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其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理解不断深化的思想语境中凝集,在其关于意识形态思索和研究的逻辑理路中形成,其唯物史观的实践意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深度融合在意识形态理论中。 从坚定科学的理论思维、把握鲜明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其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理解不断深化的思想语境中凝集,在其关于意识形态思索和研究的逻辑理路中形成,其唯物史观的实践意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深度融合在意识形态理论中。 从坚定科学的理论思维、把握鲜明的时代特征、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等维度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是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意识形态理论;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理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聚焦点和关注点。 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出发点,从价值论、矛盾论、唯物论和方法论等维度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语境,立足于批判逻辑、历史演进逻辑和现实逻辑提出了一系列超越旧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意识形态理论。
政工师论文范例: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从思想语境、逻辑理路和时代话语三个维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更加深入透彻地学习和掌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学说、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凝聚新时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竞争力、预防不良意识形态思想渗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语境
伴随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思想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加深,意识形态思想逐渐被马克思恩格斯抽丝剥茧留其精髓。 从价值论层面确立了从人道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从矛盾论层面催生了从“观念的科学”到“科学观念”的批判思维,从唯物论层面体现了关注实践性和能动性的唯物史观,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此过程蕴含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演变逻辑。
(一)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不断深化细化,其价值立场和价值观念也逐步明晰。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意识形态理论阐述更多的主要表现在对人道主义的关注层面。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论述自己的择业观时就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博士阶段在论文中运用人本评价方法解释自由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也曾站在自由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对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了现实的批判。 青年时期的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行考察时也曾经说过“人道观念的确已经深入” [1]。 随着对政治经济学探究的深入和唯物史观思想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从非现实人的本质和劳动的异化等方面创新发展了对人的问题研究的新路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501在超越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上突出了人的能动性,强调了现实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往旧唯物主义空洞地谈论人的基础上,从社会交往形式上提出了理想社会即科学的社会主义。 价值立场伴随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成熟逐步明确。 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人类自由本性的揭示和对人类自我实现的现实条件的追求。 破除遮蔽人的本性及其实现条件的虚假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任务,旨在全面揭示人类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不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思想的完全转变,前者的着力点体现在哲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关怀的价值立场,后者则是基于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现实状况而展开的社会主义关怀。 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表征为从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到实现人类解放的理想跨越。 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批判深化的有机整体。 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逐渐成熟,实现了从“人道主义”哲学的观点到“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的提升。
(二)从“观念的科学”到“科学观念”的批判思维
哲学先贤们在认识论上追求主体客体相统一的过程,不断探究观念的科学和科学观念的辩证关系。 观念的科学主要研究认识的伊始以及正确认识的路径,而意识形态最初是基于认识论中的基本性问题。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将其作为一个独立性的范畴提出“意识形态”的概念,称其为“科学的观念”,并认为“观念”即为“认识”,主张对一切封建迷信正本清源。 特拉西将感官获得的感觉经验作为衡量一切事物存在的原则和尺度,并致力于将观念范畴复原为单纯的感觉。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以特拉西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同时力求剔除以特拉西为代表的旧意识形态中存在的糟粕。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思想逐渐确立,他们开始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出现让其重新审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成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德国哲学旧时代关于“共同体意识形态前提”的深刻批判。 从历史观的层面划清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的界限,明确提出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通过对“哥达纲领”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深化了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建构,强调批判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并指出:“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 ”[3]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以实践为基石实现意识形态系统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机统一,揭示充满先验色彩的意识形态弊端及其运作机制的颠倒性和虚假性,达成了批判和建构的辩证统一。 在承继马克思恩格斯成熟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视野下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历史总体发展中的一种现实的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在意识形态领域诞生了“科学观念”。 由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了从“观念的科学”到“科学观念”的转变。
(三)关注实践性和能动性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俯拾皆是。 在批判德国唯心主义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 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 ”[4]马克思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揭示了他们的思想不是以实践为出发点,而是从幻想出发。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在批判黑格尔唯心史观的过程中摩擦出唯物史观的火星。 他们认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5]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史观的点点星火以燎原之势总结出旧唯物主义思想存在的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并将新的历史观镶嵌于意识形态理论阐释中。 通过批判地剖析唯心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存在的根本缺陷,开创性地引入实践性的唯物史观,在实践的基础上阐释了人类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本质,并创造性地提出实践是人类社会的策源地,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全部的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社会历史是以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考察社会历史“直接从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2]203。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在完善的进程中,论证分析了意识形态的起源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日常语言的关联性,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而社会意识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纵观意识形态理论思想全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清晰明了,通过揭示唯心史观和旧唯物主义缺乏实践性和能动性的问题,创造性地在意识形态理论中引入关注实践性和能动性的唯物史观的思想,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跨越,最终成功地建构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在意识形态理论中特别关注和强调只有实践才能实现目标,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方法。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2]501-502事物、感性思想究其本质而言是实践的产物,脱离实践就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藉此,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以实践为根本性特征,与将人的认识视为先于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厘清了界限。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实践的把握,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纯粹概念的把握,而是将实践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现存世界革命性的方法论。 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实践的力量才是最可能的。 ”[6]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与费尔巴哈对抽象理解人的本质的唯物主义思想作了区分,直接点明“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实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 [7],这里的“世界革命化”的重要观念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改变世界”观点的延续。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在现实社会中,不仅是维护所服务的统治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也是改造现实使社会统治阶级利益得以满足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路径。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实践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前提,以感性认识为发端,螺旋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落于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阐释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纽带和桥梁。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囊括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方法,洞悉了科学意识形态理论思想的演进脉络,为人类社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理路
在历史唯物主义从诞生到成型的过程中,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一个社会现实问题聚焦点。 在马克思恩格斯思考和研究意识形态有关问题中体现了丰富的逻辑理路,不仅包孕了指向意识形态阶级属性的批判逻辑和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的意识形态性”的历史演进逻辑,更彰显了凝聚革命力量和引领话语发展科学指引的现实逻辑。
(一)批判逻辑 :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
批判逻辑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显著逻辑特征。 在对哲学家们的思想逐步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利用批判性思维破除哲学先贤们思想上的茧房,突破局限性,形成了超越先贤的意识形态思想。 管窥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可以清晰地知晓,意识形态理论矗立在经济基础之上,阶级属性要求意识形态理论服务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其依赖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指出:“作为出发点的事实没有被理解为事实本身,而是被理解为神秘的结果。 ”[8]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在黑格尔哲学中没有把事实理解为事实的本身,由此对其进行革命性的批判。 究其根本缘由,是因为没有清楚认识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存在的纠结关系,是一种颠倒的意识观念。 马克思对这种虚假的意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打破原有的阶级枷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恩格斯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实践与意识二者的关系:意识不是独立于物质基础之外,不是对现实的被动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没有彻底摆脱唯心主义,划清了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他们的思想直指阶级属性。 “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亮相,通过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了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非毫无异曲同工之处,其本质是人的历史在社会实践中统一起来的,提出以唯物史观为前提的意识形态相关理论。 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思想中的阶级属性逐渐清晰,意识形态理论的大致框架已然成形。 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通过批判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现象“活的劳动被死资本所统治”,指出无产阶级利用革命的方式才能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现象。 当社会有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阶级社会消失,意识形态就必然随着同阶级的泯灭而消失。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纳先贤意识形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将批判的触角伸至阶级,对以往意识形态思想存在的先天不足进行了深刻的批驳,揭露原有统治阶级虚假的意识,建构了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二)历史演进逻辑: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的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蕴涵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集中凝集无产阶级的阶级理念与情感意志,实现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阶级意识真理性的耦合。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意识形态理论实践性和批判性的特点,对旧的意识形态思想进行革命性的批判,并通过实践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意识形态理论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视为否定意义上的概念,认为意识形态的实质是掩盖现实社会关系的精神武器,是对现实关系颠倒、神秘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颠倒现实关系的唯心主义,并指出哲学方面的唯心主义窒息了革命的辩证; 通过揭露资产阶级掩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表明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关系与其他生产关系并无不同,都是历史阶段性的、暂时的; 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混淆剩余价值与利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实质。 这一系列的去粗取精的批判演进,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逐渐具有科学性。
与此同时,他们认为:一切社会活动的本质都是实践,构成社会的人就是实践中的人,人的自觉能动性充分展现于实践中,也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缔造者,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实践将理论思想转化为物质力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其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客观实在的基础之上。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了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的意识形态性”的跃迁。
(三)现实逻辑:凝聚革命力量和引领话语发展的科学指引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揭示唯心主义“虚假意识”和资产阶级剥削,动员无产阶级革命,凝聚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建构了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为话语的发展作出了科学的指引。
一是聚焦现实基础,摆正意识观念。 马克思提出:“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消灭。 ”[2]544这表明要通过对意识形态存在的具体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去揭示意识形态的本质。 因此,针对虚假的意识形态理论既要从理论方面对其进行批判,还要从其物质经济基础追根溯源,只有彻底厘清虚假意识形态依赖的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才能够釜底抽薪地解决虚假意识形态的问题。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表明只有进行社会革命,使意识形态的批判成为实际行动,才能消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资本至上”“商品拜物教”等剥削人的意识形态,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实现物质世界的彻底改变。
二是聚焦阶级斗争,实现自由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不是所有的意识思想都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尽管被统治阶级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但这仅仅是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只有居于统治阶级地位的意识才能上升为意识形态。 在资产阶级压迫剥削下的社会,无产阶级只有进行阶级斗争,才能够得到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生产关系由此才能得到改变,进而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让无产阶级能够上升为统治阶级,占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凝聚力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是立足凝魂聚气,引领时代话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依附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实践,通过在实践中凝聚人民力量,“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9]。 将意识形态领域从一开始限定在精神层面而后拓展到实践的层面,厘清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寻,马克思恩格斯厘清了人类社会更替交叠的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受制于现实社会实践的发展程度。 通过实践探索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凝聚人心,顺应世界潮流,引领时代话语。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话语
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性质不变、方向不偏,就必须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力和引领力。 必须在学习和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领会其中的真谛,把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传播的着力点,立足于坚定科学的理论思维、把握鲜明的时代特征、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等维度推动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一)坚定科学的理论思维,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科学思想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理论思维。 习近平指出:“正是由于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本质,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10]在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下,从新中国的诞生到社会主义改造再到改革开放以及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实现了从封建专制统治下备受战火荼毒,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用实践辩证地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科学观念”,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蕴涵着科学的理论思维。
当前,随着西方国家不良价值思潮的渗透,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地位受到影响。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历程,充分体现了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正确的。
尽管200多年过去了,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 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维看待问题的方法论历久弥新,依旧是科学正确的理论,在其指导下能够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蒸蒸日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首要任务是巩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守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坚持中国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多元的意识形态思想提供了传播路径,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西方的意识形态思想的渗透提供了载体。 我们必须对诸多意识形态思想加以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意识形态思想相互促进的科学思想收入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囊中,对那些正确的意识形态思想要充分借鉴,与企图渗透破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识思想划清界限。 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以审慎的态度仔细辨析这些思想,认清思想理论、价值立场背后的伪人民性,戳破其伪善的谎言。 为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导广大人民群众辨别不良思潮,自觉抵制腐朽落后的价值取向,让人民群众能够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把握鲜明的时代特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从马克思主义种子播种在中国大地上到在中国开花孕育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硕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目光聚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普遍性特征和当下的时代特点上,形成了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的客观存在,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价值性和真理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引领下,极大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中国的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辅相成。 在新的历史交汇期,要把握当下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紧握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接力棒,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进一步凝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向心力和吸引力。
面对日益活跃、多元变化的价值立场和社会观念,必须紧紧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方向。 一是强化新时代意识形态主流阵地的建设,擢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认同感。 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与风险,要清醒认识当前意识形态的安全性等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问题,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武装头脑,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认同感。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切实关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用,激发人民归属感,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是旗帜鲜明抵制不良思潮,增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
面对当今世界多元、多样、多变的意识形态思想,一要坚定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让各种不良思潮在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浪潮中销声匿迹; 二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思潮,积极占领舆论阵地,及时研判不良思潮的新动向、新特点、新趋势,掌握主动权; 三要针对长期扭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不遗余力渗透我国意识形态思想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质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不良思想言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廓清思潮迷障。 与此同时,以“两个巩固”为指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引领、理论支撑,凝集精神力量。
(三)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实效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是固化的理论模式和抽象的公式,而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思维的兼容并蓄的理论结构。 新时代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亟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坚持原有思想内核不变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新内涵,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实效性。
随着媒体融合横向发展,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思想在各大媒体平台不断涌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传播遭遇重重困境,传播主动权受到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话语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使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民群众从心底信服、在行动上尊崇,必须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实效。
一是增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思想的解释力。 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2]11意识形态为人们确立特定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和行动指南,对于人们提出的现实问题,不仅应该作出合理的解释,还应该提供可行的方案。 人们疏离意识形态理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理论缺乏解释力,不能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思想问题。 立足新时代必须创新意识形态理论,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存在的动态变化,助力人们认识问题、指导现实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和实践问题。
二是注重与时俱进的同步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 ”[11]社会主义从传入中国到当前,经历了建设、改革等过程,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也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发展,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的要求,引领时代的进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新时代,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性质不变、方向不偏,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总结话语传播的实践经验,借鉴已有的成果,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上推陈出新,关注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矛盾,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
三是发挥传播主体的榜样效应。 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接受并认同一种意识形思想态,不仅仅看意识形态思想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也看重传播主体是否具有榜样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法是经典的教育方法,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思想如何才能更好传播,传播主体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榜样效应让人民群众更能够接受传播主体所传播的内容,增加传播内容的可信度,用实际行动感化人民群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既要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又要积极做到知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4-41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
作者:梁罡,刘小源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