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世界之外的孤独谈余华《古典爱情》柳生一角> 正文

世界之外的孤独谈余华《古典爱情》柳生一角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9-19 10:25

本文摘要:摘 要: 余华的《古典爱情》套用了中国古典爱情小说的模式,其发展不断突破读者的阅读经验,文雅与残暴共 现。男主角柳生人如其名,与树木构成隐喻关系。柳生数次踏上黄色大道,道路空间象征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柳生 与小姐惠的交往存在诸多叙事空白,深宅大院

  摘 要: 余华的《古典爱情》套用了中国古典爱情小说的模式,其发展不断突破读者的阅读经验,文雅与残暴共 现。男主角柳生人如其名,与树木构成隐喻关系。柳生数次踏上黄色大道,道路空间象征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柳生 与小姐惠的交往存在诸多叙事空白,深宅大院的鬼气、菜人市场的残暴、还魂不得的失落,柳生虽处处参与,但实则 游离在故事之外。余华或将自身对血腥与生命的体验赋予了柳生,柳生始终无法接触叙事核心,他是世界之外的孤 独个体。

  关键词: 余华; 《古典爱情》; 柳生

文艺争鸣

  《古典爱情》( 1988) 与《鲜血梅花》( 1989) 、《河边的错 误》( 1988) 构成言情、武侠、刑侦的“三部曲”,是余华早期对 于先锋写作的尝试之作。据 余 华 本 人 自 白,他 童 年 时 受 1966—1976 年期间大字报的影响很深,大字报夸张、魔幻的 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的创作初心。在《古典爱 情》中,余华对古典文化的迷恋和对历史的不信任感互相纠 缠、碰撞,小说因此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人情小说中的典型一类,《古 典爱情》的故事框架即套用了“才子佳人”模式,“而以文雅 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1]

  小 说的第一部分具有强烈的熟悉感,“书生赶考—偶遇小姐— 私定终生”的叙事并无新奇之处,落魄书生、娴静小姐、活泼 侍女的角色安排,让读者轻易就能联想到《西厢记》《牡丹 亭》等经典作品。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剧情发展不断打破 读者的阅读经验,饥荒惨景、菜人市场的残暴令人心生恐惧, 得而复失、美梦难圆的迷茫引发对人生本质的思考。余华借 助古典故事模式来表达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不单 是具有“先锋”式的反叛意味,也有对于小说容量深广度的 尝试,以一种较为庞大的文化体系构建短篇小说写作。

  在“才子佳人”式古典爱情作品中,女主角崔莺莺、杜丽 娘等似乎比男主角张君瑞、柳梦梅等更为引人注目,“佳人” 是作品描绘的重点,而“才子”则相对处于从属地位。余华 的《古典爱情》完全以男主角柳生的视角进行写作,与所谓 “古典”有所偏离。甚至可以说,小说仅分为两个整体: 柳生 与柳生之外的人与世界。 “柳生”一名带有强烈的古典气质,似化用《牡丹亭》“柳 梦梅”之名。另外,《聊斋志异》中有《柳生》一篇,“柳得异人之传,精袁许之术。”柳生精通面相,多次预言、更改好友周生 的命运[2] 。

  《聊斋志异》中上通神明、掌控命运的柳生,与 《古典爱情》中前途未卜、迷茫无依的柳生形成照应,扩宽了 小说可供解读的空间。 从“柳生”二字的本义来看,余华也在极力构建人物与 树木的隐喻关系,小说中多次以“树”描写柳生,“恍若一棵 暗翠的树行走在黄色大道上”“柳生仿佛不曾听闻,如树木 种下一般站立着”…… 柳生的生存状态与数次行路所见的 草木枯荣形成照应,“树”独立于土地的孤独姿态是角色身 份的某种隐喻。

  小说的开头营造出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场景: 柳生赴京赶考,行走在一条黄色大道上。他身穿一 件青色布衣,下截打着密褶,头戴一顶褪色小帽,腰束一 条青丝织带,恍若一棵暗翠的树行走在黄色大道上。此 刻正是阳春时节,极目望去,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 麻遍野。竹篱茅舍四散开去,错落有致遥遥相望。丽日 悬高空,万道金光如丝在织机上,齐刷刷奔下来。 第一次出行,身着绿色衣物的柳生行走在黄色大道上, 柳生与大道的关系近似于树木与土地,绿与黄形成鲜明对 比。这种孤独存在于世界的姿态,为柳生的形象定下基 调[3]。

  柳生第二次和第三次出行,不断地回顾以往黄色大道 的风景,现实与记忆、真实与虚幻交织缠绕、分辨不清,柳生 处于如梦似幻的场景中。 柳生数次出行,“黄色大道”这一空间不断复现。柳生 所经历的“繁荣—荒凉—繁荣”景象给人以轮回之感,一次 出行即一次“转世”,“黄色大道”具有“黄泉路”的象征意味。

  每次出行,柳生从“阳间”来到“阴间”,或者从“阴间”来到“阳间”,面对黄色大道上的饥荒景象,阴间与阳间的界限模 糊了,“柳生从死者身旁走过,觉得自己两腿轻飘,真不知自 己是行走在阳间的大道,还是阴间的小路。”生与死在黄色大 道上共现,不断轮回。 余华的早期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 1987) ,同样以“道 路”作为小说讲述的空间,现实道路隐喻了人生前路,路途充 满了模糊性、意外性、不确定性。人独自走在路上,遇见的一 切都是不可知的,对于道路的期许与行路现实之间,存在着 巨大的矛盾,无法设计、无法预知是人生命运道路的本质。

  《古典爱情》中复现的黄色大道同样隐喻了模糊的、重复的 人生状态,柳生一直在“行路”、在观察,他与世界的关系正 如树木孤独生长于土地,柳生与外在世界构成某种错置的关 系,柳生是世界中的孤独主体,外在世界则充满了无序、暴 力、冷漠。 从家庭背景而言,柳生是典型的落魄书生形象: 父亲落 榜且早逝,母亲独自支撑家庭,柳生在丧父与报母的双重压 力下进京赶考,实则并无太多的自我意愿掺杂其中[4] 。

  “柳 生自小饱读诗文,由父亲一手指点。天长日久便继承了父亲 的禀性,爱读邪书,也能写一手好字,画几枝风流花卉,可偏 偏生疏了八股。因此,当柳生踏上赴京赶考之路时,父亲生 前屡次落榜的窘境便笼罩了他往前走去的身影。”小说在行 文之初即已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父亲落榜、死亡的阴影笼罩 在柳生身上,平静之下隐约有躁动之感。柳生父在故事中缺 位,而父的禀性一直影响着柳生,父命运是子命运的某种预 言[5]。

  与“才子佳人”“古典爱情”所共现的“金榜题名”不同, 柳生逃不出“家族遗传式”落榜的阴影。如果说《古典爱情》 的第一部分,大致按照西厢式才子佳人、聊斋式遇仙遇鬼的 模式来行文,那么从第二部分开始,所有的阅读经验都受到 了挑战和嘲讽,角色命运不断地偏离“古典爱情”所指涉的 轨道。 柳生三次赶考、三次落榜、三次在黄色大道上来回。第 一次落榜,柳生感到羞耻和犹豫,“数月后,柳生落榜归来。

  他在黄色大道上犹豫不决地行走。虽一心向往与小姐重逢, 可落榜之耻无法回避。”[6]第二次赶考,柳生仍怀有巨大的 家门压力,“若此去再榜上无名,柳生将永无光耀祖宗的时 机。”第三次踏上黄色大道时,柳生已对功名感到麻木,“自 从数年前葬了小姐,柳生尽管依然赴京,可心中的功名渐渐 四分五裂,消散而去。

  故而当又是榜上无名,柳生也全无愧 色,十分平静地踏上了归途。”从羞耻到平静,赴京赶考变成 一种无意义的轮回,柳生渐渐与外界进行某种妥协。 柳生为赚取路费,三次当街卖画,“写了几张‘杨柳岸晓 风残月’之类的宋词绝句,又画了几张没骨的花卉,摆在那 里,卖与过往的人。”此处的“宋词绝句”“没骨的花卉”与前 文的“邪书”一样,皆是不合时宜的自侃。“似乎人人有钱, 人人爱风雅”是柳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质疑,“似乎”表明 实际上人们“没钱”也“不爱风雅”,带有讽刺人们生存状态 的意味,具有超越时代性[7]。

  余华在行文之中,具有一种跳 出世界之外的冷静感,柳生在世界之外观察世界,他与外在世界存在微妙的错位感,柳生对于世界的感知是疑惑的、梦 幻的、冷淡的。 与小姐惠的交往是“古典爱情”的叙事重心。小说并未 从小姐的角度讲述故事,小姐在故事中失语,成为一个近似 鬼魅的符号,被柳生描写和言说。小姐惠于大户人家的绣楼 上出场,其居住的深宅大院不免有几分鬼气,小姐本人也如 仙似鬼一般,其身上存在诸多叙事的空白。 柳生初宿小楼之时,一梦一醒之间,小姐已变换了形容, 云鬓凌乱、残妆犹见,中间发生事情无处寻觅[8]。

  二人再次 相见之时,小姐已从闺秀沦落至菜人,小说留下了一个巨大 的叙事空白: 小姐家族落败之谜。故事的讲述省略了关键的 一环,柳生试图寻找旧日繁华的影子,深宅大院的管家却已 沦为乞丐,反复只讲一句话: “昔日的荣华富贵啊。”家族的 落败成为悬疑,柳生如坠云雾,他始终接触不到世事骤变的 核心。 在“古典爱情”这一故事中,柳生虽处处参与,但实则游 离于故事之外,柳生与世界存在明显的隔阂。

  他对外在世界 不存在强烈的欲望,其观感充满了不真实感、不可靠感。柳 生赴京赶考是出于父亲的阴影、母亲的压力,而非求取功名 的渴望; 小姐在时自然好,小姐离去了,柳生也没有表现出过 度的悲伤,而是以平常的姿态接受了残酷的现实。 面对大宅原址的荒地,柳生对小姐的感情淡漠了,“对小 姐的沉重思念,不知不觉中淡去了许多。待他离去甚远,那 思念也瓦解得很干净了。

  似乎他从未有过那一段销魂的时 光。”在柳生眼中,小姐与“鱼”有着某种共生关系,“那离去 的身姿,使柳生蓦然想起白日里所见鱼儿扭动的妩媚。”“在 混浊的残水里,如何能见白色鱼儿的扭动? 而小姐此刻又在 何方? 是生是死? 柳生抬头仰视,一片茫然。”河流干涸与深 宅荒芜形成照应,妩媚鱼儿和小姐一样无处寻觅。那么,被 啃食的树、干涸的鱼与菜人小姐,似乎也没有十分巨大的区 别,“人”与“物”融为一体。 在菜人市场中,妇人和孩童被当作食物斩杀、买卖,人与 畜生混为一谈。

  人与植物、人与动物,都显得不那么地泾渭 分明,即使是深宅大院的美丽小姐,也终变成待宰的 “物”———这一突变的情节流露出对人类本质属性的消极思 考。在菜人市场这一荒诞空间内,生与死呈现出非理性的状 态,人活着即痛苦,死亡则是最终的解脱,柳生对小姐惠的所 谓“报恩”,不过是加速了她的死亡。 余华并不忌讳描写血腥和暴力,菜人市场一段读来令人 触目惊心,尤其是柳生在酒店中听到小姐的惨叫声,“这一声 喊叫拖得很长,似乎集一人毕生的声音一口吐出,在茅屋之 中呼啸而过。柳生仿佛看到声音刺透墙壁时的迅猛情形。

  ” 这一段关于惨叫声的细致描绘,非亲耳所闻难以成文,或许 与余华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 余华的父母在医院工作,余华童年时在医院的经历令其 过早地接触了鲜血和死亡,影响了他对生命本质的看法。 “鲜血”意象在余华的小说中不断复现,并带有一种挥之不 去的漠然感。在描写菜人市场等极其恐怖的场景时,余华收 敛了强烈的情感波动,而近乎于一个“超然物外”的观察者,暴力与伤痛也能孕育出某种异样的美感。

  余华将这种视角 赋予了柳生,柳生处在世界之中,时常感到一种“茫然”,文 中形容柳生情绪的用词,诸如感慨、感叹、感伤,仅是“感”, 非“哭”、非“斥”,整体情绪并不激烈,甚至流于冷淡。 小姐惠沦为菜人,已是对“古典爱情”的巨大偏离; 小姐 最终还魂不得,则是对“古典爱情”的彻底解构。柳生本已 决定安心守坟,谁知小姐化鬼归来,人鬼重逢,颇有几分古典 小说的浪漫奇绝意味。 小姐身披月光而来,与柳生重温鸳梦。

  文到此处,结局 似乎要朝着“才子佳人、喜结连理”的美满结局发展了。柳 生对未来充满种种幻想,“他在坟前回顾了与小姐首次绣楼 相见的美妙情形,又虚设了与小姐重逢后的种种美景。”本是 失而复得的美事一桩,却因柳生私自挖坟而生还不得,重逢 的美梦骤然破碎,小说戛然而止。

  小姐因何生还? 又为何生还不得? 在柳生的视角中,这 两个重要的情节也是被省略的,柳生再次被隔离在世界之 外。小说的结尾既未说明小姐得以生还之缘由,也未说明为 何被发现而“此事不成”,更未描写柳生听罢的感受及柳生 的结局。小说将完未完,停留在一个“不平衡”的异样节点。 “失而复得”是人生之幸,而《古典爱情》展现了“失而复 得再失”的悲剧,叙事结构大致为“平衡( 赶考偶遇) —不平 衡( 落榜失爱) —平衡( 守坟重逢) —不平衡( 还魂不得) ”,结 局归结于一个错置的“不平衡”状态,戛然而止。

  “死而复生 而死”,是对人鬼浪漫结合幻想的讽刺,还魂美梦终是不可靠 的幻觉,比“美梦成真”更进一步的是“美梦难圆”。纵观柳 生的经历,无论过程如何艰难困苦,最终归于虚无。小姐还 魂不得的结局加重了小说的这一表现主题,追寻的结果是 “无结果”本身,人生的终结是空茫,空茫的背后亦是空茫。 余华将温情的爱情故事,糅杂了冷酷的笔调,“雅”与“暴”共现。在文雅的语言背后,是饥荒、菜人的残酷,故事充满了迷茫、悲凉甚至残暴[9]。男主角柳生人如其名,他如 树木一般孤立于世,呈现出世界之外的孤独观察姿态。

  文学论文投稿刊物:《文艺争鸣》杂志创刊于1986年,由吉林省文联主办的文艺理论和评论刊物性质的杂志。国内统一刊号:22-1031,国际标准刊号:1003-9538,邮发代号:12-99。

  柳生对外界的感知是模糊、梦幻、冷淡的,他与小姐的姻缘佳话不 断突破读者的阅读经验,小姐与“物”同化了。对于柳生而 言,外在世界是一体,而自己是不属于其中的另外一体,注定 了其孤独的生存姿态。柳生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是余华对于 人与世界关系的某种思考,错位、谜团、茫然、孤独等元素构 成人生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 聊斋志异[M]. 上海: 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1.

  [3]余华. 鲜血梅花[M]. 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2.

  [4]刘琳,王侃. 余华文学年谱[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5]兴安. 才子佳人文学传统的戏拟与嘲仿———读余华的 《古典爱情》[J]. 文学自由谈,1989( 5) : 119—121.

  [6]何致文,胡水清.“虚伪”的真实———浅论余华的《鲜血梅 花》与《古典爱情》[J]. 文教资料,2009( 6) : 23—25.

  [7]张艳丽,乔业琼. 对“古典爱情”的解构与颠覆———论余 华《古典爱情》对汤显祖《牡丹亭》的戏仿与反讽[J]. 传 奇. 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2010( 10) : 6—8.

  [8]李建周.“怀旧”何以成为“先锋”———以余华《古典爱 情》考证为例[J]. 文艺争鸣,2014( 8) : 21—26 + 6.

  [9]薛晨鸣. 先锋小说与“才子佳人”叙述的当代重构———以 余华《古典爱情》与陶潜《李仲文女》为例[J]. 名作欣赏, 2018( 17) : 69—72.

  作者:王 天 然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