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坚定文化自信共建人文湾区以出版《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为例> 正文

坚定文化自信共建人文湾区以出版《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为例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5-17 11:40

本文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的出版是粤港澳非遗部门通力合作的成果,加深彼此的联系和尊重文化,能够增强大湾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并进一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的出版是粤港澳非遗部门通力合作的成果,加深彼此的联系和尊重文化,能够增强大湾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并进一步传播传承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广东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精彩纷呈,在各地非遗部门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有活力和生命力。

文化自信

  近年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多种出版物,既有资料性质的《广东省非物质遗产名录图典》《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100问》等,也有面向大众读者的《玩转广东非遗,出发!》《广东非遗手信》等,受到业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认可,成为粤版图书中令人瞩目的专题出版物,并获得中国最美旅游图书设计奖、广东省民间文艺著作奖、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等多项奖项,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人文底蕴深厚,精彩纷呈的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民众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湾区非遗已经成为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的议题,如何更好地彰显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底色,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是文旅、宣传单位共同思考的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在《纲要》颁布之际便积极组织策划和编写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方面的图书,基于以往的丰富经验和扎实基础,经过各地非遗部门的通力合作,《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历经一年多时间策划、编著、出版,在2020年南国书香节正式发行,一经推出,受到各界人士关注,成为本年度地方文化类畅销图书之一。

  本文回顾该书的策划、创作及出版发行过程,介绍该书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结合作者、出版方和业界专家的意见,思考图书出版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的传播和传承所起的作用,以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山水相连,文化互融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文化互通又各具特色,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比较丰富,国家级的代表性项目有147项(另有18项正在公示),省级项目有701项,政策法规体系和保护制度设计配套的制度设计方面比较健全。据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毛凌文介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各地非遗保护部门重视非遗的传播和展示活动,积极地响应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如“非遗+扶贫”“非遗+旅游”等传播和展示活动。

  另外,关于非遗的理论与研究以及基础性工作做得也比较扎实和规范,例如抢救性记录、档案规范建立、成片保护、生态区保护等。港澳地区当地文化部门分别编制了本地区的遗产清单和遗产名录。在非遗宣传传播方面,港澳政府和非遗部门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与文化事务署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等的组织活动和推广宣传都做得非常丰富多彩,吸引了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粤港澳三地有文化交流的合作机制,政府层面召开的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会议已经召开了20届,会议设有专门的非遗组。

  近几年三地合作和交流更加频繁,多次开展非遗展演、人员培训、交流访问等活动,三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均积极参加,比如香港的元宵、中秋的彩灯会,澳门的国际幻彩大巡游等。香港和澳门的青年学生也会定期来到内地参加文化夏令营,这些活动都已常态化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项目拥有中西合璧等特点,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独有的,许多项目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清晰可见的国际元素,这都是长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以非遗的形式得以流传和保留,成为历史的印记。这样的特质是粤港澳大湾区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一个优势。

  进入新世纪之后,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对整个人类文化生态和文明进程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从文化和生活的视野来讲,落地非遗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三地人民都能够共同保有文化的传统和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这里提到的“粤剧、龙舟、武术、醒狮”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是作为建设人文湾区的示范项目被特别强调。中山大学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是国家战略,前者以“文化认同”为主要目的,后者以“协同”为核心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实现跨区域、跨体制“协同”,必然离不开非遗“文化认同”:其一,非遗是湾区人共同的身份标志,是自我认知的重要符号,让湾区人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其二,非遗是人类传统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总结,对于族群、地域认同和跨族群、跨地域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三,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文化创新的基因,为湾区人提供了多样的文化选择和生活选择;其四,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政府、学者、非遗传承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认同和协同也是它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形式新颖,内容精彩在策划出版《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的过程中,出版方通过研究图书市场上关于非遗项目的相关图书发现,专业领域的论述和单项非遗项目或某位非遗传承人展开介绍的图书比较多,多个项目集中呈现的图书很少,根据按照地区划分项目并以科普性质介绍非遗项目的几乎没有。

  再有,资料性质的大部头比较多,例如说按批次入选的项目集中在一本图典中出版,这类图书一般是馆藏图书,很难到达一般读者、大众读者的手上。延续面向市场、面向大众的市场图书思路,进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的编著,能使图书内容更加简练、形式更加活泼。该书收录广东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32项;香港的选录20项入选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项目,其中包括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澳门包括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中的7项。

  这些项目能很好地展现当地非遗的特点,具有广泛的传播度,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其中选取了两项比较特别的项目——粤剧和凉茶,这是粤港澳人民的共同记忆,普及度极高,粤剧的艺术魅力有目共睹,凉茶也是老百姓日常必备的保健品,这两个项目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在编辑图书的过程当中,特意选取这两个项目,突显三地同根同源的特性,联结起三地人民的情感。

  全书分为粤港澳三地、粤(九市)、香港、澳门等四个篇章,每个篇章之前都用手绘地图将各地代表性项目以卡通形象展现出来,各篇章采用不同的鲜明色块区分,整体视觉效果既和谐又有所区别。采用地图的形式表现各项目所处的地区,使该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地图的形式表现是希望带给读者一个地理方位的概念,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粤港澳三地同气连枝的连接关系。这种连接关系不仅是地理上山水相连,在文化上也是有关联、有传承、有反应的,能直观地感受到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感觉。

  从观赏性来说,书中每项非遗项目除了简要的概括文字之外,使用大幅高清彩图展现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非遗传承人的身姿眼神、民众参与的热闹场面等,用图像传达信息,简单直接,令读者印象深刻,从而吸引读者前往实地体验非遗展演、制作,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达到文旅结合的目的。从知识性来讲,使用文字简要准确地概括各项目的主要特征、历史溯源、演变过程,以及入选批次;精选图片让读者将文字与实际的表现状态相联系,全面领略非遗魅力。

  从实用性来说,图书内容把非遗和旅游相结合,读者通过了解遍布区域内各地的非遗项目,能够加深对所在地区的认识,这些真实存在的社区、真实存在的传承人、真实存在的文化历历在目,按照书上的旅游资讯就能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表演艺术,了解地方上的节庆民俗以及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艺。整本书的内容和形式都在鼓励读者将非遗安排进旅行计划中,实现文化生活体验感。

  《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的编著工作,实际上是一次粤港澳文化部门携手合作的机会。这本书涉及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内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康乐和文化事务署的非遗文化办事处、香港文化博物馆和澳门 特别行政区的文化局等各部门都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无偿为该书提供了图片和文字资料,反复核对资料、审读稿件,为推广非遗文化不遗余力。

  人文湾区,文旅体验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杨逸认为,今天大家对于非遗的保护,真正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知识层面的一种灌输,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事物都会追求,对非遗也追求一种体验感。因此在现今的传播形式里,也需要将这种体验感传递给受众,通过这种手段看到老祖宗留下来的生活方式是充满智慧的,也是充满着烟火气的。每一种传播都跟人们的需求紧密结合时,才能够带动它的流量。读者从阅读到被吸引,自然而主动地进行传播和保护。图书内容如果能够切中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成为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的一个需求点,那么传播非遗也能运用这个点,将文化做得更全面、更深入。

  《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的出版正是希望切中这个“点”,让粤港澳三地读者意识到大湾区内非遗项目各有特色,但相互包容和影响,同时共同发展和传承。书中介绍的非遗项目就在我们身处的地域,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多加留心便能消除距离感。

  该书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非遗项目进行的“地图导览式”介绍,包括内容简介、小贴士、游览资讯和延展知识等栏目,插图精美,语言通俗、生动、有趣,可以说是“遗产时代”“读图”潮流的具体体现,既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民自我文化认知、认同,促进跨地区、跨体制的大湾区协同建设,又有助于其他地区人民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的了解、体验和认同,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的可见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方向论文范例: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手机媒介内容治理研究

  目前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在与香港地区的出版社洽谈繁体字版权的输出权,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于2020年9月24日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作为联盟理事单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成员单位(广东人民出版社)合力打造的产品在联盟成立大会上亮相,受到其他理事单位和成员单位代表的称赞。

  在9月下旬由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举办的秋季馆配会上,这本书受到来自全国图书馆采购商的青睐,成为广东人民出版社销售数量亚军产品,市场反馈良好。今后的营销方向主要是面向校园和旅游区,将文旅结合得更加紧密,让更多关心非遗、热爱非遗的大湾区年轻人更便捷地接触到这本书,将他们指向非遗的发生地、传承人,更近距离地感受非遗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挖掘这座宝库,承接传播和传承的使命。

  作者:黎捷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