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在“语辞世界”看《史记》中的陈涉> 正文

在“语辞世界”看《史记》中的陈涉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1-20 11:02

本文摘要:内容摘要:《史记》的文学价值丝毫不逊于史学价值,教材中精

  内容摘要:《史记》的文学价值丝毫不逊于史学价值,教材中精选《陈涉世家》中部分内容,细读之,在看似客观冷静的文字叙述中隐藏着司马迁这位史学家的个人观点和当时主流阶层褒贬人物的标准。本文以其中一段文字为例,潜浸于文本的“语辞世界”,关注文本中炼字炼句处,分析陈涉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文学阅读摆脱了传统的窠臼,进入作家为我们设计的世界当中,体现着文学阅读的魅力和阅读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文学阅读语辞世界陈涉形象

阅读文学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光辉作品,这部著作的成就和进步意义的是多方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史记·陈涉世家》中部分内容,单成一篇《陈涉世家》。根据《史记·陈涉世家》所记载的文字,陈涉的生活经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佣耕时期、起义开始和经过时期、称王时期,司马迁就是通过这三个时期来刻画和评价陈涉的人物性格和这场农民斗争的起落的。

  而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节选的这部分,聚焦于陈涉生活经历的前两个阶段,主要展示的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出现的这次规模巨大的农民战争发生和前期的发展过程,笔触着重于真实、具体、生动地描绘这次革命战争的领袖——陈涉的形象。司马迁把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列入世家,比较客观地记录了陈涉起义的过程,肯定了他在反秦中的功绩,这一点已成为史学家和文学批评者所公认。当然,这样的一个“定论”也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产生“惯性”,对陈涉的人物形象分析固定化、模式化,尤其是孤立地分析节选文字中的人物形象,没有把节选部分和未节选部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对照,这就使得陈涉这个人物的分析缺少因果关系和学理的逻辑。

  文学方向评职知识:阅读教学方面课题申报

  其实,《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它的文学价值也绝不逊色,细读之,你会发现,在看似客观冷静的文字叙述中隐藏着司马迁这位史学家的个人观点和当时主流阶层褒贬人物的标准。下面就以《陈涉世家》中一段文字为例,潜浸于文本的“语辞世界”,看看太史公笔下的陈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课文《陈涉世家》中第一段文字记录了佣耕时期的陈涉,其中有这样一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教参在分析这段文字时,提醒我们注意陈涉的阶级出身是一个身份低贱的雇农,他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他之后领导农民起义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这样的分析固然没错,但文言文教学要在炼字炼句处斟酌考究,这一句话若从语辞角度来细读,哪些地方集中体现了陈涉的思想、性格和起义动机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垄上”——敢反抗节选的这一句中“垄”这个词往往被忽略,书上注释为:田埂,“垄上”即为“田埂上”,这也是近代很多注疏中的解释,那么“辍耕之垄上”就可以理解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颜师古注《汉书》中也解释为:“垄上,谓田中之高处”,可见,文中的解释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不过《说文解字》中对“垄”做这样的注解:“垄,丘垄也。”“墓,丘也。”按照这样的解释,“垄”的字源意义就是坟墓。《广雅·释丘》中也有这样的注释:“垄,冢也。”《方言》中释为:“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垄。”这样看来,颜师古的注释中所提及的田中之高处就是指“坟冢”。

  那么“垄”解释为田埂和坟冢又会产生怎样不同的表达效果呢?陈涉与人佣耕,头脑中一直盘旋着的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在停止耕作之后,登“垄上”,极有可能就是登上主人家的坟冢,这在当时是“非礼”的。《礼记·曲札》说:“适墓不登垄”,郑玄注:“为其不敬垄家也。”陈涉“之垄上”就是这样一种不敬的行为,它表示了一种“佣耕者”对雇主的愤恨情绪,表现出了自己年少时就已深埋心间的反抗意识,这与下文“怅恨久之”是前后照应的。二.“怅恨”——伺良机“怅恨久之”,是陈涉“辍耕之垄上”后的情绪表现,文中注释为: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怅,失望。这句中“恨”的解释沿用了双音节词对译单音节词的解释方法,释为“叹恨”。用双音节词来对译原文的单音节词,确实是解释文言词语或翻译文言句子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但用来解释的双音节词要与被释单音节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要符合汉语单至双的发展规律,要充分考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但古汉语中“恨”与“叹”既不义同也不义近,再结合上下文分析,陈涉年轻时,虽出身贫贱,却渴望“富贵”,虽是“佣耕者”,却自比“鸿鹄”,胸怀大志,异于常人。他能正确地分析当时的形势,等待时机,揭竿而起,对前途充满了自信,此时他又为何要“叹”?所以,这里“恨”的解释是需要商榷的。古汉语中很多的记载和注疏都能很好的说明“恨”不是“仇恨”的意思,而是“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临死前,汉惠帝告诉他,将以曹参继任相位,“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恨”在这里就绝不能理解为“仇恨”。其实,文中出现的“怅恨”是古汉语的一个固定结构,“怅”,《说文解字》:“望恨也。”“望”是“怨望”“怨恨”的意思,“望恨”就是“恨”的意思。“怅恨”是两个同义语素的联合,也就是“不满”“遗憾”的意思。这种用法在古籍中不乏其例。

  如:(1)天下之宝,固当与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怅恨。(晋刘琨《答卢谌书》)(2)三思浊乱,晖每椎坐怅恨,弹指流血。(《新唐书·敬晖传》)(3)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宋孟元老《<>序》)上面三个例子中“怅恨”一词都是因为对现实不满而愤愤不平。《陈涉世家》中的“怅恨久之”也是因为陈涉胸有大志,却地位低下,为人佣耕,他对现实社会充满了愤懑不平。结合前面登“垄上”的非礼行为,就可以看出这样一位年少时就有反叛精神的陈涉不满于自己的现状,遗憾于自己缺少绝好的时机。再联系后面“会天大雨”时陈涉和吴广迅速而积极密谋,人物形象就显得富有层次而又逻辑统一了。

  三.“无相忘”——求富贵“苟富贵,无相忘”一句《史记》中无注,《汉书》颜师古注为:“但一人富贵,不问彼此,皆不相忘也”,书中也注释为不要彼此忘记。但这句话果真如此解释吗?是不是表达了作为“佣耕者”的陈涉对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阶级出身的同伴们的美好希冀呢?这句话主语当是陈胜,“无”即“不”,“相”是一个指代性副词,它通常不解释为“相互”,而往往偏于言语双方中的一方。“无” “相”的这个用法在古籍里是常见的,《史记》、《汉书》里俯拾皆是。如:《史记·外戚世家》里有类似的句例:“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约曰:‘先贵无相忘’”“子夫上车,平阳公主附其背曰:‘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无相忘。’”这两处的“相”按照“互相、彼此”去理解,在情理上似有不通之处,也就是说贵幸者与未贵幸者彼此之间,贫贱的人不要忘了富贵的人,富贵的人不要忘了贫贱的人。先贵幸之人不要彼此忘记。所以,这里的“相”理解成偏义一方比较妥当,把“相”指代贵幸者,以明不忘贫贱之交。

  之上所引述的是薄、管、赵三人未贵幸之时的约定,是说谁先贵幸了不能忘了未贵幸之人。第二句之子夫,即汉武帝卫皇后卫子夫,初为平阳公主“讴者”,后平阳公主奏其入宫,临行告子夫倘若贵幸不要忘了自己恩德,是很明白的。钱钟书先生评论此三句道:“盖皆冀交游之能富贵,而更冀其富贵而不弃置贫贱之交也。”当然,课文中的“无相忘”也可以从陈胜说这句话的上下文体会,会有更确切的理解。

  同伴们听了陈胜的话,“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同伴们听了他这句话,嘲笑他时,一个“若”字,直指陈涉,即可推测出陈涉说“无相忘”仅仅表达的是自己的“鸿鹄之志”,并不是对当时在场所有“佣者”的期冀!陈涉被泼了这样一瓢冷水后,感叹穷哥们根本不理解他,才有“嗟乎”的长叹,由此可以反证出“无相忘”是说“我不忘记你们”,这样来看行文就更显得前后呼应,上下贯通了。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可以综合出这样的信息:陈涉出身于农民阶层中最受压迫和剥削的雇农阶层,生活是十分贫穷和痛苦的。

  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不满和自身遗憾,“怅恨久之”“苟富贵,毋相忘”表达了他对富贵生活的企盼和摆脱贫贱的强烈愿望,又可看出对贫贱伙伴的“同甘共苦”,但是当伙伴们对他身处逆境,改变命运的想法表示怀疑时,他又对伙伴们抱以轻视的态度,慨叹他们见识浅陋,没有远大抱负,也没有进行启发和引导以提高认识。这一段的描写写出了陈涉与众不同的抱负,但似乎也揭示了他自负和轻视别人的弱点,为后文称王后,阶级地位的改变而杀害阶级兄弟做了长线铺垫,这样的人物分析就显得灵动有生气,人物的发展也在情理逻辑之中。训诂明则义理出。这样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司马迁对陈涉这个人物的态度并不是盲目的歌颂,在肯定陈涉反秦的首发之功的同时,也从自己的阶级立场给予了陈涉客观的评价。我们能够在前人阅读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有所新的发现,要归功于文言本身所承载着的重要信息。

  可见,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是文学阅读的必然要求,关注文本中炼字炼句处是阅读的一条相当重要的途径。文学的可以定义并不在于它的“虚构性”或“想象性”而是因为它以种种特殊方式运用语言。根据这种理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用俄国批评家罗曼·雅各布逊的话来说,代表一种“对普通言语所施加的有组织的暴力”。我们就是通过这种被施加过暴力的非正常性语辞的细读,进入作家为我们设计的世界当中,这就是文学阅读的魅力所在,也是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

  2.王力.汉语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2013.8.

  3.杨伯峻.文言常用虚词[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0.

  4.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徐流.《陈涉世家》的几处训诂与陈涉评价[J].人文杂志,1985.06(76).

  作者:李菊香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