乃至意象强烈的“墓碑”,仿佛都在诉说: 历史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抗日战争是对民族精神的一 次检验,我更以为特殊年代里他们所展现的风骨尤令人 敬佩,他们真是值得敬重的民本意识和民族情怀的“大 英雄”;如果说,抗战建筑文化经典是一份礼物,那它最 有价值的是为后人不断重温,得到锤炼。这里主要以建 筑师的名义纪念抗战,旨在梳理抗日时期文化抗战中的 中国建筑师或群体,因为他们也撑起了一片抗战烽火中 生生不息的华夏文脉。
一、如何看待“二战”前后的中外建筑遗产
当 20 世纪 20~30 年代中国建筑业进入了空前繁荣 期后,经 1937 年“七七”事变,中国建筑进入了长达十 多载的衰退期,除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天津 租界的“孤岛时期”以及重庆有建设项目外,大部分城 市建设停滞了,如 1930 年开始掀起上海高层建筑热潮的 沙逊洋行就从 1937 年开始停止了在华业务,西方在中国 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也于 1939 年关闭了在大陆所有事 务所。
“二战”的爆发确实给中国建筑活动蒙上了浓厚的 战争色彩。纵观历史上评出的多处世界文化遗产,有不 少已打上了“二战”的烙印。如波兰的命运充满着悲剧 色彩。63 天史称“华沙起义”失败后,希特勒下令将整 座城市炸毁,当德军离开后,这座埋葬着肖邦等大师的世界名城,只剩下楼宇的残骸。1945~1966 年的 21 年间, 华沙硬是依据华沙大学建筑系师生测绘的图纸、老明信 片、意大利画家的油画等将古城重建,为此 1980 年一举 荣获联合国世遗名录;同样,还有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老 城,许多中世纪建筑也毁于“二战”战火。
在中国,自抗战爆发后,建筑遗产保护处于停滞状 态,不少重要古迹毁于战乱,日本的“三光”政策使中 国许多近现代建筑、古迹等化为灰烬,据不完全统计, “七七事变”后,全国有 930 余座城市与城镇被日军占领, 1931~1945 年,全国遭日本毁坏的中国古建筑至少在万 幢以上,如 1939 年 4 月 9 日,日军将山西沁县县城全部 焚毁,城中再无历史建筑。
1938 年 4 月 10 日,日寇飞 机第四次对长沙大规模轰炸,其意图要摧毁我后方仅存 不多的大学,湖南大学图书馆全部被毁,科学馆及试验 设备多数被炸毁,文化学府在淌血,这是日寇文化暴行 的铁证。2010 年 11 月,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支 持下,我们于山西武乡抗战纪念馆举办《抗战纪念建筑》 首发座谈会。
《抗战纪念建筑》一书以建筑现象梳理“二 战”事件记忆,也包括日军对中国文化侵略史实的挖掘。 在岁月长河永不休止的冲刷下,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许 多事件虽会渐渐褪色,但有些事反而随着时光显露出真 实的面目。应承认,今日的二战史研究正打破欧洲中心 论,充分肯定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 中国二战史研究已在对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中国远 征军、滇缅公路补给线、陈纳德的“飞虎队”、二战期 间中美及中英关系等方面都有新的成果。在这些方面, 建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记忆载体作用。讲抗战时期中国 建筑师的非凡贡献,必须瞩目中国在建筑文化保护上的 人和事,传颂那些非凡的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二、如何致敬英雄般的中国建筑师前辈
面对战乱频仍,经济窘迫,何以有中国建筑学人“救 国经世”的不绝弦歌;何以出现学术灿然、大师云集之 势?有思想的学问,出现有情怀的大学者是必然之举。 这里试对他们的贡献略作几点归纳:
1.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先哲们。
朱启钤(1872~1964 年)是中国 20 世纪城市与建筑首先应铭记的人物,他 除一系列社会文化思想的贡献外,更重要的是 1929 年 便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研究传统建筑园林的学术机构— 中国营造学社,并出版中国建筑学刊《中国营造学社汇 刊》,正是因为这个平台,不仅支撑了中国 20 世纪中期 建筑文化与建筑事业,更培养了如梁思成(1901~1972 年)、刘敦桢(1897~1968 年)、林徽因(1904~1955 年)等一批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他们共同为抗战时期的 中国建筑学术事业作出了贡献且奠定了基础。
中国营 造学社从 1929 年正式命名到 1945 年结束,总共 16 年, 其成果多集中在 1931~1937 年间,到 1945 年抗战胜 利,学社只剩梁思成、刘致平(1909~1995 年)、莫宗 江(1916~1999 年)、罗哲文(1924~2012 年)等。虽 国民政府教育部建议学社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或中央博 物院合并,但梁思成考虑战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建筑人 才,因此决定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因此,中国营造学 社的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
其一,培养中国建筑师的研究栋梁之才。除创建清 华大学建筑系,出现了梁思成、莫宗江、吴良镛(1922~) 等建筑大家外,还影响到全国其他院系如南京工学院建 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刘敦桢、同济大学建筑系陈 从周(1918~2000 年)、重庆工学院建筑系(现重庆建筑 大学建筑系)叶仲玑、天津大学建筑系卢绳(1918~1977 年)、西安冶金学院建筑系(现西安建筑大学)林宣 (1912~2004 年)等。此外,在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的感 召下,梁思成主笔出版《中国建筑史》(林徽因、莫宗江、 卢绳等参与)。
其二,开展对中国建筑的田野调查与分析。仅从 1930~1937 年就调查了 2783 处古建筑,测绘了 206 组, 完成绘图 1898 张。省份涉及河北(含北京、天津)、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浙江、湖南、江苏、辽宁、云南、 四川,总计 190 个县市,建筑类型涉及考古遗址、城墙、 城楼、阙、宫殿、庙宇、楼、阁等,凭借《中国营造学 社汇刊》平台得以及时发表,引发强烈的文化界反响。
2.保护华夏建筑免于战火的策划者朱启钤。
朱启 钤是华夏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他更坚持民族气节,不惧 日伪强暴威胁,无论在建筑遗产保护的策略还是措施上 都高人一筹,是真正的先驱者。面对建筑文明的被毁坏, 中国建筑学子们在先哲们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以保护 为目标的行动。在 1941 年 6 月~1944 年末不足 4 年时间 内,张镈大师牢记朱启钤教诲遂以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 师生等组成 30 人实测组,除乾清宫一组外,对其余建筑 都做了精密测量,制图 360 幅。1943 年,朱兆雪和邵力功、 冯建奎等也带学生加盟。这次实测不仅是自明朝建成 500 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工程测绘,更是中国建筑师用行 动抗战的伟大壮举。
3.倡导世界和平保住日本古城遗产的梁思成。
据中 国营造学社最后一位会员罗哲文回忆,1944 年梁思成被 任命为国民政府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跟 随梁思成在重庆上清寺的中央研究院绘制包括日本京都、 奈良在内保护范围的图纸。太平洋战争后期,在以美国 为主盟军对日本大规模轰炸中,东京、大阪等都遭受毁 灭性打击,只有京都、奈良毫发未损。直到 40 年后的 1985 年,罗哲文到日本参加奈良举办的“城市建设中如 何保护文物古迹”国际研讨会时,主办方得知罗哲文系 梁思成门下学生,才了解这个事实,日本媒体纷纷报道 梁思成系“古都的恩人”。
4.重要抗战经典建筑背后的耕耘者。
如果说一个 民族的精神地标是永恒的建筑,那么我们不应该忘记为 此付出心血的建筑师,他们也是抗战的精神遗产。如果 说,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等建筑英杰是以在抗战时 期保护古建筑的积极行为而留名史册,那重庆抗战胜利 记功碑(现解放碑)的设计者黎伦杰(1912~2001 年)、 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的设计者过元熙、修筑 “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总工程师段纬(1889~1956 年)、茅以升(1896~1989 年)、中国第二代建筑师费 康(1911~1942 年)、延安中央大礼堂等的建造者杨作材(1912~1989 年)、清华建筑系第一届学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 院顾问总建筑师张德沛(1925~2015 年)等都是中国抗战时期 作出贡献的建筑师的杰出代表。
黎伦杰 1932 年夏从广州一中毕业,1933 年考取勷勤大学 的建筑工程系,师从林克明、过元熙,不久便成为中国“新 建筑”的主要代言人,他为重庆胜利碑所作的设计是他的“成 名作”,更成为令人为中国抗战胜利而骄傲的力作,如今凡提 到重庆陪都的抗战历史及故事,不可能不提起“解放碑”;提 及重庆建筑传统与当代发展,解放碑仍然是重庆乃至中国抗 战胜利的重要地标。
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圣地,凡到过延安考察 红色建筑的文化人士都会感触多幢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之特色, 其设计要归功于学习法律出身的“建筑英杰”杨作材建筑师等 团队。据回忆,杨作材 1938 年“五一”前到延安,他从小酷 爱中外建筑,父辈们曾开办过营造厂。1939 年 5 月,他被调 到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筹备组,又调至枣园,先做过容纳千人 的几百个窑洞的李家塔礼堂(木石结构,1940 年春竣工)、枣 园礼堂(木结构,1940 年秋竣工)。
在杨家岭还为中央领导毛 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李富春等设计了 14 孔石窑洞(与普 通窑洞不同的是,前者是椭圆拱,后者是半圆拱);中央大礼 堂(因为原来砖木小礼堂被火烧后,于 1942 年新建),整个礼 堂为木石结构,采用四个大石拱作为主梁,因演出京剧、话剧 需要,通向舞台的门、窗都是活动的,便于幕布移出,这是按 照鲁艺的要求设计的。杨作材自豪地表示,为了体现中西方结 合,大礼堂进门柱石采用了希腊雅典的艾翁尼(Inonic)式柱, 体现了非凡的创意。
1937 年末,年近 50 岁留德的云南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 的段纬受命担任滇缅公路工程师,仅历时 9 个月,全长 959.4 公里的“抗战生命线”完成。《泰晤士》报连续三日发表文图 报道,称它“可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属世界伟大奇迹。如 今,在云南龙陵县远征军纪念馆的抗战文化墙上有当年县长王 锡光《滇缅公路歌》“修公路,大建树;凿山坡,就坦途,利济 度……”。
滇缅公路归功于段纬总工程师的设计与奉献,更是 20 多万名云南儿女用双手挖出来的抗战“血路”。 费康是英年早逝的我国著名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他师 从梁思成等,在他的《国防工程》教材一书的扉页上写着“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 —谨以此敬献给主持国防工程者,从事国防工程者,研究国防工程者,关心国防工程 者。”在这本并未标志着抗战字样的著作中,分明 可品读到费康前辈用国防工程研究与教学服务抗 战的志向与情怀。
据悉,在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中还有一批在 反法西斯战争中成长、贡献的英杰:值得记忆的 是,在陪都重庆有一大批建筑师及事务所为抗战建 筑、为防空工程作着默默奉献,如全国设计大师 徐尚志(1915~2007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念慈 (1920~1991 年),曾于 1942 年合办怡信工程司, 在抗战年代完成了一批建设项目。这样的建筑师与 事务所在西南诸地还有很多,其代表人物如童寯、 赵深、陈植组建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先后完成了 一批诸如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南京中山文化 教育馆(抗战时毁于战火)等标志性公共建筑。
建筑论文范例:历史建筑结构置换技术研究与分析
从上述这些并不完全的梳理及分析能够发现, 中国不乏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也不乏有 世界意义及使命感的中国杰出建筑师。面对一个个 纪念日,我们何以不从对英雄、老兵的敬意中,也 发现在 20 世纪中国建筑界的这批前辈是怎样面对 战火威胁,为自强不息地建设家园而奋起,难道我 们不该传承下他们珍贵且永恒的英雄遗产吗?
作者: 金 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