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不仅反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甚至可以决定教学的成效。 蒋军晶老师在其聊天式课堂中尊重体验,简单发问; 注重生成,追问导答; 从善如流,辩证理答,充分显示出他在课堂提问中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蒋军晶 课堂提问艺术 体验 生成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不仅反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甚至可以决定教学的成效。 蒋军晶老师在其聊天式课堂中尊重体验,简单发问; 注重生成,追问导答; 从善如流,辩证理答,充分显示出他在课堂提问中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蒋军晶 课堂提问艺术 体验 生成 从善如流
课堂提问是颇具艺术性的教学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技能,更是教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 [1]钱梦龙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也正是提问的艺术。 肯尼基·胡德曾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教学时的提问能力直接关乎教学的成败,课堂提问艺术这小小乾坤中却也足见语文老师的“真章”。
小学语文名师蒋军晶老师以其外松内紧,深入浅出的聊天式课堂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这种聊天式的课堂,就像是聊天一样上语文课,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化的自然清新之味。 “我所做的就是跟孩子们对话,坦率、真诚、富有探索性地讨论,甚至激辩”[2],这种“对话”、“讨论”与“激辩”就是蒋老师聊天式课堂的灵魂。 在课堂上,蒋老师以这种富有启发性的聊天式提问为主,兼之以幽默的教学风格,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展现出课堂提问艺术的大智慧。
课堂提问论文: 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提问题的策略
一.尊重体验,简单发问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形象是大于思维的。 这就决定了教师引导的课堂提问不宜一味追寻知识道理的掌握,而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 蒋军晶老师在课堂提问时独辟蹊径,特别强调文学体验在阅读课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学体验的广泛性、丰富性、纯洁性、深刻性是知识性教学无法替代的。 [3]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蒋老师经常会以一些移情式类的问题进行发问,提问语言简单温和、通俗易懂,能够为学生们创设最清晰的问题情境,从自身体验出发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祖父的园子》时,蒋老师以许多移情类的问题发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浇菜的时候,是典型的人‘工降雨’啊,这样的事你们干过吗? ”蒋老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之间搭建起一架认知桥梁,学生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来感受萧红童年时期在菜园子中的乐趣。 在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中通过提问“现在你也是小孩,你做过这样的一些傻事吗? 很专注很投入地长时间观察过一些事物吗? ”来拉近学生与主人公小英子的距离。 《去年的树》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树和小鸟的分离之苦,蒋老师提问“小鸟为了生存必须离开。 生活中,有必须离开的时候吗? 你经历过这样的事吗? ”学生通过联想自己的分别经历深刻体认文中蕴含的情感,这种移情类问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对文本的理解。
蒋老师借助一句简单的体验类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想象画面,还原场景,进入人物的情感与世界观内部情境,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人物所思所感,发现阅读的乐趣。 就这样,理解文本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共情能力。
二.注重生成,追问导答
蒋老师特别注重课堂生成,他的课堂特色之一就是在生成中自然地嵌入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计划之外的教学情景。 生成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 [4]在阅读教学中,蒋老师善于以生成式的互动来达到教学目的,这种生成式的互动往往是通过追加一个小问题、小环节让学生领会阅读与写作的秘密。 蒋老师基于学生的初始理解,在动态体察和理解中顺势生成、追问导答的功夫,足见其在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功力与魅力。
以《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为例,蒋老师围绕“鸟鸣、花、路、酒馆与音乐有什么关系? ”这一主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又设置了许多不断推进课堂讨论,不断丰富、深化学生原有理解的小问题,以便促进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 在集体互动过程中,出现多次问题生成,蒋老师适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为什么要写这么难听的声音呢? ”等几个“小问题”处,不断追问,耐心导答,提升学生原有的理解,使核心问题得以突破。 再如:
师:他喜欢音乐大家都看出来了,除了这一点,你还看出什么信息?
生:说明这个人并不是很富有,而是想挣点钱来享受音乐。
生:我觉得在维也纳连老汉都喜欢音乐,其他人也肯定喜欢。
师:她提出了我心中的疑问,小伙子不写,小姑娘也不写,演奏者也不写,偏偏要写贫穷的、喝醉酒的、拉又小又旧提琴的老汉,为什么?
生:可能就是这样的老汉才能拉出这样的音乐。
师:小伙子拉不出?
生:如果是我去演奏的话,我肯定会把自己的仪表弄得好一点,也让别人多喜欢我一点。 但是这个老汉满脸通红,喝醉酒,非常失态,还夹着一把又小又旧的提琴,看出他非常热爱音乐。
师:这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老汉。 作者为何要选择写这个不修边幅的老汉?
生:如果写一个有钱人拉着琴,很高雅,我觉得没什么。 选择写老汉,能反应出其他人也很喜欢音乐。 因为连很穷、很老的人都很喜欢。
师:这话就很关键了,在维也纳,就连这样的人也喜欢音乐,更何况?
生:在维也纳不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都可以热爱音乐,拉出自己喜欢的乐曲。 (生鼓掌)
师:不论是贫穷、富有,不论是老,还是少,他们都在享受音乐。 在这段话中,有一个细节更加表明了这点——维也纳所有的人都在享受音乐。
很显然,蒋老师不以找答案为目的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而是在不断追问与导答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关键问题“作者为何要选择写这个不修边幅的老汉? ”是在学生的理解中逐渐借学生之口发现并解决的。 蒋老师的语文课处处可见像这样的生成性追问互动——犀利、准确、深刻、到位,让学生的大脑处于紧张、兴奋,甚至内心激动如江河波涛的同时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难点问题,可谓是一次次令人激动的学习经历。
三.从善如流,辩证理答
“从善如流”教学法是我国儿童文学界著名学者朱自强教授提出的,“从善如流”法是指当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教师所没有预料到的、与教师的预设答案不一样的,甚至是否定教师的预设答案的学生的看法、感受、立场和观点时,教师能够迅速地作出准确的判断,发现其中蕴含着的阅读学习的价值,然后将其纳入阅读教学的环节之中,使阅读教学出现新的生成。 当然,如果教师因一些原因,未能即时进行“从善如流”的处理,也可以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加以弥补。 [5]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刨根问底的好奇心给课堂带来许多不确定的生成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辨别并处理信息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蒋老师深谙此道,能在教学中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回答的关键点,辩证地予以疏导,自然地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蒋军晶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生:老师,你们都觉得大树死了,可我觉得他认为这棵树还没有死。 我想续写这个故事,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生:鸟儿飞到了以前树根在的地方。 小鸟想:不管怎样,树根还在那儿,我要唱去年唱的歌给树根听。 于是,他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树根听。 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谢谢你又来为我歌唱。 ”原来是树根在说话。 树根又说:“你以为我死了吗? 其实我并没有死,只要我的根还深扎在泥土里,只要太阳还照耀着我,我就不会死,明年请你再来为我歌唱。 ”小鸟欣喜地飞走了。
(生自发鼓掌)
师:刚才蒋老师还自以为聪明地总结,朋友终有一天是会离开的,她却告诉我们,朋友是可以永远不死的。
在蒋老师聊天式课堂的轻松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在大家都认为大树已经死了的时候,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地,将这个哀婉动人的童话结局美化为永存的友谊。 蒋老师以中肯的语气充分肯定并总结了这位同学的观点——“朋友不死,友谊永存”。 在品析“一会儿”关键词的教学片段中。 学生质疑,“小鸟对树应该是念念不舍,为什么只看了一会就飞走了呢? ”有的学生很感性,认为小鸟是不忍心看到朋友死去; 有的则很理性,认为树已死去,再看也没有用,面对生离死别,该放手时就应放手; 有的认为朋友之间讲诚信,讲情谊,即便离去,也很坦然; 有的认为只要情感永存,朋友便会在心中永生; 还有孩子认为树虽已离去,但“根”仍存活,朋友并没离开,情谊仍在延续……学生的一句句发言,是对“情谊”的多元理解,这节课也在双向互动的多元理解中体现出蒋军晶老师多元育人的教学观念。
在《武松打虎》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有令人惊喜的教学片段:当蒋老师和学生探讨武松的“过人之处”,感受其英雄本色时,一位学生节外生枝地提出了的质疑——“人真的能把老虎打死吗?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蒋老师没有不予理睬或粗暴否定,而是从善如流,给出时间让学生收集资料再进行争论。 将教学落在研究武松打虎虚构的合理性上,落在文学审美上。 再如蒋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将课堂“意外”迅速转化为教学研究点。 他引导学生围绕“严监生‘有钱’吗? ”“严监生‘当用不用’了吗? ”两个关键问题回归文本,阅读探讨,当堂课就解决了“意外”。 蒋军晶老师面对课堂“意外”,往往能倾听“意外”、分析“意外”、转化“意外”,这就是他从善如流的理答智慧。
蒋军晶老师能在其轻松愉悦的聊天式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以简单、耐心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于生成性的师生互动中不断追问导答,培养思维; 对课堂“意外”之问从善如流,辩证理答。 正这种独具魅力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学习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匡锦.课堂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3-5.
[2]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
[3]蒋军晶.瞧! 这样的语文有意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5.
[4]黄厚江.预设和生成:并非不可共存的二元对立[J].中学语文教学,2015(04):12-16.
[5]朱自强著.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
(作者:田 静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8967.html