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改革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仍有许多基层学校和教师在处理阅读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时,轻视语言表达的细节训练和实践。必须立足语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实践,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文本,关注表达,致力于学生阅读细节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改革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仍有许多基层学校和教师在处理阅读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时,轻视”语言表达”的细节训练和实践。必须立足”语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实践,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文本,关注表达,致力于学生阅读细节和运用能力的提高。这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语文阅读关注细节
在语文教学改革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仍有许多基层学校和教师在处理阅读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时,轻视”语言表达”的细节训练和实践。必须立足”语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实践,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文本,关注表达,致力于学生阅读细节和运用能力的提高。这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阅读教学论文范例: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扎实进行思维细节训练
语文的学习,其实质是关于语言的思维训练,缺乏思维训练的语文学习往往是浮浅的,难以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长久的支撑。例如,关于课文带给读者的启发,老师要显然不满足于简单得出一个结论。设计一个思辨性很强的话题,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欲望。当学生再次沉入文本,潜心品味文字,热烈讨论话题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明晰地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将阅读的感性体验有效上升到理性层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深度训练,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在深读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再次受到文本表达内涵的冲击,无需喊出口号,这个思维过程已经深深植入了学生心底,学生自然而然获得了精神的成长。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时刻关注文本细节
现在,某些语文课堂已经逐渐出现边缘化的现象——很多时候都忽视文本,只把文本当教学的引子,而把教学重心放到了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课外内容的拓展上。应该说,常态的阅读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该建立在对文本以及和文本相关的副文本的阅读基础上,应该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读出书的意味,读出自己的心得。至于教师,更多的是应该考虑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味到原汁原味的作品。比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应该先从题目切入找出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再通过“赏眼前之景——想历史人物——抒一己之怀”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从而让学生读出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形象与自己的感慨。
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学对“回归文本”的呼唤也越来越迫切了。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误区是,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书,常常匆忙带领学生过一遍文本,就急于在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人物的精神品质上大做文章。其弊端在于没有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而是抛开文本空谈感受,不利于学生对课文规范语言的积累和习得。到课文中去找依据,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就杜绝了学生抛开文章套用一些空话、套话来代替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现象。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潜入文本时,就会发现很多能佐证他们思考成果的文字依据,从而深刻地领悟到,文本本身。而比学生得出这个领悟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步具备了熟练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让学生结合文本,读读品品,说说议议,巧妙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三.关注作者细节表达的妙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用好教材例子,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弄清作者是怎么写的。由于受长期以来“重思想轻表达”的教学习惯影响,很多教师依然在解决文章“写了什么”后即止步不前,对于文章写法上的妙处,即作者是“怎样写”的却常常忽略不计,致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缓慢。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作者写法上的妙处。这种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关注,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长期这样训练后,学生就会对文章的表达形式更为敏感,养成随时关注表达的意识,会在阅读中追问自己:作者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会反思自己的习作可不可以这样写?这样,才实实在在打通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门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四.阅读要关注细节和出彩之处
选入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往往一个意象、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独用与深刻蕴涵。在这些最容易被学生忽略却又对表现主题有重要意义的细节处设置疑问,引入拓展性探究内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其对诗词的解读更加透彻。
1.诗词阅读要抓住重要意象进行解读。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很多意象历经千年后承载了很多文人的梦想与忧伤,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江月”这一意象就几乎是苏轼黄州生活的符号。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意象展开研读,引导学生感悟“酹江月”的情结——永恒的自然之中小小的?“我”也许最终只是黄土一抷、墓碑一座,但面对茫茫大江,苏轼坦然地接受了一切,这样就把苏轼个人的感情上升为了全人类都有的感叹。显然,这样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入手解读诗词,能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处。
2.阅读教学要抓住重要词语进行解读。自古以来,文人写诗就注重炼字。从字词的细节处出发鉴赏诗词,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还可以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使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发展。比如,抓住“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一句中的“笑”,要求学生通过加词诠释这一“笑”的内涵,就可以在细节之中引发探究的契机,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
3.阅读教学要抓住重要的标点进行解读。
学生解读诗词时会经常忽略标点。严格地讲,教材中所选诗词中的标点都是后人添加的,未必都是最恰当的。因为,添加者对诗词的解读不同,所加的标点就可能不同。研究诗词中的标点,目的不是找到那个最适合的标点,而是要挖掘潜藏在标点背后的作者的原意或诗词文化的内涵。
比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不同的标点,就可以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愁”的多种解读,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五.从细节处质疑,在细小问题上下功夫学生自己设疑,再自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从宏观上把握了文章的整体,还从微观上掌握了重难点,从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顺藤摸瓜,消化重难点,逐步了解文章内容。“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例如在教学语文写人记事的课文时,带领着学生围绕标题用“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设疑。很快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小问题从对象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细节问题由人到事,着重分析任务的变化。问题自然就涉及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六.细节练习是加强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最好是教师和学生能面对面地直观交流和探讨。只有在学生逐步领悟的前提下,才能一步步引领学生进入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思维状态,开始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领悟”细节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及时感知、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而“巩固”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所知,掌握所学,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写人记事的单元教学内容前后的联系比较紧密,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思考与教学决策,必须有利于学生从“学会”慢慢发展成为“会学”。教师不应孤立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而应帮助学生不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细节知识认知结构。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的学习就应建立在学生完全领会“环境描写细节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
作者:杨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