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以临沂职业学院为例> 正文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以临沂职业学院为例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5-22 10:24

本文摘要:摘要: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新时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这五大职能的实施主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在实施文化育人进行人才培养要辩证地传承和弘扬

  摘要: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新时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这五大职能的实施主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在实施文化育人进行人才培养要辩证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去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我院所采取的“文化+”模式的典型做法,进行了有益尝试效果较好。

  关键词: 高校; 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 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引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更是我国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地阐述,他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创新,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恒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进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已经开始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自信的提出,把传统文化热推向了新的高度。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中华优秀文化在包容万象的世界舞台上更加散发独特的东方魅力,我们应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和创新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将忠于自己的根,吸收其他文化,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培育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和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导。

  二、高校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方面应发挥的作用

  新时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这五大职能的实施主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承担职业型高等教育任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院校,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除此之外,文化创新也是高校的使命所在,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厚重的历史走到今朝,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新登上历史舞台,重新焕发光彩,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她、接受她、传播她。我们在保护传承本土民族文化的同时,需要创新更多手段、在多元化的视角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职业教育有责任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

  三、我校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方面的有益尝试

  我院地处山东省东南部的临沂市,临沂市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临沂四圣名扬千里:智圣”诸葛亮,神机妙算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书圣”王羲之,一篇《兰亭序》大气磅礴成为千古绝唱;“算圣”刘洪,发明了珠算法大幅推进了数学史进程;“孝圣”王祥,他的事迹被传颂了千百年,并计入著名的“二十四孝”中。除此之外还是颜真卿、荀子、曾子、匡衡、蒙恬的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临沂人。作为我市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我校始终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工作的传承及创新性发展,从顶层设计到课程设置,从人才培养到活动实践,多方位立体化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从认知到认同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的开学典礼上,就接受入学教育。在学院领导给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介绍我国的历史发展、学院的沿革,讲解国家在世界的历史地位,将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认同感。让学生明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国家意义、民族意义。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既有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尤其是所包涵的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国家的进步,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思想道德等课程也给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树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鸿鹄之志。

  (二)对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推动课程系统化建设

  我院在课程设置上除注重专业课的开设外,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素养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内涵的提升。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线下课程和网络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线上通过智慧树、学习强国网络平台中的传统文化视听资料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课程的学习任务。以上课程根据不同要求学生需修满1.5-2学分的课程方可达标。通过必修、选修课程设置和线上线下课程的开设,建立了系统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类特色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助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大学生社团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社团作为学生开展活动的主要阵地和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院目前建设有最美汉字书写研习社、中华经典诵读社团等十多个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社团。通过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扬中来。通过发挥社团的作用,以社团为抓手推进美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教赛结合

  学院连续多年组织经典诵读大赛、汉字书写大赛、诗词大会选拔赛,在我国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开展“明月寄乡音 诗词传美德”赛诗会,参加山东省“经典诵读写”大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代言人。除此之外,我院还在官微推出了《四大名楼》《我们的传统节日》《沂蒙民间文学》等系列文化微课。充分利用上线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在课间、在家中、在路上,随时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无限魅力。

  (五)创新教师工作室机制,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

  我校积极发挥教师在美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利用教师的专业和特长优势鼓励教师成立个人工作室,并与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目前,成立的文化特色方面的工作室有书法工作室、国画工作室等十余个。另聘请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学校的外聘教授,成立了面塑、剪纸、木旋玩具等七个 “非遗大师工作室”。学生加入工作室利用业余时间跟随大师学习非遗技术,修得学分的同时还进行运营。将制作的非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艺术品走向了大众,契合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六)开展非遗进校园博览会

  我院自2014年起,连续六年承担了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活动期间,鲁东南地区上千个非遗项目来校参加,活动内容丰富,参加人员众多。各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相聚我院,展现非遗精华。同时,我院连续举办了三届传统文化产品设计创作大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元素,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与实践创新相结合,重点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红色文化和时代发展变化的传统文化产品设计创作,形成固化成果,并对优秀作品提供了量产、营销及商品开发等支持。

  文化方向论文范例:广东非遗舞蹈英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院将根据国家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完成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历史使命和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时代重任。

  作者:尤海华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